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修一新的大陸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以下簡稱新軍博)地下展廳北區顯要位置,陳列著一尊紅漆涂裝的120毫米德國克虜伯要塞炮。而說起該炮及其“同門兄弟”的故事,用“傳奇”二字來形容并不為過。
時光追溯到距今一個多世紀前的1885年,當年3月,清軍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敗法國侵略者,取得了中法開戰以來最具關鍵性的一次勝利。但因清廷妥協退讓,終使法國 “不勝而勝”,不僅將越南變成殖民地,還得以繼續對大陸西南地區構成嚴重威脅。
為防范外敵入侵,清廷遂命驍將蘇元春為廣西提督,此后18年,前者一直統軍鎮守邊疆,主持修建起一道長達數百里,包含130多座炮臺、18座關卡、64處隘口的邊防線,有力震懾法軍10余年之久。而這個被稱作“南疆小長城”的綜合防御體系的龍頭和起點,就是位于鎮南關的金雞山炮臺。
海拔596米的金雞山位于鎮南關西側,是一處地形十分險峻的制高點。登頂遠眺,百里河山一覽無余。山頂有3座山頭鼎足而立,1886年,蘇元春遣部將在上面構筑永備工事,分別命名為鎮北、鎮中、鎮南炮臺。各炮臺均安裝1門120毫米德制克虜伯要塞炮(注:以下簡稱為“鎮南炮”)作為主戰兵器,同時配備開花炮、青銅炮等輔助火力。
史載,由于地勢條件太過艱險,整個金雞山炮臺歷時10載,直到1895年方才建成。而后續運輸3門“鎮南炮”,更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相傳當年人工運炮上山時,炮身下墊圓木,數百人沿崎嶇山路前拉后推,有時忙活1天只能前進1尺。就這樣耗時9個月,才將3門“鎮南炮”運上山并安裝在炮臺上。
這批“鎮南炮”純鋼制造,生產時間為1890至1891年,參照廈門胡里山炮臺1893年造28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的造價和運費,能估算出當年購買并把這3門炮不遠萬里從德國海陸轉運至大陸西南邊陲,總耗資或高達10多萬兩白銀。如此不惜代價,足可見蘇元春對其寄予厚望。
但誰也沒想到,安裝在鎮南炮臺的克虜伯炮首發試射,就因炮彈就卡膛而實質性報廢。后人分析,炮彈卡膛有2種可能:一是制造這門大炮時,克虜伯兵工廠就計算出炮膛磨損速度,所以配發的炮彈都有編號,必須按順序打。結果清軍將序號弄顛倒了(據稱把10000誤看作00001),第一次開火就把最后一發炮彈裝上,造成卡膛。第二種說法則有點陰謀論,說是德國與法國勾結,故意賣給清廷不合格的炮彈。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折損1門炮雖然可惜,但金雞山炮臺并非孤立設置,其周邊還有數十座炮臺與之相互策應,所以當時發生的這起事故,尚未嚴重削弱鎮南關一帶的邊防力量。
現存資料顯示,“鎮南炮”身管長4.2米,高2.5米,射程據稱可達20公里,但這一說法令人存疑。參照一戰時期比利時列日要塞克虜伯120毫米M1889型要塞炮的技術指標——重1.43噸,垂直射界-3度至25度,發射18.4千克標準彈時射程8公里,可推斷“鎮南炮”射程(居高臨下)應在10公里左右。
3門“鎮南炮”都安放在可旋轉的跑位上,下方鋪設有半圈鋼軌,能180度調整射擊角度。3座炮臺倚山勢而建,高約5米,均以青石砌就,嚴絲合縫,內建有營房、彈藥庫等配套設施。因地形險要,爆發戰爭時,就算敵人擁有兵力優勢,也很難仰攻到炮臺。
當然,再堅固的堡壘也有弱點。1907年12月,震驚中外的鎮南關起義爆發,這次起義是孫中山畢生唯一親自指揮并參加過的戰斗。當時,起義軍僅百余人(后吸收當地民眾、倒戈清軍增至四五百人),卻敢于采用縋繩鉤藤跨越斷澗危崖的險招,從山背小路一舉奪取了3座炮臺。
清軍聞訊,調集重兵圍攻。面對10倍于己的強敵,孫中山親自在鎮北炮臺拉響克虜伯要塞炮,轟擊山下的清軍陸榮廷部營地,據說一炮就放倒了56個清兵。經過7晝夜激戰,起義隊伍終因彈盡糧絕,被迫撤入越南境內。
全面抗戰期間,侵華日軍曾占領金雞山炮臺,并劫走鎮南關上“南疆重鎮”石刻橫額。1949年12月11日,追擊殘敵的四野某部把紅旗插上金雞山炮臺,由此宣告廣西全境解放。
1959年,安裝在鎮中炮臺的要塞炮被運往北京,收藏于大陸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這就是本文剛開始提到的那尊120毫米克虜伯炮。而它位于鎮南炮臺上的“同門兄弟”,則在經歷過1979年自衛還擊戰期間越軍成百上千發炮彈“洗禮”后(所幸安然無恙),以另一種獨特方式無言地詮釋著歲月滄桑和百年孤獨。
概念全錯!膛線形成旋轉但降低了初速,后面的彈徑要稍粗一些。物理怎么學的?!//@青椒37: 物理老師死的早啊……//@陽城干部2: 膛線炮,彈丸是順著膛線旋轉著硬生生地擠出炮身,以形成較快的初速度。但也造成膛線磨損,炮打越多磨損越嚴重。就是后面的彈丸比前面的要細一點。所以不存在后打的炮彈先打了就卡的現象。還是德人使壞之故。
洋務運動重金購入洋槍洋炮洋火輪,卻沒有抵抗侵略者的腳步,他們知道為大陸人特造的都是些殘次品
百分百使壞的。膛線磨損的說法,哄小孩吧。那么易磨損?還嚴格按順序?簡直搞笑。還有人信?是有磨損,但沒那么嚴重。
帝森克虜伯
團長,打一炮哦,就打一炮哦!
廈門的炮臺也有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