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摩尼的智慧從哪里來?

佛陀釋迦牟尼的智慧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天才。

要說明這一點,我們就只能從釋迦牟尼的經歷說起了。釋迦牟尼出生于距今大約2500年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王太子,名叫喬達摩·悉達多(以下簡稱悉達多)在他出生后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應該是死于產褥熱。在佛教中因此就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叫摩耶之幕,意思是屏蔽真實世界的帷幕。

悉達多作為凈飯王的長子,得到了凈飯王的百般呵護。在他幼年時期,他的父親就曾經請過一位非常有名的外道算命先生為其算命(在佛教當中,外道是指除佛教意外的宗教),算命結果為,這位小王子未來要么成為明主,要么成為教宗。意思就是說,悉達多將來要么會成為一位英明的君王,要么會成為一位宗教創始人。

▲悉達多出生后不久,他的父親就找大師為其算命

他的父親為此就大為恐慌,他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繼承王位,成為一位英明的君王,因此從小就把他圈養在了皇宮之中,因此在他19歲以前,他是從未出過皇宮的,根本不知道世俗人間的生活樣貌。

直到他19歲的時候才第一次走出皇宮,這就是著名的四門游觀,他在四個城門哪里去周游,第一次目睹了貧老病死的人間苦難。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當時的感受,那就是觸目驚心。因為他從小就生長在宮中,過著封閉的優渥的生活,成年之后才第一次見到人間的苦難,可以想象這對于他來說當時造成了多大的心理沖擊。

四門游觀之后,悉達多就進入了冥思,苦苦思索人類為什么會苦難。到了29歲的時候他毅然拋下了美貌的妻子和他的國家,出家修行去尋找解救人間苦難的真諦。

▲人為什么會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悉達多,最終悉達多放棄了王位,放棄了美麗的妻子,一個人去苦苦修行去了

最終在經歷了少女獻食、以身飯虎等事件后,在經歷了多年的苦苦思索之后,悉達多最終在一顆菩提樹下冥思七日突然明白,頓悟成佛,之后便成為了釋迦牟尼。其實釋迦是喬達摩·悉達多的族名,既有仁愛也有能力的意思。牟尼是印度梵語,翻譯過來是寂默的意思,是在山林中修道而獲得成就者的通稱,釋迦牟尼的稱呼有很多,一般稱為佛陀,佛陀意為正覺者。

佛陀正覺之后講經45年,有傳說佛陀頓悟后看破一切,一時間決定自殺尋求解脫,被一位婆羅門教士勸阻,婆羅門教士對他的頓悟之想深感驚訝,建議他傳布思想形成教派,于是佛陀后來歷經45年講經不綴。

那么佛陀所講的佛教,究竟說了些什么呢?大概來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如何擺脫人間的苦難,即“了生死、滅苦悲”。

要了解佛教是如何“了生死、滅苦悲”,就要說一下佛教的四圣諦,簡稱為四諦佛教學。佛教其實是一個辭藻極為華麗,邏輯體系極為縝密的思想系統,與大陸先秦時代散點式討論完全不同,因此如果要了解佛教就必須要了解四圣諦。

四圣諦的第一諦為苦圣諦,也可以簡稱苦諦,即人生本身就是苦難,一切存在都是苦難。比如你一生下來就大哭臨世,你的母親要經歷分娩的痛苦才能把你生下來,人生中十有八九都不順心,你歷經所有的磨難——肉體磨難、精神折磨始終伴隨你的一生。而你一切的快樂,都只不過是下一茬苦難的引誘劑。當然,佛教對苦講的很深,也不是我在這里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對于苦諦,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這八個字有兩層含義,前四個字是表達肉體的苦難,后四個字表達身外的麻煩。任何的事業,你以為做成了,隨后你覺得把它保持住了,但很快就會潰破,最終歸于大空。佛陀把苦圣諦表達為一切生命皆為苦難,而人生是苦難的最高體驗者。

那么既然人生就是苦難,一切存在都是苦難,那么下一個邏輯必然追問苦難的根源,于是就有了四圣諦的第二諦,集圣諦。簡單來說,就是苦難根植于欲望和貪婪之惡習。那么為什么叫集圣諦呢?因為在古代,集的發音與習的發音相近,集圣諦其實就是追究苦難的根脈,佛教對集圣諦講的非常細致,講三毒三業。所謂的三毒就是貪嗔癡。由于你有貪欲,所以你的欲望旺盛,而且難于實現,難以滿足。貪欲不能實現你必然會因此憤恨,甚至憤怒,這叫嗔。貪而不得必然嗔,嗔之后所達成的心境就是癡,癡就是無明,就是你不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所以佛家認為,苦諦的根源在集諦里,分三毒。

接著就是三業,業其實是你的身外之作,如事業、工業。佛家認為這個世界的本真是空,它分為三業,叫做身、口、意,所謂身就是你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會給你做出業;所謂口就是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成為業;所謂意,就是你心里每一個動念都是業,這叫做三業,也叫作業。佛教認為,如果你沒有經過修正和修為,你所作的業必是惡業,也叫做作孽。所謂業障,就是你身口意所作的那個業,構成了你的世界,這是一個虛像的世界,但它卻蒙蔽了你的智慧,叫癡、無明,它使得你對本真世界被隔離,因此叫做業障。

在講述了苦圣諦和集圣諦后,那么下一個邏輯臺階必然是要追問滅苦集的境界,這就是滅圣諦,簡稱滅諦,也可以表達為滅度苦集,達至覺悟的境界。那么要滅掉苦和集,滅掉苦難,你所能達到的那個狀態和境界叫做涅槃。在佛教當中,涅槃其實就是下輩子絕不做人,更深一步就是絕不做任何生命,進入大空境,是為涅槃。涅槃分為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和無住涅槃等。無余涅槃是任何人,包括大德高僧終生修佛直到寂滅也就是死亡能達到的境界。有余涅槃僅指佛陀肉身尚在,已經進入涅槃的境界。所謂無住涅槃,意思是佛陀本人雖已經沒有肉身,但以涅槃狀態仍然可以普度眾生。

當然,滅諦是修佛很難達到的境界,那么如何達到滅諦的境界呢?這就是下一個邏輯臺階必然要追問的問題,便是道圣諦,簡稱道諦。它的含義是修持,“戒欲以升正覺”是擺脫苦難達成涅槃的唯一通道,也就是修佛。佛教的修佛是由淺入深的層層推進,講的極為細致,講三學、六度、八正道等等。所謂的三學就是戒、定、慧,所謂戒就是戒除貪欲,或者戒除貪嗔癡,也叫戒三毒。在你戒了之后你才能進入定,所謂定就是把自己的身體和靈魂確定在不受文明紅塵騷擾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你才能修,你才能在這個狀態下修證。

所謂六度,第一度叫布施度,所謂布施度并不是給與他人好處這么簡單,而是要由內向外釋放,而不是向外攝取;第二度是持戒度,不僅是戒除殺生、偷盜之類的戒律,而是要戒絕一切文明紅塵的紛擾;第三度是安忍度,一般來說就是無論對方對你做什么,你都不會生氣,比如對方向你吐痰,你不但不發火,還安然地抹掉它,樂呵呵給對方行禮,這叫安忍;第四度是精進度,在你達到了前三度,達到了三學里的戒和定,你在定的狀態下也叫禪定。所謂禪定是沒有任何雜念,思想和精神形成一個全空的通道,才能夠進入修證的精進,這叫精進度;第五度是禪定度,就是精進到一定程度,你才能進入禪定的狀態,逼近大空境,是為禪定;第六度是般若度,般若是梵語的音譯,般若其實并不完全是智慧,而是絕不執著,絕無貪念,絕不在世上競爭。只有達到這個度你才能進入涅槃,才能進入消除癡的有明境界。

而所謂的八正道,是為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可以分出身、口、意三個層次,這些講起來就更為復雜,在此不多說了,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看佛經,姑且可以在字面上去理解它。

其實說了這么多,我們可以發現,其實佛教是一門辭藻極為華麗,邏輯極為縝密的思想體系,對于人世間的苦難,有什么樣的苦,為什么會苦,你如何消除這些苦難以及達到什么境界才能脫離苦難,佛教其實是有著一整套完善的體系去解釋的。能夠悟出如此高深的智慧,我也只能說,釋迦牟尼確實是屬于天才般的人物,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天才。

當然,佛學本身就博大精深,我用這么少的文字,也很難把佛教表達清楚,佛經所說的內容,其實是對釋迦牟尼當時講學時候所說的話的記錄,所以你看佛經的時候,開頭都會有如是我聞的字樣,意思就是我聽佛是這么說的。

在此多說一些的就是,佛教在邏輯學上其實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深的程度,而完整的邏輯學是科學文明產生的前提。在唐玄奘西天取經回到唐朝的時候,就曾經帶回過一部完整的邏輯學,只可惜這套邏輯學太過于深奧,而我們國人非常注重于實用,這些邏輯學因為沒有什么實用價值,所以長期以來被人忽略了,所以我們千百年來便與科學文明失之交臂了。

那么佛教的邏輯學達到了怎樣的高度呢?在佛經中曾經記述過十四無記的問題,即指十四個超越經驗認知層次的問題,無法加以敘述或說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就非常有意思,一位外道童子曾經問過佛陀“世有邊,世無邊,世無邊非有邊,世有邊非無邊”的問題,其實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問佛陀這個宇宙有沒有邊界,如果有的話,邊界在哪里,如果沒有,邊界外面是什么?在邏輯上來說,如果回答說宇宙是有邊界的,這點在邏輯上成立,因為你無法想象一個無邊無界的宇宙是什么樣子。如果你回答宇宙是沒有邊界的,在邏輯上也成立,因為宇宙邊界的外面其實還有另外的存在。對于這個問題,佛陀沒有回答。又比如,曾經有人問過達摩類似于宇宙邊界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達摩說,二者皆可,視緣分而定。

這是一個二律背反問題,也就是如果你按照邏輯去推導,當你推導到極致的時候,一定會出現兩個截然相反,但邏輯都成立的答案。對于這個問題,西方直到18世紀的時候,才由著名哲學家康德得出了結論,當然康德是證明了二律背反問題。

其實通過這個問題,我們也能看出佛教在邏輯學上所達到的程度。其實凡是大德高僧,都精研過佛經,也受過非常良好的邏輯學訓練,判斷一個和尚是否是真和尚,你和他辯論便能看出了。

好了,關于釋迦牟尼,就說這么多吧,佛學畢竟太高深了,我也只能簡單地說一下。對于佛陀的智慧,我也只能說,我很驚嘆,能做出如此高深學問的人,真不是一般的天才能做出來的,佛陀的智慧,也只能是天生的了。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這只是小乘佛教

  2. 佛教高深莫測,也可以說是費話。極其無用

  3. 其實佛陀頓悟,人生皆苦,其實現代科學引入熵的概念已經系統解釋了這個問題本質。熵告訴我們任何系統的東西,人,物,能量,宇宙,都要歸于混亂(佛教稱為混沌),熵就是測量這種混亂的量度。世界,生命運行本質在熵增。人,所有物體生存都是打破熵向利用自己體系長久的逆熵活動,所以必然痛苦。要消除痛苦,這是個沒法解決悖論。佛陀頓悟就是盡量少攫取,維持生命最低能量,資訊量,你就算成佛。生物進化原則,西方理念里的叢林法則其實揭示生物熵減過程的殘酷現實。了解生物進化本質,個人認為,真正成佛和人生物本質熵增無法兼容。這就是本質。

  4. 看了,受益匪淺!達到不易,如何做到世間萬事,己不動心,處身事外,確需智慧,達到受辱還躬身禮得多大胸襟

  5. 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超過對釋迦摩尼佛的悟性(大徹大悟);這種圣人,也許N年之后可能再會出現……。

  6.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么

  7. 釋迦摩尼只是奠定了佛法的基礎和基本理論根基。但他的境界并不是太高,后來者居上呀。大陸禪宗的佛法境界比釋迦牟尼要高出好幾個輪回去。\n我的境界比釋迦牟尼和禪宗加起來都要高無數個輪回。\n釋迦摩尼的偉大并不在于他本身的境界有多高,而是他像牛頓一樣開創了一個哲學思想的體系,一個佛的新世界。\n我認為人類所有的哲學思想家當中,釋迦摩尼絕對是最重要的一位。

  8. 用人的思維理解,自然是人的解答!\n佛法的的確確高深博大,南無阿彌陀佛[祈禱][祈禱][祈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祈禱][祈禱][祈禱]

  9. 看到一句話是這樣的:眼睛要看到別人的好,嘴巴要說善言,心里要藏善心。跟佛經中的身,口,意三業是不是異曲同工的呢?

  10. 這是我看的最好的白話文!阿彌陀佛[祈禱]感恩[祈禱][祈禱][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