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古代的度量衡最開始是不統一的,在春秋戰國時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自己的度量工具和自己的生產生活習慣。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合,他也有意識地促進天下所有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斤和兩的規矩也是那個時候定下來的,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再也沒改過。
關于這個“把十六兩”定為一斤,還有著一個廣為人知的小故事。故事中記載道,當時秦國負責統一度量衡的不是秦始皇本人,而是丞相李斯,李斯其人極有才華,有了金剛鉆才攬瓷器活,在收到吩咐之后,很順利地統一了貨幣的規制、量器的大小,還有基礎重量單位的定奪。但這個時候問題來了,讓多少兩等于一斤比較合適?李斯陷入了糾結之中,因為既然兩的單位已經定下來,換算起來好像隨意一點也沒問題,但太隨意了又有失考究。
舉棋不定的李斯遂去問了秦皇,秦皇不說話,大筆一揮寫下幾個小篆:天下公平。李斯還是有點摸不著頭腦,但是他靈機一動,數了這幾個字的筆畫,欣然決定用十六兩作為一斤。
雖說故事是這么來的,但這種歷史小趣聞明顯有后世編纂的成分在內,沒什么科學依據,不可考。
“半斤八兩”指的就是一斤的一半是八兩了,但這一斤十六兩的規矩究竟是怎么定下來的,比較靠譜的考究聽起來也有玄學氣息。先說說當時最小的單位吧,秦朝定下的最小的單位還不是兩,是“錙銖必較”的銖,銖是所有度量衡單位中最小、也最精確的單位,用于平時一些珍貴物品的稱量,比如說中藥藥材等。
而二十四銖被定作一兩,這是根據百姓之便進行考慮的,李斯考慮到百姓經常需要交易的都有哪些商品,再取他們之間的上限與下限分別考慮,最終得出兩的稱量標準。
這些度量衡都為二的倍數,銖、兩、斤都不例外。同理,百姓們常用的斤也是從兩上層層疊加計算,最終得出最合適的斤。十六兩為一斤的規矩也被確定了下來。
普通百姓交易時常用的度量衡就這樣得到確定了,而比斤更大的“鈞”、“石”則更接近于今天的千克和噸。
還有一種說法,說最初的度量衡,是從當時的量具上產出新意、進而改良的。當時人們所使用的天平也叫稱,這種民間的稱被稱為“十六金星稱”。由于在早期的農耕時代,商業并不是社會經濟模式的最主要成分,商品交換只是人們農耕生活的輔助,所以朝廷為了呼吁人們不要在買賣上下手腳,要公平公正,遂發明了共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并行的十六金星稱,如果在商品交換時短斤少兩,就會無福無壽、無祿。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秦始皇什么時候統一過“六合”???。這個“六合”,是個什么計量單位?????
十六兩稱定為十六金星。對經商者的良心是一種懲戒。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在做天在看。
8421碼。大陸人早就知道計算機數位了👍👍👍! // @王w宇y: 一分為二,好分。古代人們使用十六兩為一斤,是為方便容易將斤分為兩。一斤平分一半是八兩,八兩一半可分為四兩,四兩一半分為二兩,二兩再分是一兩。在古代日常生活交易中好使好用!
那么古代的一斤是否和今天的一斤其質量一樣么?
藥材稱因該也是十六兩的標準而來吧!
“天下太平”這四個簡化字,在秦始皇時,也這個寫法嗎?????
一分為二,好分。古代人們使用十六兩為一斤,是為方便容易將斤分為兩。一斤平分一半是八兩,八兩一半可分為四兩,四兩一半分為二兩,二兩再分是一兩。在古代日常生活交易中好使好用!
換算關系: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
南斗六星加北斗七星加福祿壽三星,寓意缺一斤少福缺二斤少祿缺三斤少壽
古代人們使用十六兩為一斤,是為方便容易將斤分為兩。一斤平分一半是八兩,八兩一半可分為四兩,四兩一半分為二兩,二兩再分是一兩。在古代日常生活交易中好使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