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故宮是如何消失于歷史之中的?

氣勢非凡的京城和皇宮是分四步建成的

  600多年前,就在朱元璋舉行大明帝國開國大典前的幾個月,一座嶄新又氣派的皇宮在古老的南京城里偏東南角的地方落成了。

  據史書記載,當劉基勘定選址朱元璋拍板的明皇宮進入工程設計階段后,朱元璋曾告訴主管皇宮建設的中書省官員說,宮殿只要堅固就可以了,不必雕琢和講究華麗。從這里可以看出,出身貧賤的朱元璋有著簡樸的生活作風。為什么他最終還是打造出了一個氣勢非凡的京城和皇宮?個人認為,這跟朱元璋建造皇宮的另一個原則有關——穩固。

  先來看一看,南京城是如何修建起來的,大致分為4步:

  第一步是朱元璋剛到南京時就開始的,在今天中華路王府園這一帶,利用南唐舊城,在江寧府城東面加上一個方形皇城,然后再在皇城外修葺城墻,加固城池,這大概是朱元璋對南京城建的最初貢獻吧。

  第二步是修筑加固今天的玄武湖(當時稱為后湖)南岸的“臺城”,由此,構成了“后湖城”,后湖也就成了當時都城東北方的護城湖,至此,南京城不規則方形特征更加凸顯。

  第三步就是在城東填掉浩瀚的燕雀湖,蓋起新的明皇宮,南京城發展到了紫金山麓。

  第四步,沿著下列走向修筑高大堅實的城墻,將周邊自然制高點漸次收入南京城的范圍內:向東主要擴展到鐘山西麓;在東北與北邊將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等幾個制高點也都圈入城內;向西北延伸到獅子山,在西南邊將馬鞍山和清涼山等幾座山也納入南京城,在南邊以外秦淮河為自然屏障,加固聚寶門城防。占有了天然制高點,一旦在戰爭發生時那絕對是占據上風的。由此可見,朱元璋建造南京城是為了穩固他的大一統天下之中心,必然要將穩固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在牢牢穩固的前提下才能談貫徹“儉樸”的宗旨。

  南京明故宮與北京故宮哪個更大利瑪竇作見證

  參觀過北京故宮的人肯定為它的宏偉驚嘆不已。但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說,北京的故宮曾是“二流”的,600年前它的“原件”——南京明故宮,比它還要大。有人可能不同意,認為這似乎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無頭案了,因為一個還在而另一個早已給毀了,怎么能比較得出呢?我認為,在明故宮已毀、目前有關明故宮史料缺失不全的情況下,外國人的記載可以做個補充甚至可以進行歷史的糾正——

  明故宮建成200多年之后的明朝萬歷年間,已經走過半個地球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來到南京。他曾發出贊嘆:“我還沒有見過世界上哪個國家的皇宮像南京的明故宮這樣雄偉!”至于南京城有多宏偉?他的《利瑪竇大陸札記》里這樣寫道:“很難確定這重墻四圍的全長。當地人講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從城的相反兩方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

  這個老外的話能信嗎?應該可信。

  第一,利瑪竇是從大西洋來的西方人,一路走過了差不多有半個地球,可說是見識廣泛;

  第二,事實上利瑪竇前后來了3次南京,但都不是很愉快,因為當時中日之間正在進行戰爭,南京地方官知道一個大胡子“夷人”將會帶來巨大的政治風險,于是拼命地攆利瑪竇離開南京,因此說,要講利瑪竇對南京有感情來夸大明故宮和南京城的宏偉似乎不可能,也沒有這個必要;

  第三,利瑪竇寫這本札記時,已離開南京近10年,一直居住在北京故宮的邊上,跟明朝的萬歷帝還有很多的聯系,甚至有段時間成為北京故宮里的常客。所以說,論情感,利瑪竇對北京的感情要比對南京深得多了,他到臨終尚未全部完成的《利瑪竇大陸札記》是寫給他在羅馬的教皇宗主看的,也沒有必要討好什么大陸官員。而他居然在書里很少提到北京故宮的雄偉,而是大力著墨明故宮和南京城的宏偉、壯觀,應該來講,這是利瑪竇在對照了南北兩座宮殿后做出的如實、客觀的評價。

  有人可能要問:有數據嗎?有。目前權威部門公布的北京故宮占地面積是72萬平方米,而據有關資料記載,南京明故宮的占地面積為100萬平方米,整整大出28萬平方米。

  前后花了20多年的時間才最終建成的明故宮,絕非今天的明故宮公園那一小塊。據考證,它比較確切的占地范圍應該是,東起中山門以內南京博物院一帶,西至今竺橋、逸仙橋一帶,南至光華門一線,北至今佛心橋一帶。所以有人說,明故宮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

  三場大劫難讓明故宮蕩然無存

  第一場大浩劫——明成祖遷都

  然而,曾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的明故宮,為何在五六百年后今天的南京城里竟然會蕩然無存,只剩下一些令人無限感傷的斷壁殘垣?主要是它先后遭受了3次大劫難:

  雖說明故宮在洪武晚期已經出現了沉降的問題,但這不是明故宮毀滅的主要原因。事實上,明故宮在歷史上至少存在了大約200年,否則在明萬歷年間來南京的外國傳教士利瑪竇,絕不會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記憶。遺憾的是,當時的明故宮已經遭受了一次大浩劫,只留下一個宏偉的空架子了。

  是誰最先使得其蒙受如此大劫的呢?就是那個自稱是父親朱元璋最為喜歡的兒子的朱棣。朱元璋剛死不久,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將親侄子朱允炆趕下皇位。然而,雖說他在南京登了基,可大臣多與他不合作,使他呆得很不舒服,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朱棣著手遷都。

  遷都就遷吧,朱棣也真想得出,他不僅克隆了南京皇宮的建筑設計格局,還對它進行大拆卸。按理說,北京周圍到處都是山,營造皇宮需要的巨型石料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就地取材,但也不知出于何種真實的想法,朱棣竟將建造南京明皇宮的巨型石材拆卸下來,勞師動眾地運往北京。

  經過這么一番折騰,明故宮就顯得凌亂不堪。雖然在以后的明朝,南京還是陪都,但今非昔比了,皇家不在這里,皇宮無人精心看管,中期前后發生了大火災,前朝三大殿、內花園等先后遭毀。所以,利瑪竇來大陸的時候,從時間上來看,他可能沒有見過明故宮原來的全景,只是應該還有一些大宮殿,譬如乾清宮、坤寧宮等后廷三宮及文華殿、武英殿等還沒有被毀。

  第二場大浩劫——清軍肆意破壞

  明末清初,清軍鐵騎疾風般地南下,他們不僅軍事上占領了明朝的陪都南京,還肆意蹂躪南京的明故宮。

  清軍在午門前筑起八旗兵駐防城,把將軍、都統二署設在明故宮。這些大兵們在這里愛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反正這是他們的營地,“外人”無法問及,也不敢問及。至今留下帶有陣陣隱痛和頗多無奈的一些地名,如城東南的御道街南端有“藍旗營”、“藍旗街”,在明故宮西北處有“馬標”、“炮標”。

  第三場大浩劫——太平天國運動

  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太平軍與駐扎在明故宮的清軍進行了激烈的戰斗,昔日皇宮成為戰場,明故宮遭受的第三場浩劫開始了。

  太平軍占領南京后,為了修建天王府以及其他諸王的府第,他們就到明故宮去就地取材,見什么拿什么,能拆得動的,能搬得動的,全部搬走。他們新建的王府如今在南京也見不到了,到哪里去了呢?后來又被清軍一把火給燒了。而明故宮在歷經這3次大浩劫后,只剩下了斷垣殘壁。

  1929年,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回南京安葬,靈車要從新街口一路東行至中山陵,交通不暢,當時的國民政府就斥資修筑了今天的中山東路,這條路正好將早已滿目瘡痍的明故宮一分為二,即今天的午朝門公園和明故宮公園。如今公園里僅有極少一部分遺跡尚存

  明故宮雖然被毀了,但它的歷史地位不可磨滅。

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北京故宮是三個朝代建成的,元,明,清,興許明朝時期北京故宮還沒有南京的大了吧。

  2. 生成的南京,修成的北京!

  3. 如果南京故宮沒有破壞的話,很有可能我們江蘇省就是首都了。

  4. 南京城冤魂太多。

  5. 客觀,公允

  6. 我是南京人,我自豪

  7. 老南京人叫朱元璋為洪武大帝

  8. 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大屠殺也是大劫!

  9. 我在南京生活,無憂無慮,我為南京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