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老人回答這個問題:
作為三國英才,諸葛亮真正提高了蜀國百姓的生活質量嘛?
對于這個問題,似乎從歷史文獻中很難找到正確答案,因為沒有史學家會專門針對這個問題下過結論,但是仔細閱讀《三國志》,從一些人物傳記中可以歸納得出結論。
山野老人通過閱讀《三國志》,得出的結論是作為三國英才,諸葛亮不但沒有提高蜀漢百姓的生活質量,反而讓蜀漢百姓苦不堪言。
為什么這樣說呢?
下面,山野老人從兩個方面舉例說明:
一,很多人物傳記中,可以看出劉備沒有進益州之前,益州百姓的生活很富裕。
山野老人從《三國志》中列舉以下史實,以供讀者借鑒。
1,《三國志》劉備的傳記中寫道:“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
這是劉備剛剛占領益州時的情景。
2,諸葛亮隆中對有言:“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劉備未進益州時,前去拜訪諸葛亮。諸葛亮與劉備對話下的結論。
3,龐統說:“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于外。”
龐統建議劉備放棄荊州,以圖益州,對劉備所說的話。
4,《三國志》董和傳記載:“蜀土富實,時俗奢侈,貨值之家,侯服玉食,婚宴葬喪,傾家竭產。”
這是劉備未進益州,益州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5,《三國志》費祎傳記載,費祎與董允去參加劉巴兒子的葬禮,因為沒有車子,董允去向父親董和借車子。
董和把一輛舊車子借給董允,董允覺得坐舊車子參加葬禮,有些傷顏面,不愿坐到車子上。到了現場,看到所有的車子都十分華麗,諸葛亮的車子也特別漂亮,董允便遠遠地下車。
這件事情也從側面表明,蜀漢此時的生活也是極其奢侈的,攀比之風盛行。
以上五個方面的例子,說明劉備未進益州前,或劉備進益州之初,益州百姓生活十分舒適、奢侈。
二,連年北伐之后,蜀漢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三國志》薛琮傳記載:薛琮的兒子薛珝出使蜀漢回來,對東吳統治者說,在蜀國“經其野民皆菜色”。
由此可見,此時蜀漢百姓生活何其悲慘?
結論: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心理需求層次理論,其理論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主要指人們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衣食住行等,以此推測劉備未進益州之前,益州百姓生活追求奢侈,已經遠遠超越了生理需求的層次。
諸葛亮連年征戰,導致百姓苦不堪言,連溫飽都不能解決,根本無法保障生理需求。
依據方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心理需求層次理論,諸葛亮在位,不但沒有改善益州百姓的生活,反而讓益州百姓生活更苦!
以上史實引用于《三國志》及《三國志·裴松之注》。
諸葛亮把蜀國百姓帶入不休的戰爭泥潭,蜀國百姓受盡了戰亂之苦。
諸葛亮確實在發展國家實力上毫無進展,利用北伐掌握軍隊,從而霸持朝政,打擊比他才能高的官員,最后北伐未成功把自己也糾結死了!
友友午好,應是這樣[贊][玫瑰]現在的敘利亞,伊拉克,出去打醬油,能不能回來都難說,更別提發展了。贊轉!
薛珝的這個評價是說的諸葛亮死后二十年以后的蜀國了…不是諸葛亮在位期間的事情。袁淮評價諸葛亮是:”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董允是個忠直清廉的老實人,他窮不能說明什么?
確實如此,打仗把錢都打完了
提高的再多,諸葛亮自己也不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