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考中文武狀元能當幾品官?中了狀元能算走向人生巔峰了嗎?

考中狀元,只能說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編制,一般來說,并沒有規定,狀元一出道就能夠成為幾品官。在不同時代,狀元的含金量,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

鄉試第一名被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名被稱為會元,殿試第一名則被稱為狀元。其實會試過關,就已經是鐵板釘釘上的進士了,因為殿試一般不會除名,只是給你賜個進士出身,證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門生。但是正常情況下,會試過關者被稱為貢士。

殿試過關的,當然就是進士了。考上了進士,一般來說,朝廷就會直接給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沒話說的。而進士里的前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更是會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歷朝歷代,是如何重用狀元的呢?

一、唐朝狀元,是可以托關系獲取的。

唐朝的時候,科舉考試才剛剛興起沒多久,所以壓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職,依舊是靠走關系獲取,這是古代很難避免的一個問題。

而且唐朝每次科舉,平均只在全國錄取二三十名進士,甚至有一個都不錄取的情況。如此稀少的數據,使得考進士做官幾乎成了一條行不通的路。

于是乎,不少文人開始走其他路線,比如說找關系。李白不就是找關系成了翰林學士嘛!他沒有資格參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薦下,李白成功入選唐玄宗的翰林學士。

玉真公主除了幫助李白,還幫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詩佛王維。這回可是幫了大忙,因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維直接成為了那一屆科舉的新科狀元!

那么王維成了狀元以后,被任命為什么職務呢?他最早的職務叫太樂丞。主要負責音樂、舞蹈的培訓,相當于皇家培訓班的老師。

你說說看,這能叫重用嗎?這只能叫有口飯吃吧?由此可見,唐朝的狀元,剛進編的時候,其實地位也不怎么樣。

唐朝還有一位很著名的狀元,那就是陳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狀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進士,但是他很有錢。

所以陳子昂就在長安街頭花百萬錢買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請周圍那些達官顯貴們第二天到他家欣賞音樂。

結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趕來了,陳子昂卻當著眾人的面將這把胡琴給摔了。同時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詩詞給大家一一欣賞。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愛,我陳子昂的錦繡文章難道沒人欣賞嗎?

其中不少達官顯貴讀了陳子昂的詩文以后,紛紛贊嘆,認為陳子昂是個奇才,將來能成為天下文宗。自此陳子昂名噪一時,再次參加科考一舉高中狀元。

陳子昂高中狀元以后,被任命為麟臺正字。這是個啥官職呢?相當于是皇帝的眾多秘書之一,也沒有正兒八經地成為一方大員。由此可見,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狀元,也得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往上走。

二、宋朝的狀元,含金量就高一點了。

宋朝是科舉制度逐漸完善的一個朝代,因此在這個朝代誕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說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

宋朝的科舉之所以這么牛,還得感謝一下宋太宗趙光義。這個人人品雖然不咋地,但是對科舉的貢獻比較大。

宋太祖趙匡胤時期,進士依舊沒有擴招,還是每次錄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過斧聲燭影奪取皇位以后,總覺得得國不正。為了讓文人們拍他馬屁,少些點他的劣跡,他開始收買人心。最好的辦法自然是進士擴招。

因此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宋朝的進士錄取數量高達一兩百人,最多的時候,一次錄取五六百人。這可把讀書人們高興壞了。

所以宋朝的讀書人別提增加了多少了,一來進士錄取率高,二來士大夫地位高。能在這么多人里面成為狀元,自然是不簡單的。那么宋朝狀元初次步入職場,擔任什么官職呢?

蘇東坡那一屆的狀元章衡,他初入職場,被任命為湖州通判。這是個啥官職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長官,地位僅次于知府,而且對知府有監察的責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糧食生產、運輸,水利疏通,民間訴訟等等。

這已經是非常大的官職了,畢竟你初入職場,就成了地級市的二把手,你還想咋樣?現在讓你考個編,也只能在基層為人民服務吧?

宋朝的狀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為地方通判。這已經是冗官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所能給的最高待遇了。那種一中狀元就成為翰林學士的,只能出現在傳說中了。

三、明清的狀元,一般都要從翰林院修撰做起。

明朝和清朝,對狀元的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狀元,絕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開始也要從翰林院修撰做起。

這是個什么官職呢?主要就是負責處理公文,記錄皇帝言行,講解史料等工作。也相當于皇帝的秘書,屬于從六品職位。

別小看了從六品,這可是人家的起點!很多人混了一輩子,也只是個七品縣令,人家一出道就是從六品,后面還有無限可能。

而且在皇帝身邊待一段時間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將其安排在什么職位上比較合適。狀元這個身份是可以用一輩子的,自帶主角光環,一點辦法都沒有。

總結:多數狀元,出身名門。

這并不代表他們都走了后門,名門之后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教育條件比較好。從小到大不需要為生活煩惱,只需要埋頭讀書就行了。

而且家里會給你請非常優秀的老師輔導你讀書,這是寒門子弟難以企及的。很多人說現代才有了內卷這個詞,其實早在古代,內卷就很嚴重了。

名門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這種無法改變的東西外,基本上就是從教育資源上下手了。尋找各大名師一對一輔導,幾乎成了狀元成才的必經之路。

當年宋太祖為了防止權貴操控科舉,刻意選拔一批寒門狀元,倒是扼殺了這股風氣。可惜并沒有維持多久,該卷的還是卷。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說了等于沒說。。長篇大論一大通,如果這個題目是聯考題目的話,滿分100分最多給你40分,審題太不嚴謹。。武狀元呢?

  2. 起點高飛的就高!現代也是一樣一樣!

  3. 你真不懂,能在朝廷主管禮樂,那就是重用了!

  4. 狀元一般擔任翰林院修撰,不算高官。

  5. 鄉試成功不是只是一個秀才嗎,連舉人都稱不上,哪來的進仕稱號。考中進仕就是國家公務員。至于給你安排啥職務,這得研究研究,考慮考慮

  6. 倒插門到皇家

  7. 韓熙載夜宴圖中那個狀元混得不錯

  8. 李白是翰林院待詔。

  9. 明清時期不要覺得翰林修撰不咋樣,如果你要干到宰相,出身翰林就是一個潛在條件

  10. 狀元相當于現在公務員考試第一名,沒有充沛的資金和人脈,也得不到好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