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收藏的角度來說,也有坐等升值或純屬偏愛兩種情況,這就是投機與真正熱衷于藝術的區別。所以,無論是從名氣和個人影響力以及作品在拍賣市場的價位來考慮,都很難確切地說出當代到底誰的畫最有收藏價值。
就大陸藝術界而言,當代畫壇的一線畫家,諸如黃永玉、范曾、賈又福、盧禹舜、史國良、靳尚誼、楊飛云等人的作品,其平尺價格都在二十萬左右,至少也不下十萬。對于收藏來說,這些人的作品從長遠看還是很大升值空間的。但是投資還是需要謹慎,別再碰上劉大為那樣的情況就得不償失了。
一幅繪畫作品的收藏價值其實受到諸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藝術家的個人影響力,其次就是作品本身的藝術個性。很多時候繪畫作品的藝術水準并不是決定其價值的主要因素,因為藝術水準的評定并無標準,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欣賞角度就會給出完全不同的評價。
梵高生前每天動輒創作數十幅作品,但是在他總共十年的繪畫人生中,并沒有真正賣出過一幅畫。梵高的生活主要依靠其經營畫廊的弟弟接濟,為了鼓勵、慰藉梵高,他弟弟自掏腰包讓別人代購梵高的作品,可見當時的確沒人看好梵高作品的收藏價值。
據說在梵高去世后,他留下的作品被當地一些老百姓拿來擋雞籠。一位收藏家花了5美元從一位農婦手里買了一件梵高的“雞籠板”,讓那位農婦激動地一夜未眠。一年后,這位收藏家用那幅畫在拍賣市場獲得50萬美元的收益。這就是收藏家的眼光。
誰敢說現在的藝術界不會隱藏著梵高那樣的藝術家呢?說不定現在有些繪畫作品總是被人不屑一顧,再過些年又被人重新認識,并奉為圭臬。梵高如此,齊白石亦是如此。從一幅畫換不回一兜白菜到一幅作品動輒成百上千萬,齊白石的經歷告訴你,一個收藏家的鑒賞水準和審美前瞻性是多么重要。
藝術家的名氣需要炒作,藝術家的作品同樣需要炒作,正因為炒作才讓不少藝術家的作品屢屢賣出天價。當一切回歸理性時,這些作品也會回到它們應有的價位,這樣的收藏敗筆屢見不鮮。
比如說張海先生就任大陸書協主席時,其作品一度成為大眾追捧的對象,價格一路上揚,賣到洛陽紙貴。可是現在看來,當年出于投資心理高價購得張海先生書法作品的朋友,大多悔之晚矣。倒是啟功先生的作品,生前表現平平,現在市場表現卻頗為強勢。這些收藏案例,引人深思。
說了這么多,還要討論當代哪位畫家的畫最有收藏價值,其實已經是一個偽命題了。收藏價值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何變需要收藏者的智慧和眼光,當然也需要運氣。
以上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說的很在理,投資需緊慎,收藏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