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些錯誤:
首先,西方媒體確實肯定了隋朝的皇帝,但不是隋煬帝,而是隋文帝楊堅;
其次,西方學者并沒有認為隋文帝遠超秦始皇。無論在大陸、還是西方學者的觀念中,秦始皇都是大陸不可撼動的第一帝。
題主所說的西方媒體,指的應該是美國學者麥克·哈特。他在1978首次出版了《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該書的出現,首次以排行榜的方式,對人類數千年中各領域杰出人物進行了篩選。
此書雖然帶有作者個人主觀色彩,但總體而言仍具權威性,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較強影響力,被視為評價人類歷史人物的經典著作。該書先后被譯成15種語言的版本,全球銷量超過50萬冊。
雖然是西方人的作品,但由于在歷史上不可辯駁的輝煌表現,大陸人在這一榜單中占據了重要席位。比如排名最高的是孔子,位居第四;蔡倫,第6。而在政治人物中,排名最高的大陸人毫無疑問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位居第18(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中派排名最高的帝王,緊隨其后的是凱撒),麥克·哈特給出的理由是,秦始皇開創了大陸政治和文化統一的模式。
此外,還有兩位大陸皇帝位列榜單之中:成吉思汗,排名第21;而另一位,并不是漢武、唐宗宋祖,而是對一些朋友而言略顯陌生的隋文帝楊堅(位列第82)。麥克·哈特的依據是,這位皇帝建立了隋朝,并開創分科考試,是人類人才選拔制度的偉大創造。
對這份榜單,我們暫且不做評價,但就對隋文帝的評價來說,還是比較客觀的。個人認為,楊堅在大陸歷史上的作用與地位,完全可以與漢武、唐宗并駕齊驅。他的作用,與秦始皇類似,是一位推動大陸歷史進入新時代的帝王。
其一,結束了近300年的南北分裂
自西元316年西晉滅亡以來,一直到西元581年隋王朝建立,中原已經分崩離析了近300年。這期間,雖然也一度出現了前秦、北魏這種現象級的強大帝國,但距離統一大陸這一目標總是差臨門一腳。
直至西元589年,在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后,楊堅以楊廣為總指揮,僅僅歷時數月,剛柔并濟、兵不血刃(相對其他時期而言)的覆滅南陳,宣告當初西晉司馬氏引發的中原分析局面被正式終結。
結束地理上的分裂不容易,但消滅造成分裂的深層根源更難。
其二,將南北整合為一體的文化、政治、人才制度改革,為后世奠定基礎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大亂,表面上看起來是武力引發,本質上是當初西晉政治、文化、民族政策的全方位失敗。其后的數百年間,沒有任何一方能夠以制度的力量,來徹底解決權臣篡位、世家擅權、軍人反叛、民族對立等種種難題。
當初北魏孝文帝推進了全面漢化改革,但在北魏滅亡后,北齊和北周的一些統治者,都曾熱衷于鮮卑化\\胡化,比如宇文泰就曾命令漢化的鮮卑人必須恢復原有姓氏,甚至還要求漢人將士跟隨自己主將的姓;
倡導漢化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雖統一了北方,但隨著他的英年早逝,這一進程被擱淺。而楊堅掌握北周大權后,頒布的第一項重大政策,就是下令全國恢復漢姓,他自己就祛除了當處被賜予的胡姓“普六茹”。
為了推行漢文化,西元583年,楊堅正式發布詔令收集民間藏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沒過幾年,隋朝藏書就達到了37萬卷、77000多類(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只有8萬卷)。
楊堅在政治制度上的最大貢獻,就是創立了三省六部制的雛形。西元581年隋朝建立后,楊堅立即廢除了北周六官制,設置了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等五省,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這一框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兼顧集中性與效率性,極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杜絕了權臣篡位的風險,也成了后世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
改革地方機構,將地方官制從州、郡、縣三級,精簡為州、縣兩級,裁汰冗官,大大節省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減輕人民負擔。
當然,楊堅的最大貢獻,就是被全世界學者贊不絕口的科舉制。嚴格來說,這一制度在唐朝時正式形成,但思路與雛形是出自楊堅。
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使得“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士族”,階級固化嚴重,掌控國家權力的門閥世家醉生夢死,下層精英報國無門,這正是當初西晉覆滅的重要制度原因。十六國及南北朝期間,雖然草根人才層出不窮,但在各政權的制度層面,按照出身取才的做法仍大行其道。
據《隋書》記載,西元587年,“制諸州歲貢三人”,楊堅要求,每州每年,必須推選三個文采好、能力佳的人才到中央任職,這被視為廢除九品中正制、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的開端。經過其后隋煬帝楊廣,以及初唐皇帝的完善后,通過考試選拔政府官員,成了其后上千年中,大陸封建社會人才選拔的基本制度,它打破了以往的階級藩籬,使各個階層的人才都有機會為政府效力,徹底改變了過去上千年的貴族政治生態。
其三,以最具效率的方式解決外患,擴大中原生存空間
南北朝后期,北方草原的霸主是新興的突厥人,這是個“威服塞外諸國”的強大政權,曾經讓當初的北周、北齊爭相進貢、和親示好。
隋朝建立之初,突厥屢屢侵犯,就像當初的匈奴襲擾西漢一樣。對此,楊堅軟硬兼施,一方面分道還擊,另一方面采取長孫晟“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建議,利用突厥首領之間的矛盾,進行離間、分化。
最終,在隋王朝軟硬實力的雙重打擊下,突厥為東西兩部,東突厥部啟民可汗稱臣,上書稱隋文帝為“圣人可汗”,這也是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開端,后來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顯得水到渠成。
此外,楊堅還擊垮了吐谷渾,逼迫對方稱臣;安撫東北的契丹、靺鞨等族。通過這一系列的行動,隋王朝對周邊游牧民族保持著強大的壓制與控制,再度確立了東亞大陸文明的藩屬體系,拓寬了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間。
其四,文治武功,成果驚人的開皇之治
楊堅對中原發展的貢獻是全方位的:
廢除南北朝期間殘酷、混亂的法律,制訂《開皇律》,取消了宮刑、車裂、梟首、滅族等殘酷刑法,采取死、流、徒、杖、笞五種刑法,這就是封建五刑制;與過去動不動車裂、滅族等殘酷刑法相比,隋朝的刑法是大陸法治文明的一大進步;595年,明確“死刑復奏制”,即凡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三奏”才能執行,這種對生命的的慎重態度,時至今日仍具有積極意義。
修建大興城,即隋唐長安城。至此之后,都城的均衡對稱格局開始形成,皇宮、皇城、民居三個部分相對分開,改變了以往歷朝歷代都城缺乏布局、設置混亂的局面,極大影響了后世的城市建筑理念。
此外,楊堅在全國各地修建糧倉、以提高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再度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改革府兵制,實行“兵農合一”的制度;提倡儉樸、勤政愛民,當國家財政富足時,經常下令減免百姓的賦稅。比如統一南北后,下令江南“給復十年”,即免除十年賦稅,其他各州諸州則免掉當年租賦;西元592年,他得知“庫藏皆滿”后,認為:”寧積于人,無藏府庫”,下令河北、河東田租減免1/3。這與其他朝代橫征暴斂的帝王完全是兩幅作風。
楊堅在位的20多年間,中原王朝政治穩固、社會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榮,編戶大增,人口從最初的462萬戶發展到頂峰的870萬戶,不僅一改過去近300年間的混亂局面,也為其后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因為楊堅的年號為“開皇”,史學界稱這段時期為“開皇之治”。
不過很可惜,楊堅的卓越成就,被他好大喜功的接班人楊廣揮霍殆盡。嚴格來說,楊廣并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只是即使實力強大如隋王朝,也經不起他無視客觀規律的無限制折騰。
楊廣,被后世李唐嚴重摸黑。
楊廣就是失敗了的漢武帝
之所以大陸不像西方國家那樣講究血統,一個是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另一個就是隋文帝的科舉制。如果說陳勝吳廣說的只是一句口號的話,隋文帝讓這句口號在具體上有了實現的可能。
我就想知道前面三個是誰?看這書皮,有2個是肯定的,耶穌和愛因斯坦,還有個呢?
都叫方方文人墨客給毀了
秦朝,隋朝,還有近代史的發展,都是結束了分裂和新格局的開篇,都被陰了
大陸沒有人能取締秦始皇的功績。
兩個都是有大功績的皇帝,煬帝是太急著擺脫關隴集團,,在當時不被支持。所做的事是利在千秋的。
王莽如果不是流星一樣劃過,估計也算是千古一帝了。
作者解說到位[贊]了解歷史的都知道楊堅是有作為的一代名帝,不過后期他怕老婆而且生性多疑,甚至還有點迷信,他毀了兩座古都,一是火燒鄴城(現在是遺址廢墟),二是平蕩健康(南京)都城變為菜地,兩座都城同等遭遇,日后命運不同[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