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晉北劍圣
長期以來,中文網路討論古代軍事時,時常有人認為:歐洲軍隊沉迷于正面決戰,雖然發展出了長矛方陣、重甲騎兵等強力兵種,但不注重軍隊機動性,很晚才學會迂回、埋伏、偷襲等計謀。
而大陸古代很早就領悟了“三十六計”等種種奇謀,善于輕裝疾行,以智取勝。言下之意便是“大陸的戰略思想領先歐洲數百年”。
|圖源于網路
這種說法雖然令人精神振奮,但本質上和清末認為洋人的膝蓋不會彎曲如出一轍。說出這種言論的人,若非是帶著有色眼鏡的無知者,便是刻意歪曲史實的騙子。
由于歐洲古代跨越的地域、時間過于寬泛,所以我們先對古典時代的歐洲軍隊進行梳理,正本清源,看看歐洲人是否只注重正面會戰,輕視機動、不善迂回。
為了方便論述,我們先將歐洲各民族粗略的劃分為:森林-山地民族、游牧民族、農耕文明三大體系。其中森林-山地民族以日耳曼、凱爾特等蠻族為代表,游牧民族以歐亞交界附近的斯基泰人為代表,而農耕文明則以希臘、羅馬文明為代表。
01
歐亞交界的游牧始祖
在內燃機出現前,騎兵比例更高的游牧軍隊在平原上具有顯而易見的機動優勢,而游牧民族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古代大陸北部很多游牧民族憑借迅捷的騎兵,成為歷代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給很多大陸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但很多大陸人不知道的是,歐洲的南俄草原也是游牧民族重要的策源地。
蒙古草原上的普氏野馬雖然曾被認為是現代家馬的祖先,但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普氏野馬有66條染色體,現代家馬和和歐洲野馬則有64條染色體,因此普氏野馬不可能是現代家馬的直系祖先。
現在生物學界普遍認為現代家馬的直系祖先便是歐洲野馬。
|這位讀者顯然不認同現代家馬的直系祖先是歐洲野馬,當然,歐洲野馬也叫韃靼野馬 圖源于網路
雖然對于最早馴化歐洲野馬的地區存在伊比利亞說、東歐草原說、多地分別馴化說等多種不同觀點,但學界普遍認為家馬被擴散到歐亞大陸的各個地區極有可能與印歐人(今天印度雅利安人和歐洲大部分民族的祖先,推測起源于南俄草原)的擴張有關。
|位于哈薩克斯坦的博泰遺址,出土了最早的人類馴化馬匹的證據,但根據對當地出土的馬匹骨骼法基因分析顯示,這些馬匹是普氏野馬的祖先,與現代家馬在基因上相距甚遠。而烏克蘭斯萊德涅斯多格文化出土的馬骨年代太晚,因此歷史學家尚不能確定最早馴化家馬(歐洲野馬)的地區 圖源于網路
早期游牧的印歐人大多以戰車為主要武器,目前人類文字記載中,最早擁有騎兵的游牧民族是生活在東歐、北亞交界處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
斯基泰人的騎兵種類非常齊全,無論是來去如風的輕裝弓騎兵,亦或是披堅持銳的具狀騎兵,都存在于斯基泰人的軍隊中。
|種類齊全的斯基泰騎兵,同時期的中原尚未進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 圖源于網路
作為游牧民族中的“老前輩”,后世游牧騎兵慣用的戰術斯基泰人無一不精。包括亞述、波斯在的很多亞洲帝國,在組建騎兵部隊時,都或多或少學習了斯基泰前輩的經驗。
很多人在討論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打了就跑”、“誘敵深入”、“騎射馳騁”戰術如何厲害之時,都忽略了早在匈奴、蒙古這些民族出現之前,歐洲的斯基泰人就已經在使用同樣的戰術了。
|斯基泰人以誘敵深入的戰術陣斬波斯的居魯士大帝 圖源于網路
在斯基泰人逐漸衰落之后,這一地區成為馬扎爾人、阿蘭人、可薩人、佩切涅格人等游牧民族生活的樂土。
認為歐洲人很少接觸來去如風的游牧民族顯然是缺乏世界史知識的情況下想當然的結果。
|中世紀時被稱為“基督之盾”的匈牙利王國,祖先便是起源于烏拉爾山附近游牧為生的馬扎爾人,他們一直到中世紀晚期都在軍隊中保留了大量游牧風格的騎兵 圖源于網路
這些東歐的游牧軍隊的機動性,與北亞、中亞的游牧軍隊并無二致,除非為了立場徹底不顧事實,否則沒有人會質疑他們在平原上的機動能力。
02
專精“奇謀”的森林蠻族
當然,南俄草原本身便位于亞洲和歐洲的交界線,東歐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長期被視為歐洲的“化外之人”,東歐地區活動的很多游牧民族,同時也在中亞、北亞活動,最多只能算“半個歐洲人”。
所以用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來論證古典時代歐洲軍隊注重機動性,并不具備普遍性。因此我們下一步便將目光轉移到現代西歐人最直系的祖先——蠻族身上。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蠻族一詞源于文明較為發達的希臘、羅馬人對周邊其他民族的蔑稱。但古典時代西歐不同地域的民族文明水平差別巨大。
今法國、低地地區、義大利北部生活的高盧人(凱爾特人的一支)擁有水平不低的冶金業、航運業,建造了大量城鎮和神廟,雖然他們的文明水平不及希臘、羅馬,但絕非尚未開化的野蠻民族。
|布列塔尼半島上的高盧人擁有強大的艦隊,曾經和愷撒進行過激烈的海戰 圖源于網路
本文討論的森林蠻族,主要指的是德意志森林中那些連文字、貨幣、城市都沒有的日耳曼人。
從條頓入侵到西元1世紀,日耳曼人和羅馬規模較大的交戰有42場,日耳曼人11勝,3平,28敗,勝率可達26%,近乎和羅馬37開。不要小看這26%,要知道同一時期,很多經濟、文化水平遠勝于日耳曼人的民族,連10%的勝率都沒打出來。
日耳曼人能取得這樣的戰績,除了民風彪悍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為他們善于隱秘在山林中,趁羅馬軍隊疏于防備之際,發動突然襲擊。
其中最著名的戰例便是奧古斯都時期的條頓堡森林戰役。
日耳曼人通過安排距離較遠的日耳曼部族造反,在內應的幫助下,將三個羅馬軍團引誘至萊茵河以東的密林之中,利用狹窄的地形將羅馬軍隊拉成首尾不能相應的長條,之后早已埋伏好的蠻族戰士穿梭在森林之中,不斷突襲羅馬軍隊,最終擊敗了戰斗力、裝備均勝過自己的羅馬人。
|條頓堡森林戰役,此外,關于這場戰役推薦一部德劇《蠻戰》圖源于網路
在雙方交手的幾個世紀中,和條頓堡森林相似的戰例,不勝枚舉,在這些戰例中,日耳曼人時常翻山越嶺,穿越森林,展現了在復雜地形條件下強大的機動能力。
并且熟練運用了“圍點打援”、“聲東擊西”、“瞞天過海”等計謀。甚至很多大陸人認為大陸獨有的“水攻”戰術,日耳曼人也并不陌生。
西元前102年日耳曼人中的辛布里人就曾在河流上游筑起人工堤壩,隨后開壩放水沖毀橋梁,令原本據守河岸的羅馬軍隊不得不率軍撤退,辛布里人趁機在當地燒殺搶掠。
|原始人在狩獵時一樣會伏擊、偷襲 圖源于網路
事實上,埋伏、包抄、偷襲這些計謀,在原始人狩獵動物的過程中就已經被總結出來了,根本不是高水平文明所獨有的現象。很多靠居住在山林之中,將狩獵作為重要經濟來源的“落后”的民族,都精于此道。
無獨有偶東漢時期,西北部的羌族人就時常通過伏擊、偷襲的手段,重創漢軍,漢書中因此評價羌人“其兵長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觸突。”可見這類機動作戰的計謀,并沒有什么門檻。
不過遺憾的是,會偷襲、埋伏不代表就能取得勝利。
在薩比斯河之戰中,以內爾維人為首的日耳曼聯軍通過圍點打援,誘使愷撒率軍救援其他羅馬部隊,之后日耳聯軍主力隱蔽在薩比斯河邊一座山的山腰上,以樹林作為掩護,等愷撒的部隊經過山腳下的空地時突然殺出,令羅馬軍隊一度陷入混亂,連愷撒也不得不手持盾牌,親自趕往第一線,鼓舞士氣。
但羅馬軍團憑借過人的素質,恢復了秩序,開始痛擊日耳曼人,最終反敗為勝。
|在戰場上鼓舞士氣的愷撒 圖源于網路
之后愷撒乘勝攻入低地地區時,進攻阿杜亞都契部的城鎮,城內的日耳曼人畏懼羅馬軍隊的攻城武器,假意投降。羅馬人要求他們交出所有的武器,他們暗中藏匿了三分之一的武器,將其他武器丟到城墻之外。
待羅馬人放松警惕后,阿杜亞都契人于當天夜里偷襲羅馬軍營,但羅馬人即使和平時期在本國境內也會修筑牢固的軍營,布置充足的崗哨,防備夜襲。
因此日耳曼人的夜襲雖然出乎羅馬人的預料,但羅馬人依然輕易的擊敗了日耳曼軍隊,并乘機反過來攻入城內。在日耳曼人戰敗的那66%左右的戰役中,類似的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案例并不在少數。
03
貌似呆板的文明人
說完了斯基泰人的游牧騎兵和呼嘯山林的日耳曼人,我們再來看看古典時期歐洲文明水平最為發達的希臘人和羅馬人。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希臘和羅馬人作戰時,只懂得讓步兵列成密集的陣型,正面廝殺,作戰思維呆板,不夠機動靈活。他們的密集隊列也只適合平原作戰,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地形。
這種認識顯然大錯特錯。
首先無論是希臘還是羅馬,都是以山地為主的地形,他們的步兵密集陣型如果不能適應本地多山的地形,又怎么可能在希波戰爭中屢屢以少勝多,擊敗波斯大軍呢?
其次,嚴密的陣型保證了希臘、羅馬軍隊在正面作戰中的優勢,但這絕不代表希臘、羅馬人不懂連蠻族都會的偷襲、迂回等策略。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人一方面堅守城池,不與斯巴達人野外決戰,一面利用自己的海軍優勢,讓軍隊登陸斯巴達后方,劫掠斯巴達的城鎮,令斯巴達人焦頭爛額。這不正是很多國人推崇的機動迂回嗎?
雅典將自己的反擊策略,完全寄托于海軍身上
無獨有偶,亞歷山大大帝剛剛繼位時,北部的色薩利人叛亂,亞歷山大帶軍抵達色薩利人重兵防守的騰比谷地,亞歷山大一邊假意和色薩利人和談,另一邊暗中讓軍隊在奧薩山臨海的一側隱蔽的開鑿了道路,暗中迂回繞過谷地,直接攻入色薩利人后方,迫使色薩利人投降。
在東征波斯的戰役中,亞歷山大也不曾忘記機動迂回。在面對險峻的波斯門時,亞歷山大一面留下少量部隊吸引波斯人的注意,一面以夜色為掩護,帶主力從山谷的北部外圍的小路繞到山谷后方,一舉摧毀了波斯人精心布置的防線。
|在亞歷山大兵分三路合圍波斯門 圖源于網路
而在亞歷山大諸多夜襲戰中,最具有戲劇性的莫過于他帶兵進攻今撒馬爾罕附近的一座山城時,曾向守軍勸降,守軍自持城池高聳險要,聲稱“如果你請到了長著翅膀的兵,那我們會考慮投降”。
結果當天夜里亞歷山大就懸賞重金,從軍中選出了300名攀巖好手,讓他們趁夜爬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峰。
第二天城內守軍驚訝的發現,馬其頓人已經占領了比他們更高的地方。亞歷山大乘機宣稱自己已經找到了長翅膀的士兵,讓城內迅速投降。守軍擔心遭到前后夾擊,并且為這樣的奇跡感到震驚,于是開城投降。
亞歷山大也在戰后迎娶了當地的女貴族羅克珊妮,冊立了馬其頓帝國的王后。
|攀爬峭壁的馬其頓軍隊 圖源于網路
可能正是在這段史實的啟發下,2000多年后大陸著名小說家金庸,在《射雕英雄傳》中,讓主人公郭靖用帳篷制作了降落傘,帶兵從高山上約入撒馬爾罕,攻克了這座古城。
至于年代稍晚的羅馬人,同樣對各種詭詐的作戰之術了然于胸。
西元1世紀的羅馬的兵法家塞克斯圖斯·尤利烏斯·弗龍蒂努斯在其著作《謀略》一書中,詳細的講述了如何施展或防范偷襲、伏擊,其內容對具體細節描述的詳細程度,遠勝同時代大陸各種語焉不詳的兵書。
|《謀略》的目錄 圖源于網路
并且羅馬人的謀略也并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在實戰中,羅馬人從不介意靠謀略與機動取勝。
羅馬名將馬略在色克蒂留斯溫泉會戰中對戰日耳曼蠻族時,一面率主力占據高地,一面派出3000步兵趁夜潛伏在日耳曼人后方的森林中。第二天日耳曼人強攻高地不克后,打算退往平地重整,埋伏在樹林中的3000羅馬人乘機從背后殺出,一舉擊潰了日耳曼人。
|溫泉關位置圖 圖源于網路
此外,對于夜戰以及山地迂回羅馬人同樣并不陌生,西元前192年,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攻入巴爾干半島,為了應對羅馬大軍的反撲,安條克三世讓軍隊駐扎在了險峻的溫泉關。吸取了數百年前斯巴達人被波斯人迂回擊敗的教訓,塞琉古國王特意安排了2000埃托利亞步兵防守那條可以繞過關隘的小路。
但羅馬人在之后的夜戰中展現了過人的素質,他們兵分兩路,一路留在正面戰場吸引塞琉古人的注意,另一路則在夜間穿越了險峻的小路,在埃托利亞人還在睡夢中時將其擊潰,并乘勝一路迂回到塞琉古軍隊后方,與正面戰場的羅馬人前后夾擊,一舉擊潰了塞琉古大軍。
04
正面會戰≠放棄機動
讀到這里,可能有一些朋友會感到奇怪。為何以上提到的這些戰役很少有人提及,似乎知名度都不太高的樣子?
這其實是因為在西方人眼中,這些靠奇謀取巧獲勝的戰役,缺乏故事性,場面也不夠宏偉。所以很多歐洲史入門作品的作者在介紹古典時代的軍事時,都著重介紹那些場面宏偉的大型會戰,希望通過這些更有故事性的大戰役吸引入門者的學習興趣,很少提到這些靠偷襲取勝的戰役。
可這樣的“良苦用心”在一些學識有限,偏偏又自視甚高,自作聰明,喜歡指點江山的人眼中,就形成了西方人只會正面硬剛的刻板印象。
誠然,作為普通的愛好者,不知道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古代戰役并不算丟人,但認識不到自己所知有限,還敢基于自己淺薄的認知得出一堆錯漏百出的結論,就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了。
|很多“自作聰明”的人常常在潛意識中將《三國演義》視為指導戰爭的“圣經” 圖源于網路
事實上,即使只看古典時代歐洲知名度較高的幾次戰役,也決不會得出正面會戰≠放棄機動的荒謬結論。
在著名的高加米拉戰役中,波斯人曾派出了自己的精銳騎兵去阻擊馬其頓右翼的騎兵,但馬其頓人一方面留下一部分騎兵,與跟隨騎兵沖鋒的輕步兵和長槍步兵一起與波斯騎兵糾纏,另一部分騎兵則與近衛步兵一起,搶在波斯步兵尚未填補己方騎兵出擊后留下的陣線空隙之際,插入波斯軍隊的空隙,一舉奠定勝利。
若非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驚人的行動速度,又怎么可能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戰機?
|馬其頓的近衛步兵常常需要跟隨騎兵一起沖鋒,這對于步兵的體能以及隊列訓練都有非常嚴苛的要求 圖源于網路
而在法爾薩魯斯戰役中,愷撒在戰前預料到了自己的側翼騎兵弱于龐培,因此特意在騎兵隊伍后方布置了一隊步兵。
開戰后,龐培的騎兵成功擊退了愷撒的騎兵,但在追擊的途中,愷撒提前埋伏的步兵及時支援己方騎兵,反過來擊潰了龐培的側翼騎兵,并乘勝從側翼席卷龐培全軍,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可謂是利用自己的失敗,反制了對手。
|法爾薩魯斯戰役的兩軍布陣,紅色為凱撒,藍色為龐培 圖源于網路
這兩場正面決戰中,亞歷山大與愷撒靈活的運用手中的精銳部隊,反過來令人數占優勢的對手顧此失彼,露出破綻,再一擊制勝。若非士兵素質與將領才能都臻至化境,怎能又如此精彩的表現?
看到那些的戰術機動之后,還認為歐洲軍隊只會正面硬沖,不懂迂回戰術的人,若非戴著24K的有色眼鏡,便是以他們那淺薄的知識,根本無法理解在平原決戰中,同樣蘊含著戰術機動的大學部問。
但對于史學家來說,這樣大型會戰的精彩程度與難度又豈是在某個峽谷設伏或者趁夜偷襲可比?因此大多數通史作者都選擇花費大量筆墨細致的描寫這些經典戰役,而很少提到馬其頓人、羅馬人靠偷襲、埋伏取勝的戰役。
但史學家們想不到某些自作聰明的人會“買櫝還珠”,將原始部落都懂得偷襲、伏擊戰術奉若珍寶,反倒將精彩的戰術機動視為“傻乎乎的正面對砍”。
結語
綜上所述,古典時代的歐洲,無論是日耳曼蠻族還是希臘、羅馬,都精通夜襲、伏擊、迂回、偷襲等伎倆。
而很多看似正面互懟的大型會戰中,也包含了復雜了戰術機動。
有機會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被稱為“騎士時代”的中世紀戰場,看看中世紀的歐洲人是否真的因為“騎士精神”,穿著笨重的鎧甲,沉迷于正面互毆。
(END)
說這話丶提這問題的人都是不動腦子的人。[捂臉][捂臉][捂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