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皇權之下,權力之爭,無有親情。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的榆木川。事出非常,大軍出征在外,稍有不慎,始皇帝沙丘之變將重演。

隨軍文臣楊榮、金幼孜于混亂中挺身而出,安排御營內外,秘不發喪。成祖大帳日常飲食照常進獻,平常如初,皇帝駕崩之事,外人無從知曉。

另一方面,楊榮親自率人疾馳返回京師,密報皇太子朱高熾,以成祖遺詔形式,詔令朱高熾繼位。

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于“靖難之役”中為成祖出力甚多,立下汗馬功勞。成祖靖難成功后,本來屬意其為皇儲。但是長子朱高熾于靖難中也立下守城(北平)功勞,并掌管后勤糧秣,支持燕軍獲勝,同樣有大功。

經過各方面權衡,成祖最終于永樂二年(1404年),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漢王,封地云南,以圖兄弟安寧。

但是朱高煦自恃有功,忿忿不平,拒不就藩,還發怨言:“我何罪,貶斥萬里之外!”,成祖無法,只得將朱高煦留在京師。而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也因年幼乖巧,鐘愛于成祖,封趙王,長居京師。

此后二十年,皇太子一直處于戰戰兢兢、朝不保夕地步,上不見愛于皇父,下不相容于諸弟,數次幾乎失去皇儲之位。幸好長子朱瞻基自幼深得成祖喜愛,并于永樂十一年(1415年)被立為皇太孫,明確了皇統世序,間接穩固了皇太子朱高熾的地位。另外諸文臣以儒家嫡庶禮法為依仗,堅決支持朱高熾,所以永樂一朝,朱高熾得以勉力保持皇太子之位。

成祖最后也承認了長子儲位正統性,先后將漢王、趙王遣往安樂(山東)、彰德(河南)就藩,平息奪嫡之爭。

成祖病逝于榆木川,消息封鎖嚴密,以漢王、趙王在京中耳目之多,也沒有能夠及時作出反應。等到確認消息,皇太子已經在京師繼位。

趙王朱高燧也罷了,漢王朱高煦簡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無可奈何,只能暫時忍耐,暗地里加緊叛亂準備,試圖將來一舉推翻長兄,效仿父親,奪取帝位。(具體經過,見拙作—回答: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此后立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延續成祖皇統安排。

仁宗為太子二十年,小心謹慎,不敢造次,終于熬到成祖去世,得登大寶,成為大明之主。之后,天性仁厚的仁宗對于試圖奪嫡的兩個弟弟,厚加親愛,加祿米并賞賜,意圖以兄弟之情,緩解弟弟們的憤恨。但是漢、趙二王表面接受,私下根本不予領情,還是以奪取至尊之位為目標。

仁宗繼位時已經四十七歲,步入老年。雖然在政治治國上,確實頗有仁君風范,一改成祖時頻繁用兵、御下極嚴的風格,寬厚仁愛,穆穆儼然長者之風。但是私生活上,脫離了嚴父壓制,為天下之主,松懈之下,不免有些過度。

本來仁宗身體就不是很好,即位后一面勤于國事,一面又“操勞”頻繁些,于是病情加重,最終竟導致病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前往中都鳳陽祭拜祖陵、皇陵(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之陵),并詔令皇太子祭拜后,往南京居住,以安定江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在皇太子還在江南時,繼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朱高熾,于京師突然去世,遺詔皇太子朱瞻基立即返京,即皇帝位。

二十年的太子,十個月的皇帝,至尊之位還沒有坐熱,就黯然去世,仁宗朱高熾實在是可惜。

而漢王朱高煦于京師的耳目,這一次將皇帝駕崩消息探查極快,幾乎是第一時間,位于安樂的漢王就得知皇帝大哥去世,太子侄子還在南京!于是立即派出暗騎,自樂安往運河出發,截擊皇太子,使其不能回京繼位。

但是皇太子有如神助,早有準備,遠在南京,竟然對京師父皇病情了如指掌。仁宗駕崩后,立即得到消息,馬上疾趨返京,二十天內,就自南京抵達良鄉。而漢王的截擊騎兵,居然還落在太子之后。

朱瞻基抵達良鄉后,接受仁宗遺詔,馬上入京,主持舉哀發喪儀式,即皇帝位,即明宣宗。漢王朱高煦,再次功虧一簣,喪失主動。

宣宗即位后,對于野心勃勃的兩叔,還是以感化之意來對待他們。再次加漢、趙兩王祿米、并封諸堂弟王爵,以示親親之情。

而朱高煦起初為了掩飾謀逆行動,還主動向宣宗上奏,以“利國安民四策”言于宣宗。宣宗得奏疏后十分高興,對群臣說:“漢王此次上奏,所提建議確實有益,可見其誠心。叔父有心改過,朕即當鼓勵。”詔令朝廷按所奏事實施,并親自回信漢王,以示感謝。

但朱高煦將宣宗的好心當做軟弱,見宣宗態度和藹,撫慰自己,以為其可欺,更加輕視宣宗,加緊謀叛。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漢王朱高煦正式謀反,以“誅殺奸臣夏元吉等”的借口,聯合山東都指揮使靳榮屬下衛所、并漢藩護衛,于樂安設立前后左右中五軍,打出“定難”旗號,公開對抗朝廷。此后朱高煦還陰謀聯絡勛臣英國公張輔,但是被張輔告發。

宣宗得到漢王作亂消息,開始仍不愿用兵,派內官前往樂安,宣慰漢王。朱高煦面對宣宗使者,大大咧咧南面而坐,聲言:“永樂年,父皇信讒言,削我護衛,遠徙我到樂安。仁宗即位,盡以以金帛餌我,我豈能郁郁居此!汝歸報皇帝,縛奸臣夏原吉等來,再議我所欲。”之后上書宣宗,其中多有不敬指斥之語,謀反昭然若揭。

宣宗得報,嘆息:“漢王果反矣。”于是準備派陽武侯薛祿統兵征伐。大學部士楊榮等文臣以建文舊事為例,力主皇帝親征。英國公張輔奏對奏:“愿假臣兵二萬,擒獻漢逆于闕下。”宣宗說:“卿誠足擒賊,然朕初即位,小人或懷二心,不親行,不足安反側。”于是決定御駕親征。

起初,朱高煦得知陽武侯領兵來攻,很是得意,胸有成竹的說:“大事可成矣!”后來得知宣宗將御駕親征,頓時氣焰全無,惶惶不可終日。

宣宗于領兵出征時,仍抱著挽回事態的念頭,給朱高煦致信:““張敖失國,始于貫高;淮南被誅,成于伍被。今六師壓境,王即出倡謀者,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以來獻,悔無及矣。”警告朱高煦,交出首謀者,可既往不咎。朱高煦得信后,戰和難擇,首鼠兩端,不能決定,導致部署不及,無法對抗朝廷大軍。

十二日后,宣宗率大軍抵達樂安,四面包圍,發出勸降信。朱高煦猶自頑抗,令黨羽登城頭發炮攻擊。而明軍以神機營火器反擊,聲震如雷,擊毀城中房屋無數,樂安全城大懼。

明軍諸將請立即攻城,宣宗不許,還是致書朱高煦,勸起打消抵抗之心,出城投降。而樂安城中,果然如宣宗所說一樣,有人承受不住明軍壓力,想捉朱高煦父子獻于宣宗,以贖從亂之罪。

朱高煦才智遠不及成祖當年,內外交困之下,心神大亂,于是偷偷派出使者出城,表示愿意投降。樂安叛軍聞訊,再無斗志,紛紛投降,宣宗兵不血刃,消滅漢王朱高煦叛亂。

朱高煦投降后,隨軍諸臣都建議宣宗處死他,以儆效尤。宣宗念及叔侄至親,沒有同意,只是將其與后妃子女被押赴京師,廢除王爵,稱“漢庶人”,軟禁于皇宮西安門,并專門筑一宮室,名“逍遙城”安置朱高煦及其家人。對于其同黨則沒有客氣,誅殺四百六十余人,發配一千五百余人,往塞外流放七百二十七人。

在平定朱高煦反叛后,宣宗準備回師時,有大臣上奏:“漢逆謀反,而趙王陰與共謀逆久矣。大兵出征,破漢逆,軍威正隆,乞移兵彰德,擒趙王。如若不問,則趙王反側不安,恐日后復勞圣慮也。”

宣宗對于一鼓作氣再擒拿趙王,遲疑沒有決定。而大學部士楊士奇、蹇義、夏元吉都說不可,上奏說:“文皇帝(成祖)僅三子,先帝(仁宗)只此二弟。今高煦自絕于天,咎由自取。而趙王未有反據,倘貿然加罪,恐有傷先帝友愛兄弟本意。”

于是宣宗下詔說:“先帝友愛二叔,于甚。漢王自絕于天,朕不敢赦之,而朕僅余一叔耳。今趙王未著反形,朕不忍欲加之罪,有負先帝仁愛之心,著勿議。”放過了趙王朱高燧。

而朱高燧得知自己幾乎就要重蹈漢王覆轍,魂不附體,再也不復之前跋扈奪嫡之心。為表示順服,朱高燧主動向宣宗上疏,繳還趙藩三護衛于朝廷,以示忠順。宣宗為體現寬宏,僅收回護衛,返還趙藩儀衛司。朱高燧及時服軟,得保首領,此后于宣德六年(1431年)薨于彰德藩地,朝廷賜謚號“簡”,稱趙簡王。其子孫世襲趙王,一直傳至明末,算是為成祖保留一脈。

而漢庶人朱高煦,于京師逍遙城內軟禁,無聊度日。宣宗念及親情,日常所奉可稱豐裕,所以朱高煦及其家室子女尚算平安,但與之前貴為藩王相比,境遇有如天地之別,所以朱高煦一直憤恨難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無事,便想前去探望軟禁三年之久的漢庶人,查看其是否有改過之意,如有悔過,考慮釋其回鳳陽居住。

宣宗到達逍遙城后,朱高煦明知皇帝前來,但由于厭恨之情,不予理睬,自顧半躺閉目假寐。對于宣宗親自詢問也不予回應。

宣宗懊惱,還是忍住火氣,于城內四處探視一番,囑咐看守不得怠慢,于是準備返回。

但是朱高煦怨恨之下,極不理智,趁宣宗返程時,經過自己身邊,突然伸腳,將宣宗絆倒在地!宣宗終于勃然大怒,當即令人將宮外防火蓄水的銅缸搬來,將朱高煦壓在缸下,準備壓他一日,以做懲戒。

朱高熙半生戎馬,力氣非常,居然將重三百斤的銅缸頂起,作勢欲率向宣宗。盛怒下的宣宗再也無法遏制憤怒,命人壓住銅缸,堆炭于缸上,點火焚燒。朱高煦慘叫連連,被活活燒死于缸中,尸骨皆化。

此后,余怒未消的宣宗下令,賜漢庶人后妃皆從死,諸子處死,諸女不問。當年“靖難”中威風凜凜、功勛卓著的漢王朱高煦,就在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犯蠢、作死中,身死家滅,可恨、可悲、可憐。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為什么瞻基比高煦早到京城,有如神助?遠在南京啊可是,有沒有可能這皇太子就是始作俑者,才更早的知道高熾會什么時候死呢?

  2. 仁宗可惜了,死得太早了 ,不然真可能開創一個大明盛世

  3. 明朝歷代皇帝從未有一任投降

  4. 漢王朱高煦是一直在造反,從他老子到他哥哥,再到他侄子,執著的一比[捂臉]

  5. 當一個漢王還不滿足,其實跟皇帝生活都差不多,要多少老婆都可以,只是沒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人一定要懂得滿足,

  6. 當時的三大營堪稱明軍的精銳,經朱棣多年的調教,相當牛逼了,那時候要造反,還沒有個謀士,基本上不可能的,很可惜,接下去那皇帝朱祁鎮,一把把家當給敗光了,后來都沒重組起來。

  7. 平叛軍中還有一人,后救大明于危難之中,作者應該寫出來!還有就是這個人在三軍陣前親口斥責漢王

  8. 因為明太宗得位不正所以特別忌憚血親互噬,所以仁宗宣宗一忍再忍。奈何有人要做死起來,天都留不住。

  9. 如果有漢王當了皇帝,也許沒有后面努爾哈赤什么事了。

  10. 在看大明風華,感覺突如其來的劇透哈哈哈哈,就不知道電視劇接下來會怎么拍。寫的很好啊,通俗易懂,明朝的故事還是蠻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