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打北京時,為什么袁世凱等人要袖手旁觀?這是出于什么目的?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不僅是袁世凱在袖手旁觀。當時其它東南九省的督撫也都是袖手旁觀。兩廣總督李鴻章聲稱自己感冒腹瀉,走不動道,無法進京;湖廣總督張之洞不僅不進京勤王,反而還秘密策劃反清,打算自立;廣東巡撫德壽更厲害,他是上三旗出身(滿洲鑲黃旗),北京淪陷,他增援是義不容辭,然而他也附和李鴻章,選擇了袖手旁觀。

1898年三四月份,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很多不滿洋人的老百姓(也有地痞流氓)通過燒毀教堂、破壞鐵路等極端方式發泄對帝國主義侵華的不滿。后來,失控的義和團更是將怒火發泄到洋人身上,嚇得各國大使警告清政府,若不趕緊彈壓義和團,各國政府就會直接出兵。

當時的清政府內部一團糟,對洋人的態度分為兩派。以光緒帝為首的主和派認為,以清軍現有兵力絕對惹不起洋人,應該武力鎮壓義和團運動,從而謀求和平局面;而以端郡王載漪為首的頑固派認為,義和團運動如此高漲,大有將帝國主義趕出大陸的勢頭,朝廷可以利用義和團趕走洋人。(載漪還想利用義和團搞倒光緒)

作為清政府真正的統治者,慈禧太后此時的態度非常關鍵。但是由于她不滿洋人對自己的指責(洋人指責慈禧迫害光緒),因而她當時的態度非常精分:一方面,她不對義和團進行武力鎮壓,縱容義和團鬧事;另一方面,她又不愿意招惹洋人,通過打馬虎眼的方式,希望能夠得到列強諒解

身為清政府的一號統治者,慈禧都如此舉棋不定,這讓下面的官員該如何是好?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袁世凱于1899年冬,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率領他的七千新建陸軍從天津駐防到了山東。

到任山東后,袁世凱對義和團的態度非常簡單——就是剿。即便這會得罪載漪一黨,他也無所謂。

到了1900年二三月,山東義和團基本被袁世凱剿滅,山東恢復穩定。但也正是因為袁世凱在山東的剿殺,山東的義和團一溜煙的全跑到直隸去了。

直隸相當于頑固派的半個大本營,義和團跑到直隸,算是逃對了地方。

1900年五六月份,義和團在京津地區搞得轟轟烈烈,嚇得各國連忙集結軍隊保護自身安危。而且,義和團鬧事的時候,清政府的軍隊也參與其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就在前往總理衙門途中被八旗兵槍殺的。

如果說義和團針對洋人的舉動只是民間自發性的,事態還可控制。那么,清政府的八旗兵的加入,就使得這場運動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變成了清政府與西方帝國主義的國家級矛盾。

各國公使看到事態失控,決定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聯合出兵北京。

當時,若是慈禧能臨機決斷,拍板剿滅義和團運動,事態還可挽回。但是,此時的慈禧依然是精分狀態:一方面,她繼續縱容義和團,不剿,也不控制;另一方面,她派兵保護各國使館,希望能夠得到列強諒解,從而停止進兵北京。

然而,事態最終還是失控,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由此爆發。

1900年6月16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慈禧大膽的說:如果列強軍隊繼續進兵,就對外宣戰。并且,她還處死了兩個主和的大臣祭旗。

就在這次會議后不久,慈禧命令袁世凱率軍增援北京。慈禧當時的想法非常簡單,袁世凱決然沒有膽量抗旨不遵。然而,慈禧太后低估了袁世凱的膽量。

袁世凱是個惜命的聰明人,他不怕玩命,但也絕對不會白白的去送命。甲午戰爭時,清軍戰斗力之羸弱,日本戰斗力之彪悍,清軍與世界一流軍隊的實力差距,袁世凱作為旁觀者,當時看得清清楚楚。

甲午戰爭之后,盡管袁世凱非常想通過練兵打造出一支實力接近于西方軍隊的新軍。但是從1895年開始練兵到1899年八國聯軍侵華前夕,中間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袁世凱費盡心思也才練了幾千新軍,還遠遠不夠給洋人塞牙縫的。

所以,袁世凱看的很清楚,他此時去增援就是送死。他不想給大清朝殉葬。

不過,袁世凱也不能明目張膽的抗旨,他在收到旨意后,迅速聯絡了李鴻章、張之洞等東南九位督撫,希望前輩能給點建議。李張劉許等朝中前輩給他的回電很給力:別去。

1900年6月25日,天津危在旦夕,慈禧再次向袁世凱發出上諭,要求他速派精兵入京增援,不得遲疑。(“星夜赴津,毋稍延遲”)

然而,此時袁世凱翅膀硬了,他在得到東南其它九位督撫的支持后,給慈禧回復了一封電報:“東省防務日緊,兵力難分。”

后來,袁世凱又以所屬軍隊發生疫情,沿途有義和團囤積為由,再次回電拒絕增援。總之一句話:不是我不愿意派兵前往,實在是我分身乏術。

慈禧收到袁世凱的回電后,要氣炸了。她以很嚴厲的語氣回電:“務必于即日出兵,決不許延誤,否則軍法從事”。

面對三番五次下旨催促出兵,袁世凱如果再不有所動作,指不定人頭不保。于是,袁世凱便派出了一直舊軍前去增援,而他的新建陸軍則繼續按兵不動

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以付出傷亡900余人的代價,并發射毒氣炮后,攻陷天津。

袁世凱應該很慶幸他沒去。因為在天津攻防戰期間,整個直隸的清軍被打崩潰,欽差大臣李秉衡飲藥自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裕祿自殺身死。就連武衛左軍統帥兼直隸提督聶士成也戰死(在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的前后夾擊下,英勇戰死)。

如果袁世凱去了,想必也是一樣的下場。

1900年八月下旬,八國聯軍攻克北京。慈禧逃往山西。就在逃往的路上,慈禧下令圍剿義和團,并且給當初被她處死祭旗的主和派大臣平反昭雪

見過精分的人,沒見過慈禧這么精分的。五月份在糾結主戰還是主和,六月份下定決心跟洋人開戰,八月份就軟的一塌糊涂,開始對洋大人舔跪。有這樣的領導,下面的官員簡直要瘋了,因為不管是主戰還是主和,都要掉腦袋。

其實從這個事情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慈禧一干人等,根本就聽不進去話。像袁世凱這樣的封疆大吏不能隨便就表態,否則掉腦袋是分分鐘的事情。

當時,李鴻章就針對當時的時局,說了一句很露骨的話:“先定國是,再議辦法,否則雖去何益!”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開戰與否,這個先放到一邊不談。慈禧你作為決策者,你既要重用載漪、剛毅這幫頑固派整,又要我們這些主和派進京賣命。難道你不知道我們和頑固派不是一路的嗎?如此首鼠兩端,這不是讓我們去送死嗎?就算要我們去送死,也得先給個合理的說法,不能死得不明不白的

李鴻章的這句話,其實就是當時很多人都想對慈禧說,但又不敢說的話。

小人物就不提了,就說聶士成。他手下一萬多精銳武毅軍全部投入戰場。結果呢?他打洋人不對,打義和團也不對。最后相當于是被活活逼死的。

庚子國難鬧到最后,力主剿滅義和團的將領沒好下場(聶士成),力主對洋人開戰的官員也沒有好下場(剛毅、徐桐)。活到最后的反倒是坐觀事態發展,事件期間不表態的袁世凱、宋慶等人。

所以,袁世凱為什么要袖手旁觀?因為他不想死得不明不白啊。

8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軍隊不為國家!而是各自擁軍一方!才至使外敵入侵!中東地區還繼續上演!

  2. 義和團的尷尬處境,導致失敗,一方面,以反對洋人為口號,但卻是民間組織,缺少統一指揮,缺少堅定支持,更缺失訓練武裝,希望依附清廷,但清廷卻只是利用其民間影響力,對付洋人,同時卻極力控制其發展和泛濫。慈禧所領導的清廷也是一樣,搖擺不定,大的方針政策都搖擺不定,面對強敵,中下層將領更是無所適從,要打就徹底的打,戰至最后一兵一卒。

  3. 八國聯軍不是無緣無故攻打北京的!

  4. 慈禧宣戰十四國,聯軍登陸天津直指北京慈禧大驚拍電報發給湖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已與李鴻章劉坤一商定與洋人簽訂東南互保,即回電稱此乃亂命也

  5. 袁世凱、李鴻章、張之洞若聯兵北上,與義和團共同抗擊八國聯軍,八國聯軍未必能進北京。還是袁世凱、李鴻章等人只顧個人私利不愿為朝廷盡忠,才導致慈禧抗戰計劃失敗。失敗了才為減少損失而不得不殺主戰的剛毅等人。

  6. 甲午戰敗后,榮祿頂了李鴻章的位,旋即成立武衛軍,聶樹成部為武衛前軍,宋慶部為武衛左軍,袁世凱部為武衛右軍,榮祿自招萬余人成立武衛中軍,董福祥部為武衛后軍。對仗八國聯寇時,聶,宋二軍戰敗,榮祿中軍也潰散,董軍護送西太后到西安后也解散,指有袁世凱遠在山東,免離戰火得以保存……日后西太后回京,也指能重用袁,指有袁和他的軍隊能保證她與京,津一帶的安全和清廷的茍延……

  7. 說什么義和團反洋人愛國,其實就是流氓運動。史上說義和團進入北京城,見到賣洋貨的商店就進去燒殺搶。連看到用火柴的人也是當場殺死。引起極大民憤!所以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時,有不少民眾給八國聯軍提供幫助!

  8. 慈禧想以洋制漢,或以漢制洋的把戲,被識破,最后漢洋聯合東南互保!滿清腐敗無能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