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為何一個善終一個卻死的凄慘?

李斯與王翦是秦始皇手下文武百官之首,王翦與子王賁橫掃三晉、攻滅齊楚,立下赫赫戰功,后人言:“古之善用眾者,莫如王翦、韓信”。李斯從底層文官做起,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一生平步青云,官至大秦丞相。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一個告老還鄉得以保全,一個叱咤風云卻被腰斬棄市,為何兩人的下場截然不同呢?

一、同僚的前車之鑒,并非所有人的后車之師

別看有些影視劇里的將軍,一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喊的多霸氣,那時候哪個敢不聽君王的命令,就算打了勝仗下場也是無比凄慘,因為與文臣相比,手握重兵的武將更是君王的“心頭大患”,他們在軍中的威望比王上還高,這怎么不令君王坐立不安呢?王翦何人?秦國滅六國,除了最先的滅亡韓國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么為王翦帶兵所滅,要么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王氏聲望如日中天,但在王翦之前,有個將軍被賜死,那便是白起。秦將白起、王翦都有滅國之功,然而秦昭襄王卻下令白起自刎,明面上是將相不合,范雎進言,可能就連秦昭襄王也早想殺了這個功高蓋主的大將,正好機會來了而已。王翦為大秦宿將,是一把利刃,但他知道若那一天秦王覺得自己駕馭不了了,隨便找個借口就能把他處死,因此在大秦統一未完便早早歸隱,言稱回家享受美酒、美食、美人,是不想經歷同白起一樣的殺身之禍,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李斯原本只是個秦國小吏,但他審時奪度,積極把自己綁上秦王政這條大船。同時,李斯也是個積極的陰謀家,為了自己能夠上位,當賞識自己的呂不韋大勢已去,他便一腳踢開,估計也是這時,他就有了對秦國丞相的覬覦之心。對待自己的同學韓非子,李斯也沒有手軟,他深知這位昔日同窗能言善辯,而秦王政重用韓非子之時,便是他李斯失寵之日,于是趕緊搶在秦王前,把韓非子毒死了。可惜呂不韋、韓非子的死沒有讓這位大秦權臣像武將王翦那樣知進退,本是玩陰謀權術之人,終究也中了他人的陰謀,落得個腰斬棄市、夷滅三族的下場。

二、明面“貪婪”可以善終,暗藏“貪心”則有殺禍

“人屠”白起,在面對秦昭襄王的紅人,應侯范雎“貪功”進言時,不知進退,懷恨在心,當邯鄲再起禍端,白起一而再再而三違抗王命,這次不再是將相失和,而是君臣猜忌,白起慘死。王翦就不一樣了,在外人看來,王翦還未出兵便向秦王求賞良田豪宅,太過貪婪,甚至在行軍途中仍然不忘討賞,今天是美酒、明天是金銀,朝野上下多有不滿,但這老將精明著呢,如果不要小利小惠,當這位四世元老班師回朝,秦王怎么賞?拿王位賞嗎?于是在別人看來是貪圖小利,實則是王翦不敢功高震主,提前求賞并為自己留好后路。

相比之下,李斯就顯得太“貪心”了,能從基層秦吏成為帝國的丞相,不是依靠秦國的軍功爵制,上陣殺幾個頭就能夠達到的,李斯能從小人物一步步崛起,靠得是他智冠天下的才華以及老辣獨到的眼光。趨附丞相呂不韋,李斯得到面見秦王的機會;當呂不韋大勢已去,李斯趕緊與其撇開關系,又積極向年輕的王獻言獻策,得到賞識;在秦始皇大限將至,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李斯與趙高合謀矯召,自認為用陰謀鏟除了所有人,但秦二世最親近的人可不是他,而是趙高,一生玩弄權術的人,最終也被小人陰謀所害。

李斯、王翦都是大秦的文武重臣,按道理,飽讀經書的李斯要比征戰沙場的王翦更懂得審時奪度才對,李斯懂得投其所好,因此能久居丞相之位,得幸于秦始皇的恩寵,二世繼位,昏庸無道,才不管他的一片赤誠,紅人趙高也忌憚他的絕世之才,最終李斯死相極慘。王翦有滅國之功,明里求賞,實則是自曝弱點,哪個君王會喜歡“圣人”呢?有了弱點,君王才駕馭得住。當良田百頃、金銀數萬都不足以彰顯王翦之功時,這位老將自覺退出,得以善終。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