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創始人,他宣揚的是克己復禮和仁、智、禮、義、信等信念,因此被古人奉為圣賢鼻祖。
我們經常說讀圣賢書,做圣賢人,說的就是像孔子一樣追求思想上的最高境界,不追求身外之物,孔子又被古人奉為“文圣”。
(孔子)
關羽是三國時期的一個牛叉人物,在明清之前他不過就是桃園三結義中的關老二。
到明清之后,朝廷開始推崇武德和俠義,于是把關羽擺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稱他為“武圣人”。
關羽和孔子相比,關羽就是后起之秀。大陸人喜歡追捧偶像,古人為我們樹立了“一文一武”兩個偶像。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發現關帝廟越來越多,而孔廟卻越來越少。
到后來直至現在,拜關羽的人超過了拜孔子,尤其是做生意的,店鋪里供奉的都是關羽的塑像,極少有人供奉孔子,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不難理解,古人儒家思想很濃厚,歷朝歷代皇帝都奉行尊儒尊空,孔子就是人們心中的偶像。尤其是在隋唐之前,老百姓要想步入仕途,孝道是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于是出現了漢朝的舉孝廉制度,而孔子推行的就是孝道,這和人們所追求不謀而合,因此供奉和拜孔子的人很多。
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度以后,文人進階的機會除了讀書沒有其他路可走。孔子被古人奉為“文圣”,讀書人自然拜孔子。
大陸古代是農耕社會,在宋朝之前沒有做生意經商這一說,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官發財。不讀書的農民自然就是拜佛,求上天保佑不得病,多打幾斤糧食。
真正做生意跑買賣是從宋朝以后,宋朝以后貨幣的流通出現了商人。商人在古代是下九流,不被社會所看重,其地位不如農民高。
商人銅臭味很濃,加之文化不高,自然他不會崇拜孔子這樣酸腐的文人。由于宋朝國策是“抑武揚文”,文人地位還是很高的,民間很少供奉武將,因此宋朝的商人供奉的是范蠡、呂不韋和趙公明這些人,據說這些人都是古代的財神爺。
到了明清朝,關羽成了武圣人,商人看中了關羽的講義氣夠哥們,對朋友兩肋插刀的特點,加上關羽視金錢為廢土,這些品質都是商人要大力宣揚的,商人搭伙做生意,自然希望搭檔也像關羽一樣講義氣。
再說關羽不差錢兒,他曾經投靠曹操后上馬提金,下馬提銀,加之是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左右逢源有貴人相助,這也是商人看重和向往的事情。
反觀孔子一生貧困潦倒,為了兜售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國,一路乞討一路傳播,到最后四處碰壁,兩手空空回到老家安心辦學,死后才被追認“文圣人”。
商人是講實惠講實際的人,不會向往孔子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反過來更崇拜關羽,商人心中最高理想是追求關羽這樣的境界,。明清之際關羽是雙重身份,被人們賦予武財神,以此商人都供奉關羽。
在上世紀60年代,火紅的年代孔子被打倒,孔子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崩塌,到后來一些年輕人不了解古代文化,知識缺乏,造成了拜孔子的人越來越少。
老百姓更樂于接受通俗易懂的三國演義,關羽的形象無形之中拔高,關羽成了高大上的神人,加之武圣人和武財神稱號集一身的緣故,關羽后來居上超過了孔子。
綜上所述,商人是逐利的一群人,看重的是金錢而非文化,拜關羽而不拜孔子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人們的文化程度不提高,僅停留在物質滿足層面上,追求權勢,追求霸道,追求表面的光鮮,拜關羽而不拜孔子之現象會愈演愈烈,試問有幾個人會耐得過住寂寞和貧寒充實思想呢?
文/秉燭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