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古代,舉人可是很不簡單。
按當時的教育體系,大陸的識字率其實并不低,除去女性的話,大概能達50%到60%左右,如果碰到康乾時期,可能會更高。
但請注意的是,這個識字率要求很低,僅僅是“三百千”,也就在村塾里讀過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而已,程度大概相當于現在國小三年級畢業,大概能認識兩三千最常見的漢字,大概就是這個水準,僅此而已。
大陸古代的傳統,對教育還是非常重視的,村塾比較普遍。當時,無論設施還是教師的要求都很低,有些就是借用村里祠堂,教師也絕大多數是未能中秀才的老童生。
至于學費,有些大村大族已經支付,有些小村小戶不能辦學,也無非幾斗糧食,讀三年村塾花不了幾個錢。
當然,以上所指是康雍乾這樣的承平年代,如果到了近代,可能受教育范圍要大大下降。
以上這些讀三百千的,除了很少一部分確實出類拔萃的,其他大多數很少有機會在進一步深造,而是多數仍舊回去種田,或者有機會的話,去從事商業或者服務業等各行業了。
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認為是可造之材的優秀娃(充其量五分之一吧),才有機會進更好的私塾繼續學習四書五經。這里的塾師,就基本是秀才出身了,學費也相當可觀,一般窮人家可能就有困難了。
而要是有錢的官宦人家,一般都是自己辦的家塾,供自己的子弟學習,這里的塾師要求更高,一般是有經驗的秀才甚至舉人出身也不罕見。
學習四書五經,目的就是去參加科舉,第一關考秀才。一般來說,讀完四書五經、開過筆寫過文章的,就可以去考了,這個一般在15歲左右,有些更早的,可能在15歲前就中了秀才,但這個比較罕見。
事實上,如果在20歲前能中秀才,那也是十分幸運而且優秀的,因為中秀才也是很難的,難到什么程度、含金量多高、學問水平如何,下面用分解的方式解讀下:
首先看名次,秀才考試三年一次,如果加上恩科之類,大概五年三次,每次考試每縣都有名額,大縣15、中縣10、小縣5名,名額是根據人口和當地上交的賦稅綜合制定,大體在這個范圍。
換言之,如果想中秀才,基本相當于現在每次聯考的前十名,才有可能。按照這個比例和淘汰率,各位可以自己掂量下自己,能不能中個秀才。
其次,秀才功名的學問如何呢?大體而言,基本相當于現在文史哲的碩士研究所水平,說白了,考試的內容基本就是小論文。
秀才一關還不算最難,因為秀才除了考,還可以捐納(就是花錢買),還可以是蔭生(靠著老祖宗的恩典),有些人因為考不上或者為了避免浪費時間,也有通過后面手段的。
但是舉人可就難了,因為舉人決不允許捐納,至于恩典,那只有在康乾南巡時才賞賜過極少極少幾十個人。
換言之,舉人是實打實考出來,這個看下錄取比例的話就知道,這個就太難了!!!
要知道,每次舉行鄉試,全省的秀才都可以參考,每次都是幾千人,有些如人文發達的江蘇浙江甚至上萬人,而每次錄取的名額,小省如貴州不到一百,大省如江蘇浙江也不過兩百多人。
試想一萬人參加考試,才中200人,那就是2%的通過率,你說這個難不難?含金量高不高?
錄取比例問題已經說清了,現在說說舉人的學問。大體而言,舉人學問已經進入研究階段了,大體相當于現在的人文社科博士水平。
在古代看來,舉人已經是有相當學問的人(事實也是如此),同時也開啟了做官的門徑。
事實上,明清知縣或者五品以下小官中,并不全是那種即到即用的進士,而有很大一部分(大約30-40%)是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官場,比如捐納比如考選,不過多數舉人開始做官是去貧瘠之地,那種地方進士大老爺是不愿意去的。
所以,在古代如果看中舉人的話,基本就可以混官場了,即便不是做官,起碼也能充當比較高級的幕僚(類似于現在的局長),或者作為當地的學者,成為書院山長之類(類似中學校長等)那在當地,基本是社會名流了。
我的一個太公是武舉人,當時皇帝賞賜了一把青龍大刀和萬頃良田珠寶給他。還有一個太公是文舉人,做了佛山市市長。可惜到了阿公阿么這一代,淪為貧下中農,到我們就沒舉人的命啦!
我老公的外公就是個爛秀才,說他以前特別風頭,十里八鄉如果要寫個什么契約或者什么婚喪都會牽馬抬轎的上門來請,人品也差,兩個老婆,四個兒子解放后都做了老師校長,就我婆婆最混蛋,一要她讀書就發瘋,喜歡些剪紙神婆的東西,現在差不多九十來歲了,還是特別多作,全村沒有一個說她好[酷拽],所以很后悔婚前沒有打聽男方家的人品,后悔
①童生,相當于通過中考考入市重點高中成為學文科的高中生。\n②秀才,相當于高中畢業通過聯考考入文科大學部的大學部生。\n③舉人,相當于大學部畢業通過選調成為基層副科級(從九品)以上公務員,擔任主簿、典史等職務。\n④會員,相當于文科碩士畢業,通過國家公務員招考成為正科級(正八品)以上公務員,擔任主簿、縣丞等職務。\n⑤同進士,通過殿試(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成為文學博士,三甲以上通過選調成為副處級(從七品)以上公務員,擔任縣丞、知縣一級職務。\n⑥進士出身,通過殿試(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成為文學博士后,二甲以上通過選調成為正處級(正七品)以上公務員。\n⑦欽點進士,一甲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相當于博士后選調成為文學院士,被中央機關留用在翰林院(中央黨校)培養成副廳級(正六品)以上中央機關公務員后備軍。
秀才,高中生,舉人,大學部生,進士,研究所!
金老師[祈禱]您的這篇文章我先收藏下,慢慢再仔細研讀幾遍。您說的非常清楚正確,我的太阿公,就是清道光年間的秀才,當時一個秀才就足夠光宗耀祖了。凡是大的家族,都有自己的私塾,會請先生 來教自己族中的子弟,其實先人們對教育也是很看重的。學好文武藝,賣于帝王家,是他們心中的愿望[祈禱][祈禱][大笑]
我外公祖上考試欽點入翰林,到清朝末期解體時期外公的親叔叔考到舉人階段。豈不是很厲害[呲牙]
我祖上在光緒帝年間考上了狀元,祠堂牌匾上寫著欽點即用知縣。
中秀才,未必說明有學問。但中舉人,那一定是有學問的人,基本上現在人文學科博士水平,對學問有所研究的。
考秀才舉人進士,等級不同,要求也不同的。秀才是入門級考試,舉人基本上學術性考試,進士基本是治國安邦大學部問了。
一般人想考上舉人,幾乎沒有可能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