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這根大黃魚,看重量才202克,折合清代一兩36克,也就五兩多,而目測這根金條體積偏大,如果是黃金的話,應該是十兩才正常,所以從體積上來說,是達不到黃金的密度和重量的。從體積和重量來推算,這應該是一根黃銅錠,而且清代的金錠也不會出現這種樣式。
再看它的成色和表現,也不具備黃金的特征,黃金的色澤會更黃,上百年的老黃金是一種略微泛紅的熟黃,而且有隱約的自然氧化所形成的隱約可見的寶光,不是這種泛白的黃色色澤。另外這根銅條看不出黃金所獨有的延展性,四四方方太過規整,尤其是清末的金條,不會這么規整,邊緣都會是圓的,這是當時的制作工藝的局限性形成的特征。
然后是清代官方不會制作金錠或者銀錠,所以清代任何的金錠都不是官方制作的,更不會有所謂的大清金庫的戳記,就算有,那也會標明重量、成色和制作部門,比如戶部、足色、赤金、十兩等戳。而且你這“大清金庫金錠”背面居然有鉆石的圖案,這完全就是民國以后才會用的圖案,尤其是八九十年代最喜歡用的圖案,龍鳳圖案也太粗糙,如果真是清代官方做的,恐怕戶部的官員是不想干了。
清代由于受明朝晚期對外白銀貿易戰失敗的影響,是禁止使用黃金和白銀作為貨幣的,都是以銅錢作為貨幣。到了咸豐時期,國門被打開,國外金銀貨幣流入大陸市場,掠奪大陸的財富,于是清政府才放開金銀貨幣的管制,但還是禁止官方發行,而且任由民間鑄造金銀錠,直到光緒末年,才收回鑄幣權,發行金銀機制幣。
總之,大陸一直是缺乏金銀的,尤其是黃金幾乎被上層社會把控,用于制作各種工藝品尚且不足,也沒有多余的黃金作為貨幣參與市場流通,所以現在留存下來的古代金錠是極其稀少的,直到民國才有了一定數量的黃金作為貨幣進入市場流通,而我們目前存世的老黃金里,絕大部分都是民國時期的金條。
這不是金幣評級幣嗎。
這不是真幣是什么
從這表面顏色看,純金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是大清金幣光緒丙午真品評級幣不會出現假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