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人沒大家想的這么呆,步行長距離行走還是有辦法的。
第一,跟隨官道。
所謂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古代是有官道的,也就是用于官方馬車運輸物資的道路。
這種道路今天看來很原始,都是土路而已,但至少寬度可以通過馬車。
而古代官道都比較好辨認,不但有車轍印記,還會有很多騾馬的排泄物,一般每隔十幾二十里就會有驛站。
自然,驛站一般不接待普通旅客,主要是為國家運輸馬車隊的馬匹和人員服務。
即便如此,這也是很好的指示物,沿著官道走,不知道怎么走就詢問驛站工作人員即可。
第二,古人有識別方向的能力。
其實建國前的旅行者,都有比較強的識別方向能力。
識別方向也不復雜,一是看太陽、看星星,二是看樹葉。
如果實在不太會看的,大不了隨身帶一個指南針,也花不了幾個錢。
第三,古人一般不會離家太遠。
古代絕大部分老百姓都是農民,他們很多人一生沒有離開過家鄉,最遠的地方就是去幾里外趕集。
所以,這些人不需要識路能力,趕集也是一群人一起去。
真正需要走遠路的,主要就是商人、馬車夫、差役、僧道之類。
這些人在古代都屬于特殊職業,以商人為例,常年走南闖北,什么大場面沒見過,區區認路算得了什么。
而且,古代商人不是當代,他們通常只跑幾條線,有的反復跑了幾十年,道路一草一木都爛熟于胸,不可能迷路。
就像武松回老家要經過景陽岡,店家告訴他有老虎。武松不信,說自己走過景陽岡十幾次了,哪里有什么老胡。
最后的老胡是胡錫進么
進京趕考呢…
指南針是個笑話,不服你搞塊天然磁石看能不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