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的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很多大國,比如馬其頓、羅馬、波斯等帝國,這些帝國都曾經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歷史,而這些帝國的著名君主如亞歷山大、凱撒、居魯士等都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喜歡遠征,這些君主都無不是戎馬一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征服敵國。反觀中國的皇帝,他們大都都生長在深宮之中享受榮華富貴,幾乎很少有中國的君主想到要征服其他國家,這是為什么呢?
西方君主喜歡遠征從表面看似乎是西方的君主比較有開拓精神,但如果從古代西方君主的遠征路線來看,其實西方所謂的遠征根本就不值一提。我們以亞歷山大東征為例,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亞歷山大東征。歷時十年,經過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戰役、吉達斯普河戰役,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最終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東征路線然而亞歷山大所建立的帝國國土面積大約為550萬平方公里,疆域稍微比秦朝大一點,而比起西漢來又稍微有點遜色,而且這個亞歷山大帝國僅僅存在十幾年便分崩離析了,整個帝國迅速陷入分裂。而秦始皇建立的秦朝雖然也只有十五年,但他大一統的思想和秦朝的政治制度被很好地保存下來,以后歷朝歷代的君主都以一統天下為己任,整個中華民族認同感深入人心,可以說在這一點看秦始皇的功績遠勝于亞歷山大。
十字軍東征而從西方君主的遠征的路線,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個規律,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臘半島,是一種海洋文化,海洋在古代西方人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善于運用海洋的力量為自己服務,這一點在亞歷山大的東征中就可以知道,亞歷山大的東征路線無不沿著地中海、尼羅河、波斯灣、兩河流域和印度河進行,卻從來沒有北上去對抗遠在中亞的游牧民族比如強大的匈奴。這是為什么呢?
古羅馬東征路線:基本上和當年亞歷山大東征路線一樣首先馬其頓帝國作為一個海洋帝國他非常依賴于水系,在馬其頓的軍隊中其實可作為畜力的馬匹并不多,而這些馬匹大都都必須作為戰馬與敵人作戰,那么后方缺少畜力后勤供給就很難通過陸路進行補給,為了保證戰略物資的供給馬其頓軍隊就必須依賴于水運,這也是為什么亞歷山大的軍隊無論從進軍還是退兵都是沿著河流和大海進行了,而這樣的供給效率高速度快,而后世的遠征著無論是羅馬帝國還是十字軍乃至最后面的拿破侖都無不再利用這些水系來為自己的后勤服務,而他們的遠征路線也都和亞歷山大大同小異。
亞歷山大劇照反觀中國帝王的遠征就悲劇了,中國中原的統一王朝都存在著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威脅,亞歷山大那種形式的遠征早在秦始皇的時代就已經結束了,秦始皇以自己的雄才偉略滅了六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他將自己所能觸及到的所有農業文明統一在一起,并確立的一套行之萬世的制度,可以說亞歷山大做不到了秦始皇做到了,西方人做不到了東方做到了并深入人心。
秦始皇劇照因此西方人想要打的戰爭其實中國早在秦始皇時代就結束了,如果要遠征的話就只能找游牧民族開刀,其難度遠比西方大,首先在裝備上,游牧民族有的是精良的戰馬,在機動性能上遠比漢族的步兵強,為了對抗游牧民族的騎兵從秦始皇開始中國歷朝歷代便都開始修建起長城,這雖然只是被動防御但也是無奈之舉。
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除了戰馬裝備上不如游牧民族在遠征后勤供給上也是弱點,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中國君主北征遇到的最大問題往往就是后勤問題。在中國的北方沒有可以用于運輸的河流,因此軍隊遠征的后勤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而這些畜力主要是馬匹和牛,而本來國家的馬匹數量和質量上就不如游牧民族,現在又要拉上一些運輸給養,這無疑讓前方戰馬供給更加雪上加霜。不僅馬匹被征調士兵也大量被征調保護后勤給養,在北方廣闊的草原上,運送給養的軍隊很容易受到敵人的襲擊,因此保衛力量也是必須了,這樣無疑又削弱的軍隊的戰斗力。
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戰馬的戰損比,西漢時期的霍去病曾經一次帶著十萬匹戰馬出征,他一路所向披靡讓匈奴人聽到后望風而降,可沒想到等他打了勝仗回到長安的時候戰馬竟然只剩下三萬匹了,這還是在霍去病一路打勝仗中間不斷繳獲敵人戰馬的情況下才有這樣的結果,如果是打個平手或者是繳獲不夠多的話,這霍去病的騎兵早就變成步兵了。可想而知戰馬的戰損比之高,這一點是西方君主無法想象了。
霍去病劇照
在西方古代君主雖然經常有人遠征,但卻沒有辦法完全統一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的農業地區,他們的遠征其實是一種掠奪,帶去的只有仇恨和無盡的仇殺,卻從來沒有一個統治者想要將他們統一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因此他們都無不陷入從征服到叛亂再到分裂最后再征服的死循環中。這一點我們中國是幸運了,早在兩千多年前西方君主要打的戰爭我們早已經打完了,就在亞歷山大的帝國分崩離析的時候中國實現了亞歷山大想都不敢想的大一統,這一切都得歸功于秦始皇。
聲明: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文整理自網路,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小編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敬請注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