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時是如何知道對面軍隊的番號的?

1950年10月志愿軍入朝參戰之初,就因為搞錯敵軍番號連續出現兩次意外事件,充分說明了在戰場上番號問題的重要性,也暴露了我軍剛剛踏出國門作戰時,在戰場偵察中還存在一定的薄弱環節,從而在后面加強了偵察與情報工作。但兩次事件的結果卻是一憂一喜,上演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中頗具戲劇性的戰斗。

(開國中將,39軍軍長吳信泉)

一般說來,在大陸革命戰爭時期,由于語言和人種相同,我軍通常采用混入偵察、捕俘審訊等方式確定當面敵軍番號,尤其是我方卓越的情報工作,很多時候連前述兩項工作都免了,內線送來的敵軍作戰序列和戰役布署一清二楚,番號詳盡有加。然而在北韓戰場上,面對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地區,志愿軍各部一時還不太適應。

1950年10月27日,第38軍奉命奔襲60公里消滅熙川以北之敵,情報顯示當面之敵為南北韓軍第8師,其中在熙川城內駐防的只有該師的一個營。38軍首長一邊急行軍一邊部署戰斗計劃,以該軍第113師為正面主攻部隊,第112師負責包抄敵后斷其退路,第114師為軍預備隊隨時準備投入戰斗,全軍上下摩拳擦掌,力求將敵一舉合圍殲滅。

總攻尚未開始,軍前指突然接到了穿插中的第112師急電,在熙川城內發現美軍一個團,并且全部是黑人,這個情報讓軍首長大為吃驚,因為與之前掌握的情況差距太大,根據戰前志司提出“先打偽軍,后打美軍”的戰術思想,38軍前指謹慎起來,隨即研究調整部署,因此遲至29日才發起進攻,結果除在熙川外圍俘虜了100多個南北韓士兵以外,沖進城內才發現空無一人,敵第8師主力已于幾個小時之前逃離。

而后的事實證明,所謂熙川駐有美軍一個團的情況根本不存在,第38軍兩天的貽誤使志司“首殲熙川之敵”的計劃落空。而熙川戰斗是這支四野頭號主力入朝的第一仗,正因為弄錯敵人番號,在戰史上留下了說不盡的遺憾。戰后志司狠批了第38軍的動作遲緩,全軍官兵憋著一口氣發誓要打翻身仗,終于在第二次戰役中打出了“萬歲軍”的名號。

(志愿軍還在使用日式武器)

兩天后的清晨,負責正面進攻的第39軍前衛第116師師長汪洋,正在云山城外秘密監視城內敵人的動向,這里駐扎的是南北韓軍第1師,根據戰役部署第39軍應該在穿插部隊到位后,于當日晚7時發起突襲。中午剛過,前沿潛伏的偵察員匯報說城內敵人打起背包有逃跑的跡象,為不失戰機,第39軍軍長吳信泉決心提前發起攻擊,11月1日下午5時,我軍在炮火掩護下向敵人猛撲過去。

戰斗打起來就感覺有些不太對頭,敵人的抵抗和火力都超乎戰前預料,志愿軍戰士不管三七二十一猛打猛沖,接近了才發現敵人是一水的高鼻梁:“個子高高的,皮膚白白的”,原來美軍騎兵第1師第8團已經與南北韓軍換防,但我軍偵察員沒能確認這一情況和弄清番號,把敵人換防的過程誤以為是要逃跑。

開弓沒有回頭箭,狹路相逢勇者勝,第39軍一面積極組織部隊圍殲美軍第8團,一面派出部隊阻擊前來增援的美軍騎兵第1師第5團。

戰至11月2日下午,志愿軍殲滅騎1師第8團大部和第5團一部,斃傷俘美軍1840人,繳獲各種火炮190門和大批武器彈藥,美騎1師主力望風而逃,這就是令美國人記憶深刻的的“云山戰斗”,它終于讓遠在東京的麥克阿瑟徹底相信:大陸軍隊真的來了。

(志愿軍發起沖鋒)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我父親陳志忠是大陸人民志愿軍第十五軍四十五師一三三團三營十連指導員

  2. 我父親是李德生將軍12軍下面的一個排長!打過上甘嶺~👍👍👍 // @YUAN54068786: 我父親是志愿軍39軍117師高射炮營文書

  3. 整個北韓戰爭中,唯一不敗之師,也就是打的最好的就是116師,真正的王牌。

  4. 我父親的舅舅是彭總的通訊兵,身上佩有倆把大手槍和一把沖鋒槍,執行任務時多半是夜晚一個人,若遇敵近用手槍,遠就用沖鋒槍,他說彭總人很好。

  5. 我父親也是原民主聯軍,后改為東北野戰軍39軍,115師,343團1營1連1排任排長。參加了四平,遼沈,平京,廣西剿匪,抗美援朝,53年低回國,現99歲,81年離修

  6. 我爸爸也是這個部隊的

  7. 我大伯三十八軍的。

  8. 我母親當年就是39軍116師師部文化教員,第三次戰役后入朝參戰。

  9. 我就是113師的

  10. 我父親是志愿軍39軍117師高射炮營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