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大背景。
秦國沒有職業軍隊。秦國的士兵和農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同一批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身份而已。
這也就所謂的勞役、兵役合一制度。
而秦朝的制度,又完全繼承自秦國。
因此。統一六國后的秦朝也仍然是全民皆兵的征兵制。沒有募兵制概念。
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前方打仗、后方生產兩不耽誤。秦國往往會把服兵役的男丁數量限定在壯年男丁一半的水平。
要力保另一半男丁能在家里務農,維持全國的基本生產秩序。
只有當前線兵力吃緊的時候,政府才會考慮暫時舍棄生產,優先保障前線戰事。
但是,由于秦朝后期多次大規模用兵。而且還經常吃敗仗。
比如滅趙國、楚國時,就損失了不少兵員。
這就導致統一前的秦國,并沒有嚴格遵守征兵制度,存在無限制地征召未服兵役的農民的情況。
統一六國后的秦朝,也是如此。秦始皇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搞了不少大工程。
所以秦末時期,秦朝存在民力枯竭,兵源枯竭的問題。
一旦當現有的秦軍打沒了,秦朝政府很難在短時間內向前線補充兵源。
(秦始皇東巡線路圖)
這是歷史大背景,再說當時的秦軍。
根據史料記載,秦末戰亂前,現有的秦軍大體分為四個兵團。
一個是以舊秦國軍隊為基礎的關中軍團。這是駐守關中的部隊。
另外三支軍隊根據其特點和分布區域,我們姑且可以分別命名為嶺南軍團、長城軍團和驪山軍團。
這其中的嶺南軍團,記載不多。我們從史料中只能看到這支部隊在平定嶺南地區后,就駐扎在當地了。秦末戰亂時,他們完全沒有參與和影響中原戰事。
至于他們為什么“隱身”,不知道,一般有兩種猜測。
一是認為這支兵團的軍隊規模不大。
《史記》沒有記載這支軍團的具體兵力。
漢朝的《淮南子》倒是記載了,說是有五十萬大軍。
但《淮南子》這本書,一向是信口開河,嚴謹性不足。就以嶺南的戰略地位而言,秦始皇怎么可能砸下五十萬大軍?莫名其妙啊。
所以,“五十萬大軍”,并不可靠。
現在學界一般認為,嶺南兵團的實際兵力在十萬人左右。另有四十萬的移民,徭役以及運輸人員。這些人加在一起可能有五十萬。
試想,僅以十萬兵力,就想長途跋涉,穿越起義軍的地盤,回到中原救場,這個確實難度太大了。
另外,還有一種猜測認為。
嶺南兵團是專門為了征服嶺南百越土著而組建的,士兵多以步兵和水兵為主,沒有多少適合北方戰場的騎兵和車兵。
讓這些步卒和水軍直接回中原參戰,等于是讓他們去送死。
因此綜合來看。嶺南兵團在當時隱身,并非是其領導人任囂、趙佗從一開始就對秦二世心懷不軌,想借機獨立。
他們很有可能是確實有困難,大伙也都認為回去就是去送死的。故而嶺南軍團在戰略上作出了自保的集體決定。
相比之下,長城軍團的史料較為豐富。
這是秦朝為了打擊匈奴,維護北境,專門組建的邊軍。兵力約在三十萬人左右。
陳勝吳廣起義前,這支大軍剛剛在北線驅逐匈奴,戰斗力有保障。
后來他們奉命南下,主要在燕國、趙國故地作戰,取得一定戰績。
比如,他們滅掉了武臣建立的趙國(后來一個叫趙歇的人在齊國支持下又復國)。以及配合驪山軍團在定陶擊敗楚軍,并殺死楚國大將項梁等。
不過總體而言,長城軍團的表現不理想。
巨鹿之戰時,長城軍團被項羽軍擊敗。全軍覆沒。軍團的主帥王離被俘。兩位副帥,一位戰死,一位自殺。非常丟人。
現在一般認為,長城軍團表現不佳的原因是項羽率領的楚軍戰斗力要強于秦軍。他們確實打不過楚軍。
再就是認為,軍團主帥王離的指揮水平不行。他虐菜有余,但是碰上真正的狠角色,就不夠看了。
另外,長城軍團在各地連連作戰,本身損失也不小。巨鹿之戰時的長城軍團,并非戰斗力最巔峰期。(有一部分長城軍團留在北方防備匈奴,沒有南下)
驪山軍團是秦末戰亂期間,秦將章邯臨時組建的軍團,兵力大概在二十萬人左右。
雖然史料中記載,驪山軍團全部是囚徒。
但是綜合秦朝當時的實際情況,及后來的研究成果來看。驪山軍團士兵全部為驪山刑徒的可能性不大。其中,多多少少應該有一些關中地區的秦地農民和被判刑的秦國百姓。
另據一些專家的研究,驪山兵團的武器裝備直接取自武庫,因此裝備非常好。故而,他們的綜合表現也比長城軍團好。
章邯組建驪山軍團后,先是擊敗了已經攻入關中,擁兵幾十萬的起義軍周臣部。接著又秋風掃落葉,摧毀了陳勝吳廣起義軍的大本營。后來,他們繼續向東,平定了魏地的起義軍。最后還擊敗了前來增援魏國的齊楚聯軍。
總體表現非常好。可以說是當時秦軍中,綜合表現最好的一支。
但巨鹿之戰時,他們和長城軍團一樣,也在巨鹿陰溝里翻船了。
巨鹿之戰時,驪山軍團的任務是配合長城軍團圍剿趙軍。
后來隨著各地起義軍趕到,章邯和王離決定分兵作戰。由王離對付邯鄲城內的趙軍,章邯在外圍阻擊前來增援的六國援軍。
爭取在消滅趙國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消滅六國義軍的有生力量。
按道理來說,兩個軍團合計近四十萬人。這是穩勝的戰役。
結果沒想到,他們遇上了項羽這個煞星。
驪山軍團的外圍防線被項羽軍擊穿,這導致在內線圍攻趙軍的秦軍的糧道被切斷了,腹背受敵。最終,造成長城軍團全軍覆沒。秦軍在巨鹿的慘敗。
后來,章邯率驪山軍團撤出戰場,退到安陽一線構筑防線。他聽說劉邦要斷他后路,便準備退守函谷關。
其實這時候的驪山軍團,主力還在,若這二十萬人退守函谷關,秦國也不可能在后來短短數月之內就被亡國。
但不料,白目趙高把章邯往死里逼。章邯畏懼趙高迫害,便帶著驪山軍團二十萬人投降了項羽。
又后來,項羽在新安坑殺了這二十萬人。
驪山軍團也長城軍團一樣,全軍覆沒了。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秦國的老百姓都恨死章邯了。后來章邯在秦地當雍王,支持他的秦地老百姓是少之又少。
最后是關中軍團。
按照史料記載,關中軍團是駐守在關中地區的秦軍,分成三部分:郎官、衛士和守衛京師的屯兵。
郎官由九卿之一的郎中令統領,相當于后來的宮廷禁衛軍,約幾千人。
衛士由九卿之一的衛尉統領,負責宮廷內外的警衛。大約一萬人左右。
屯兵由中尉統領,負責守衛京城,是野戰部隊性質,兵力五萬人上下。
此外,關中地區的各郡縣還有數量不等,平時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聽從中央調遣的地方駐守兵。
這些秦軍加起來,不下十萬人。堪稱是秦帝國最后的屏障。驪山軍團被坑殺后,這是秦朝最后的有生力量。
但很可惜,這支秦軍沒有發揮什么作用。
劉邦率軍進攻峣關時,秦王子嬰(當時秦二世和趙高都被殺了)派遣中尉帶兵軍于峣關阻擊劉邦。但這支秦軍被劉邦擊敗。
最后,贏子嬰主動向劉邦投降。關中的郎官部隊、衛士部隊以及地方兵,都是幾乎沒有怎么作戰,便放下武器向劉邦投降。
這些投降的秦軍先是被劉邦收編。
后來,項羽帶著諸侯聯軍殺入關中,這些秦國降兵又被項羽收編,分成三部,分別交給了章邯、司馬欣、董翳掌管。
但前面說了,項羽坑殺秦人,還縱兵劫掠關中地區,搞得三秦父老都恨死他了。而他扶持的章邯等人,也是不得人心。
所以當劉邦從漢中殺入關中,并擊敗章邯等關中三王后,這些秦軍部隊又歸順劉邦,并成為漢軍的一部分。
這些秦軍將士在歸屬漢軍序列后,史料沒有系統性的記載他們的事跡。但我們從各類史料里面,也能找到他們的影子。
比如,劉邦在彭城慘敗給項羽后,他痛定思痛,決定組建騎兵。他當時挑選的兩個騎兵教官,李必和駱甲,就是原秦國關中軍團的騎兵軍官。
還如,項羽于烏江自刎后,搶奪他遺體的五個人,楊喜、王翳、呂馬童、呂勝、楊武。
其中的楊喜、楊武、王翳,便都是原秦國關中軍團的軍官。(據說楊喜是后來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祖先)
因此,劉邦能打敗項羽,得到天下,與他吸納了原秦國京師兵,得到秦地父老支持,有分不開的關系。
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家總喜歡說,劉邦統一天下,實質是第二次秦滅六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