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22日,面對中原軍區請示立即突圍的電報,主席徹夜難眠,苦苦思考。
中原軍區認為:‘局勢確已發展到必須迅速主動突圍的地步,因為截獲的密電顯示,中原解放區周圍的幾十萬蔣軍,將于近日對我軍發起進攻’。
主席抉擇的艱難在于,如果突圍引起內戰爆發,我軍與蔣軍實力相差懸殊,這將讓黨和人民面臨巨大的危險,但如果中原軍區部隊不能及時突圍,那以5萬與30余萬的兵力對比,‘皖南事變’的結局也許就會重演,
經過長時間的艱難選擇,23日深夜,主席給中原軍區起草了一封具有歷史意義的電報:‘(一)同意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二)今后行動一切由你們自己決定,不要請示,免延誤時機,并保機密’。正是這封電報,決定了中原軍區的生死存亡。
中原軍區接到指示后,立即秘密行動,司令員李先念甚至為了麻痹蔣軍,在已走出30余里后,又策馬連夜趕回駐所,與蔣軍代表見面,以迷惑敵人。
面對蔣軍的重兵包圍,中原軍區皮定均率‘皮旅’七千余人義無反顧的、帶著犧牲的念頭向敵重兵防御之處沖擊,以掩護主力部隊突圍。但令人驚訝的是,最終‘皮旅’卻運用合理的戰術、以出人意料的膽識,成為最先突圍成功、建制保存最為完整的部隊,創造了一個戰爭奇跡。
在1955年授銜時,原本被評為少將的皮定均,被主席特批:‘皮有功,少晉中’,成為響當當的開國中將。
率主力部隊突圍的李先念和王樹聲,兵分兩路,雖然在蔣軍重兵的圍追堵截下,部隊也遭到了重大損失,但最后終于擺脫了敵軍,完成了戰略轉移任務,保存了有生力量。
想想看,當初如果不是主席在極艱難的選擇下當機立斷,指示中原軍區立即全力突圍,如果中原軍區不是合理制定突圍方案,如果不是皮定均和戰友們有神助的指揮和獨一無二的戰術,最后將面對蔣軍數十萬大軍的圍攻,后果不堪設想,所造成的損失也要遠大于‘皖南事變’。
饒是如此,中原突圍還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只有‘皮旅’創造了軍事史上一個不可復制的‘神話’。
中原突圍拉開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序幕,在我軍的歷史上占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主席的英明決斷,將士們的浴血奮戰,使一場滅頂之災化于無形。其實新大陸的建立,也正是建立在我軍一場又一場化險為夷戰事的基礎上,但過后想想這些命懸一線的危機,仍不免讓人后怕。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中原缺善戰將帥!類似彭總的一人即可打開局面!
想一想粟裕在蘇中處境,天壤之別
戚本禹回憶錄里的評論是:六萬主力,大好的局面,硬是打成了中原突圍。
皮定均援朝已是軍長,軍長的軍銜不應該是中將嗎?
力量對比懸殊的,何止中原?東北,華東,西北,都一樣,你中原要突圍,突到哪里去?突來突去還不是在蔣的重兵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運動戰 ,在運動中,脫離合圍 ,消滅對手 壯大自己 。\n若單純突圍,哪里是安全的?到任何一個省 都要重兵吃你
國軍對陳粟的圍剿就不一樣了,陳粟敢打會打,最后把他們徹底打垮了。要都跟中原軍區一樣,還沒有打就跑,解放戰爭還不知道要打多少年?
李什么念打過勝仗嗎?請舉例。
想想彭總,三萬不到対胡宗南二十七萬精兵。粟總五萬對二十萬精兵。什么叫差距。
客觀評價,中原軍區突圍后損失巨大,5萬人后來只剩2萬人(含皮旅),其高級指揮官政治優秀、軍事平平,與同等其他戰區的戰力戰績相差甚遠!
蘇中軍區3萬余人,在粟大將指揮下,愈戰愈勇,部隊愈打愈多。中原軍區5萬多人,突圍出去也算成績。粟裕大將的軍事指揮才能,是中原軍區約指揮員無法達到的,相比之下,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