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把戰國時期諸位秦王對秦國的功勞列舉如下,諸君各自評判。
1、秦獻公嬴師隰,在位24年
秦靈公之子,因宗室之亂10歲流亡魏國,此后在外流亡近30年。
他在魏國親歷了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看著魏國逐漸強大,而此時的秦國大陸政局混亂,秦簡公奪位,秦出公被殺,河西之地也被魏國占領。彼時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
秦獻公回國繼位,撥亂反正,穩定政局,擴大生產,數次對魏發動戰爭,欲收回河西之地,未能成功,他讓秦國回復到正確道路之上。
2、秦孝公嬴渠梁,在位24年
秦獻公之子,繼位后勵精圖治,發布《求賢令》,引得商鞅入秦。
在位期間,頂住一切壓力,支持商鞅變法,商鞅前后兩次變法,改變了秦國的社會面貌,原來落后腐朽的邊陲小國再次迸發出勃勃生機。
秦孝公和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
3、秦惠文王嬴駟,在位28年
秦孝公之子,第一位稱王的秦王。
雖然殺了商鞅,但是他還是頂住宗族壓力,繼續施行商君之法,保住了秦國強大的本源。
嬴駟擁有雄心壯志,他任用張儀為相,頻繁插手關東之事,伺機東出。
秦魏百年河西之爭,終于由嬴駟宣布秦國獲勝,秦國獲得了東出的根據地。
嬴駟派遣司馬錯攻滅巴國、蜀國,為秦國獲得了大糧倉,此后秦國東出再無糧草之憂。
嬴駟還削弱了秦國后方的義渠,義渠稱臣,為后來秦昭襄王徹底抹掉義渠奠定基礎。
秦惠文王定下了秦國東出的戰略方向。
4、秦武王嬴蕩,在位3年
秦惠文王之子,勇猛好戰,繼位之后便欲問鼎中原,平定了蜀亂,攻下韓國宜陽,卻在洛陽舉鼎而亡,在位3年多并沒有太多機會表現。
5、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
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在位時間最長。
伊闕之戰,全殲韓魏24萬聯軍;
五國攻齊,燕國、趙國、魏國、韓國、秦國打得齊國只剩即墨、莒兩座城池;
鄢郢之戰,攻破楚國陪都鄢城,都城郢城,掘楚國王陵,殺軍民百萬;
華陽之戰,滅趙魏聯軍15萬人;
長平之戰,滅趙國軍隊45萬人;
殺義渠王,在義渠故地設郡縣;
攻滅西周,將象征天下的九鼎搬回咸陽。
以上是秦昭襄王時期針對六國的重大軍事行動,小規模的數不勝數。
秦昭襄王削弱了六國勢力,為秦國統一六國掃平道路。
7、秦孝文王嬴柱,正式在位3天
秦昭襄王之子,由于老爹超長待機,等到他繼位的時候已經54歲了,由于在位時間太短,不做贅述。
8、秦莊襄王嬴異人,在位時間3年
秦孝文王之子,因為呂不韋的運作,成為華陽夫人義子之后成功上位。
在位時間不長,僅有的功績是滅亡西周國,周王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9、秦始皇嬴政,在位38年
秦莊襄王之子,年少繼位,呂不韋掌權,親政之后平定嫪毐之亂,驅逐呂不韋,重用李斯,開始了統一六國之旅。
秦王十七年,秦國滅韓國;
秦王十八年,秦國滅趙國;
秦王二十二年,秦國滅魏國;
秦王二十五年,秦國滅楚國、燕國;
秦王二十六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
自獻公始,共9位秦王,誰最有作為?個人排序秦始皇、秦昭襄王、秦惠文王、秦孝公、秦獻公。
秦孝公第一位,萬事開頭難,他接手的是面臨亡國的秦國,又窮又弱,頂住所有壓力找賢才
肯定是秦孝公,
個人認為秦國之所以能滅6國,全依賴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不是孝公重用商鞅,秦國的國力不可能發展到能滅6國的能力
你把秦穆公忘了,那可是春秋五霸之一,難道對秦國貢獻小?
肯定是秦昭襄王嬴稷,他的功勞完全可以比肩秦始皇
李世民吧,他以前也是秦王
秦昭襄王多活5年,也就沒嬴政什么事了。一統天下本就是秦國之國策。自孝公以來,歷代秦王無不以此為畢生之奮斗方向。歷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任國君,此志已完成十之七八,到了嬴政手中,秦國已是獨占半壁江山,六國無論是經濟,軍事,國力都不可相抗,卻也輾轉二十余載方橫掃六合。相較于同時期的其他國君,嬴政固然厲害,但這也與先祖交給他的一手好牌有關。若比之先祖,嬴政并不出眾。
秦孝公第一
秦孝公第一,在秦滅國邊緣,變法圖強的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