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病逝,唐中宗李顯力排眾議,將武則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使乾陵成為大陸歷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兩位皇帝的陵寢。那么,既然武則天生前曾篡唐立周,又廢過中宗李顯,為什么李顯還要遵從武則天生前的愿望,將其葬入乾陵呢?要了解這對母子之間的恩恩怨怨,就不得不從頭說起了。
武則天和高宗李治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這六個孩子各自都有一段傳奇故事。據說,長女安定公主,還在襁褓之中的時候,被武則天親手掐死了,用來陷害當時的王皇后。次女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后來因為謀反被玄宗李隆基賜死。
大兒子李弘據說是被武則天下毒害死的,二兒子李賢則是武則天主政后派人逼死的。三兒子就是李顯,高宗死后繼位,是為唐中宗。還有一個小兒子,叫做李旦,后來也做了皇帝,為唐睿宗。
683年年底,高宗李治駕崩,李顯繼位。到了第二年,李顯立韋氏為皇后,又想封韋氏的父親韋玄貞為侍中,有大臣阻止,李顯怒道,“就算我把天下給了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
這事最后鬧到了武則天那里 ,武則天一看,李顯這是要培植自己的勢力啊,哪能行嗎?所以,剛做了55天皇帝的李顯就被武則天廢黜為廬陵王,帶著老婆韋氏離開京城,去了均州,實際上就是被囚禁了起來。
李顯被廢后,武則天立小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掌握實權,到了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唐為周,李旦請求賜姓武,從皇帝變成了皇太子。
李顯對母親武則天無疑是十分懼怕的,他的兩個哥哥李弘、李賢都曾先后被立為太子,但也先后都被武則天所殺,如今自己被廢,只怕也是死期將近了。尤其是武則天稱帝之后,英國公徐敬業、瑯玡王李沖、越王李貞等人相繼起兵,反對武則天,而且都打出的旗號是“匡復廬陵王”,這就讓本已戰戰兢兢的李顯更加害怕,整日里惶恐不安。
693年,武則天聽信讒言,殺皇太子李旦的妃子劉氏、德妃竇氏,其中德妃竇氏就是李隆基的生母。李旦遭此誣陷,幾乎致死,后來雖然保住了命,但太子位還是被廢了。之后,武則天就陷入了將來傳位給武家侄子還是給李家兒子的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最后,在狄仁杰等人的勸說下,武則天決定將天下還給李唐王朝,把皇位傳給兒子。于是,她命人秘密召回了廬陵王李顯,并在不久之后立為皇太子。
雖然李顯此時已成為皇位繼承人,但他內心其實還是慌得一匹,他的小命還是捏在武則天手里的,而武則天也不怎么放心李顯。期間發生了一起“阿么逼死孫子”事件,便是對此局勢的最好說明。
701年,李顯的嫡長子李重潤和妹妹、妹夫一起,私下議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內宮的事情,被武則天知道后,惱羞成怒,下旨將三人杖殺而死(一說逼迫自盡)。對于自己兒子、女兒女婿被殺,太子李顯連屁也不敢放,更不敢為兒子、女兒求情,想來就算哭泣,也只敢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敢吧。
總之,無論如何,李顯總算有驚無險的熬到了705年。這一年,崔玄暐、張柬之、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五人發動了“神龍政變”,殺死了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并逼迫武則天讓位給了李顯,重新恢復的大唐國號。由于這五人后來都被封王,所以也叫做“五王政變”。
但即便是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五王”去請李顯出來主持,李顯還是害怕到不敢露面,后來有人勸說道,“他們是為了國家而不顧身家性命做這件事的,太子為什么不直接去勸說一下他們呢?”這樣,李顯才走了出來。可見,在李顯內心對武則天是如何懼怕。
武則天退位之后,遷入上陽宮居住。退位之前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但退位之后,心灰意冷,也就沒有心情梳妝打扮了,于是面目憔悴。有一天李顯去拜見武則天,見到武則天衰老的樣子,大吃一驚。武則天哭著對李顯說,“我把你接回來,就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賊貪功,把我驚動到這里。”李顯聽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可能是這一次見面,觸動了李顯和武則天之間的母子之情,為之后的武則天歸陵埋下了伏筆。
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臨死前留下遺詔,省去帝號,把“則天大圣皇帝”改為“則天大圣皇后”,意為把自己的身份重新回歸到李家媳婦的位置。第二年五月,武則天與高宗合葬于乾陵,達成了武則天死后歸陵的遺愿。
從上述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李顯之所以不顧群臣的反對,將母親武則天與父親李治合葬,原因是多方面的,李顯對武則天深入到骨髓的懼怕,造成了他唯武則天之命是從的性格和習慣,即便武則天死后也是如此。此外,兩人之間天然的母子親情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縱然李顯對武則天有恨,但在武則天死后,還是親情占了上風。
除去以上所說的兩個原因外,還有一個政治上的原因。對于李顯的繼位,其實李顯和眾位大臣的意見是不一致的。李顯認為自己的皇位是武則天傳給他的,屬于“禪讓”。而發動政變的“五王”則認為,李顯的皇位是他們通過“革命”得來的,屬于改朝換代。這兩種看法代表了各自的利益不同。
如果李顯承認“五王”的說法,那么“五王”就是開國功臣,必須大加封賞,委以重任,但實際上此時在朝中“五王”的勢力已經非同小可,只能削弱不能加強了,否則就會對皇權造成極大的威脅。李顯不同意“革命”這一說法,其目的也是為了限制“五王”的勢力。
作為這一個問題的延伸,武則天死后是不是能“歸陵”自然也成了爭議的焦點。如果要否定“革命”的說法,就必須承認武則天禪讓皇位給李顯,并將其葬入高宗李治的乾陵。而如果武則天不能歸葬乾陵,那必然要被定性為亂臣賊子,那么“神龍政變”中的“五王”就是實實在在的開國之功。最后,李顯依靠皇權的威懾,壓下了眾大臣的反對,將武則天葬入了乾陵,這也標志著“五王”勢力的失敗。最終,“五王”的下場都不怎么好。敬暉失掉權柄,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害。接著,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武則天是李顯的母親,狄仁杰勸武則天的話太對了,如果武則天立武家的人為帝,武家人將不會以皇帝之禮歸葬武則天。
說得好,有道理
有道理。政治原因為主,其次才是親情
百善孝為先。不能落過不孝的罪名。
武則天是皇帝考慮事情就是高明,與李治同穴,得李唐君臣一只尊重,如不這樣很難享受李唐祭祀的
五賊罪有應得!
有理有據,邏輯清晰。親媽,還能咋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