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法家認可,而普通人不認可甚至糟踐尤物的,最著名的是”石鼓文”了。
“石鼓文”,顧名思義,就是寫在狀如大鼓般石頭上的字體,它是于唐貞觀初年被發現的,歷經戰亂,數次遺失,詩人杜甫、韋應物、韓愈等人都為石鼓吟詩作詞,一時傳為佳話。
人們也叫它“陳倉十碣”。在唐代,陳倉(陜西寶雞市)歸岐州管轄,因此也有“岐陽石鼓”、“岐州石鼓”的稱謂。
石鼓文是大陸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是記述春秋時秦國君獵祭活動的四言詩。這組詩共十首,分別刻在十面鼓形的石頭上,意在“刻石表功”、“托物傳遠”。陳倉故地曾是秦國故土。石鼓文,那些斑駁的文字記述了秦始皇統一以前秦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唐朝后期,連年戰亂,十面石鼓也隨之失蹤。后來到了宋代司馬光之子司馬池任陜西鳳翔縣知府,費了好大勁,找回了九個石鼓,唯有《乍原》一鼓沒有找到。
后來北宋金石書法收藏家向傳師用了畢生心血尋找那個丟失的《乍原》石鼓,仍無所獲。
身心疲憊的他,失望至極,一次在鄉間客棧休息,被磨刀聲吵醒,原來客棧后院是一家屠宰場,一位屠戶正在一塊石頭上磨刀。他走近一看,屠戶用坑坑洼洼來磨刀的石槽,隱隱約約有他熟悉的篆體,就是已丟失260多年的那個石鼓。
再看這個《乍原》石鼓,早已面目全非,上半部已經被屠戶坎削掉,下半部被村民扔在雜物間里,而且被鑿挖出坑凹,主要用來給牲畜喂飼料,而且這半個石鼓也只剩下可辨認的為數不多的字了。(如下圖)
于是,向傳師連夜報告朝廷,當時的北宋皇帝非常重視,調集皇家禁軍,護送至皇宮。而這位書法收藏家也得到多次朝廷重賞。
后來宋徽宗對石鼓文更是珍愛有加,下令用黃金填字以示珍貴。可是好景不長,西元1125年,北方游牧民族金朝進軍中原,金人只看重石鼓上的黃金,別說”不認可”,整個一”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字都不認識,根本就以為這石頭上的金子值錢。就愣是把里面的黃金剔出來,而把石鼓當做廢棄之物,丟棄荒野……由于篇幅關系,后面的史料記載還很多,大同小異,就不再贅述。
從唐代發現石鼓文,到當代書法學習的熱潮,石鼓文歷經磨難可以說是國運興衰的見證和標志,而書法藝術之所以方興未艾,得到空前發展,也是因為國家安定,人們安居樂業才有得心思從事這些逸情陶冶性情的書法愛好。
當時著名宋代詩人梅圣俞專門作詩記述此書法界大事。
“傳之吾朝一亡鼓,九鼓缺剝文失行,近人偶見安堆床,亡鼓作臼凹中央,心喜遺篆猶在旁,神物會合居一隅”
(注:目前這十面珍貴石鼓文物,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n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