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國中同學,他的阿公用兩瓶酒換了一個日本媳婦。
現在的時代,不可能存在用東西換媳婦的事情了。
要說勉強算的話,只能是用房子車子換媳婦。
在老年間,卻是存在用東西換媳婦的事情。

當時是抗日戰爭時期,他阿公三十多歲了,被日本人抓了壯丁,與家人失散了,給日本軍官當伙夫。
他本來是帶著家人逃荒到東北的,日本人打來后他們想逃回山東老家,但是在半路上他被日本人抓走了。
1945年,東北解放了,他也被釋放了。

那時候他孤身一人,也不知道家里人是死是活。
因為幾年前他被抓的時候,東北老家的村鎮已經被日本人占領了,有的人被殺了,有的人逃走了。
他也不知道老婆帶著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逃到了哪里。
蘇聯軍隊打下東北后,抓了許多日本俘虜,其中還有一些日本女人,做一些像護士、慰安婦之類的工作。

有人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拿了兩瓶酒去了看管女俘虜的臨時營地。
他偷偷把兩瓶酒塞給了兩個看守俘虜的蘇聯士兵,和兩個俄羅斯人比劃了半天,士兵讓他從女俘虜中挑了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年輕日本女人。
這個日本女人是一個戰地醫院的護士,被俘虜后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

跟了這個大陸男人,也算是她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吧。
他給日本人做了幾年的飯,主要是給日本軍官做飯,也學會了一些日語。
兩個人的交流還是不成問題的。
后來,兩個人隨著日本被遣返的人員回到了日本,從此在日本成家立業。

他本身就算半個廚師,也學會了日本的廚師技藝,就在東京開了一個餐館。
日本女人給他生了三兒兩女,家庭也變成了一個大家族,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富翁。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陸改革開放,和日本也建立了友好關系。

我同學的阿公也七十歲了,打聽到了同學一家的消息,從日本回國探親。
那個日本女人已經去世了,是日本的兩個兒子陪他來的。
這件事當時在我們縣里都十分轟動。
我記得同學當時帶了許多日本的糖果、餅干、面包之類的東西分給我們吃,就像過年過節一樣。

印象最深的是后來他阿公送給他的一件最貴的禮物,一輛小巧的日本機車,價值3萬人民幣。
那時候可是萬元戶都很少的,他們家有了他阿公的資助,成了我們縣首屈一指的富裕人家。
現在,他們家仍然做著和日本的往來貿易,雖然他阿公去世了,但是他父親和同父異母的兄弟們聯系還是很密切。

那時候,農村有用牛換女人的,相當于嫁妝
我舅舅一擔紅薯換回我舅媽[捂臉][捂臉][捂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