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是最高貴的,他們覺得自己是天子,是上天的兒子,身份特殊,生世高貴榮華,死后也要異于常人,選取最好的風水寶地,修造異于常人的陵寢,進行安葬自己,這便是皇帝陵墓。清朝皇帝自然也不例外,死后都葬在了高大的陵墓中。
大清歷經十二帝,其先祖帝王及皇后嬪妃的陵墓大致分布在三個地方,有分布在關外的,也有分布在關內的,分布在關內的又分清東陵和清西陵。大清未亡和滅亡后,其皇室陵寢都有守陵人。陵墓不過是一杯黃土而已,為什么還要有守陵人呢?其一防止寶物被盜。自古以來,大陸都有著厚葬之風。古人事死如事生,認為人死后,靈魂會前往另一個世界生活。而另一個世界的居所,就是自己下葬時的陵墓。所以不管窮富,人死后都會往棺槨中塞一些財物,而這些東西也導致歷朝歷代盜墓案件頻發。皇帝作為全天下最富有的人,死后的皇陵中更是塞滿了奇珍異寶。清朝諸帝也是如此,為了確保陵墓寶物不被盜竊,就需要有人看守。其二確保陵墓完好。古人死后,都很忌諱后人刨墳撅墓的,毀棺曝尸,那是對已死者大不敬,也是對自己家族良好風水的極大破壞,因此保護陵墓完整是很重要必要的。其三為后世子孫祭祀追念榮顯的需要。烈烈先祖,烈烈偉業,令后世子孫們欽慕不已,他們崇拜先祖,敬仰先祖,為先祖們創下的不世功業而感到自豪,感到榮耀,為了保持先祖們遺容業績代代彰顯,以激勱后世子孫,需要保持祖宗的陵墓完好無損。其四文物保護的需要。皇帝陵墓中保存有大批的珍貴文物,是古人智慧藝術的結晶,具有很高的珍藏研究價值,完整保存,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
正因為這些原因,才有了守陵人。大清未亡時,清政府很重視對祖宗陵墓的看守保護,選守陵人是需要經過嚴格挑選的,必須是皇家近親,或者一些犯了錯,但身份地位很高的人來負責,而且守陵人也有很多優惠待遇。比如雍正的親弟弟胤禵,在雍正上位后被安排去看守康熙的景陵;又比如乾隆十分疼愛的福康安,在和珅敗死后,被嘉慶皇帝派去守衛乾隆的裕陵。雖名為守陵,可實際上卻是監視,守陵人沒有官職,但有不少部門,除了負責陵墓的安全、環境之外,還得負責好現任皇帝來祭祖時的所有安排調度、祭祀祭品、皇帝和官員的居住地方等等。所以守陵人的工作也不是很輕松的。大清滅亡后,民國政府頒布的《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待條件》中有“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的條款。守陵大臣的職位還是延續了下來,并由民國政府安排守陵衛士,至于他們的工資,守陵大臣由內務府發放,而守陵衛士則由民國政府負責了。不過后來經馮玉祥帶領西北軍入京驅逐清帝,為清帝守陵保護制度也就隨之消失,守陵衛土被撤走,守陵人因為沒有收入來源,有些人甚至暗通外邊軍閥,進入陵墓盜取東西,換買錢財,故發生了東陵盜寶事件。在這之后,為了保護自己祖宗陵墓的安全,一些皇室遺老,抽選出一些自愿守陵的皇族后裔,相互出資為他們守陵生活所用。既然做了守陵人,就要子子孫孫做守陵人,父死子繼。解放后,清皇陵早已被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民間依然有私人守陵人,守著那份執著,守著那份信念,為捍衛他們祖先的榮耀而忠貞不渝。
友友分析的透徹[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