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夏天,蘇聯克格勃在經過30多年的排查尋找之后,最終抓獲了一名叫做安東尼娜·馬卡洛娃的蘇聯婦女。
那么,這位女子是誰,作為全世界最強大的情報機構之一的克格勃,為何要花費30多年的時間來抓她呢?
二戰之前,馬卡洛娃只是一名普通的蘇聯鄉村少女。高中時期,馬卡洛娃選擇了輟學離開家鄉,前往莫斯科追尋夢想。1941年5月,納粹德國舉大軍入侵蘇聯,馬卡洛娃隨即加入志愿兵,開始到前線做后勤工作。
1941年秋,德軍一路摧枯拉朽,蘇聯軍隊節節敗退。在維亞濟馬戰役中,蘇聯軍隊的死傷和被俘人數超過百萬。當時馬卡洛娃所在的部隊被德軍全殲,而她本人也被炮彈震暈,陷入了昏迷。當她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正躺在死人堆里。為了回到部隊中,馬卡洛娃踏上了一段艱難的旅程。
在蘇聯居民的不斷幫助下,馬卡洛娃成功進入了洛科特。但此時的洛科特早已經被德軍占領,馬卡洛娃根本沒有地方可去。就在她走投無路的時候,一個德軍軍人找到了馬卡洛娃,并表示可以為她提供一份工作。
這份工作非常簡單,馬卡洛娃只需要用槍處決一些犯人,既可以擁有免費的食宿,并且還能收獲不菲的報酬。而這些犯人,其實就是蘇聯游擊隊隊員和他們的親屬。
為了避免馬卡洛娃產生畏難情緒,德國軍人沒有透露被處決者的身份。而馬卡洛娃在短暫的猶豫后,最終接受了這一份工作。
在第一次執行處決任務時,馬卡洛娃喝了很多伏特加。當她喝得迷迷糊糊后,終于放開膽子處決了自己的同胞。而有了第一次之后,馬卡洛娃也漸漸變得冷酷起來。一旦進入到工作狀態,馬卡洛娃便會默不作聲地處死目標。哪怕她明明知道犯人就是自己的同胞。
在工作之余,馬卡洛娃常常會精心打扮一番,然后參與到德國軍人的舞會之中。有時候玩得開心了,馬卡洛娃還會去監獄中瞧一瞧第二天即將處死的犯人。盡管有同胞用俄語向她求救,但馬卡洛娃只會報以冷漠的眼光。
這樣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
1943年夏,馬卡洛娃所在的布良斯克地區被蘇聯軍隊收復。蘇軍第一時間對為納粹提供幫助的“蘇奸”進行了清洗。然而,殺人如麻的馬卡洛娃卻偏偏逃過了一劫。
原來,早在蘇軍攻陷布良斯克之前,馬卡洛娃就因為患上了性病,被送到了偏遠地區的醫院中進行治療。
1945年5月,德國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蘇聯大陸興起了一場懲治“蘇奸”的運動。由于有大量逃出生天的蘇聯游擊隊員共同舉報,馬卡洛娃便成為了“蘇奸”的典型人物之一。
不過,自從在布良斯克消失之后,馬卡洛娃便再也沒有出現過。蘇軍所掌握的情報,僅僅只有馬卡洛娃的姓名和出生年份。在一段時間的搜查無果后,當時有不少人認為,馬卡洛娃肯定是逃到了中歐和西歐的一些地區。
最終,馬卡洛娃的資料被轉移到了克格勃人員手中。克格勃具有強大的情報網路,他們先是排查了整個蘇聯,發現僅僅是和安東尼娜·馬卡洛娃同名同年的人,就有200多個。隨后他們又向當年蘇聯游擊隊中的幸存者進行了確認。在眾多幸存者的幫助下,克格勃大體掌握了馬卡洛娃的外貌特征。之后他們開始對目標人物進行逐一比對,不過卻根本沒有人符合。
直到1976年,終于才有人找到了破局的關鍵線索。有一名姓帕夫諾娃的莫斯科官員,在辦理去國外的旅行簽證時,寫下了所有近親的名字。這家的所有人都姓帕夫諾娃,只有一位女性叫安東尼娜·馬卡洛娃。
而之所以會出現馬卡洛娃這個姓氏,則是由于馬卡洛娃在上國小時,忘記了自己的姓氏。她的國小老師只得以她父親的名字馬卡,把她的姓氏記作了馬卡洛娃。之后這個名字就被保留了下來。
順著這條線索,克格勃人員很快查出一名叫做安東尼娜·帕夫諾娃的女性,在1945年嫁人后,將姓氏該作夫姓金斯伯格,目前正居住在白俄羅斯一個叫做利普的小鎮里。
隨后,克格勃人員立即帶上游擊隊的幸存人員,前往白俄羅斯進行指認。在逃逸了30多年后,馬卡洛娃終于被抓獲。
被抓之后,馬卡洛娃希望法院能判處她三年以下的刑期,并表示可以離開利普。但法院拒絕了這一請求。最終,馬卡洛娃于1978年8月被執行槍決。
(參考資料:《克格勃在行動》等)
在躲藏到蘇聯解體,應該沒有人追查了
和平年代與戰爭年代它是兩個概念,不能用和平年代的思想,觀念,道德等等綁架戰爭年代任何事物。八國聯軍為什么最恨日本,因為日本繼續侵略了大陸,歐洲最恨德國,亞洲大部分最恨日本(除了印度和中東,美國二戰期間也是最恨日本的為什么日本用核子彈應該理解吧)。仇恨隨著時間會變化的,現在可以原諒的東西那個年代是不可以饒恕的(猶太人追殺納粹,德奸會饒恕嗎?),她的行為在哪個年代已經越過了任何底線
前蘇聯的克格勃;美國中情局;以色列的摩薩德和蔣介石的“軍統\
鋤奸隊!大陸缺少這樣的組織。
鍥而不舍的克格勃
戰爭年代,德軍要殺游擊隊員,需要專門找一個蘇聯人來開搶嗎?難道這是一個技術活?不太明白。
摧枯拉朽,全殲……\n通過字里行間,看出該書的作者對蘇聯沒有好感。
對叛國者絕不能手軟。
他們說大陸的情報機構絕不亞于克格勃中情局摩薩德。
由于有大量逃出生天的蘇聯游擊隊員共同舉報,馬卡洛娃便成為了“蘇奸”的典型人物之一。”怎樣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