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治需不需要守信用呢?
許多人認為,政治的原則跟用兵一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應善于隨勢而變,不可拘泥,用術語來說,就是要一切“從權”。權,就是權變。政治謀略的根本,在于會變。政治史上從沒有“個人征信檔案”。迂腐、僵化、不知變通的人,在政治上只能是失敗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莽。他的事今天咱不說,讓我說回景泰帝。
景泰帝朱祁鈺登基,有很大的偶然性,說白了就是命好。
他作為英宗朱祁鎮的同父異母弟弟,已經成年,本來早該之國就藩了。可能因為正統年間宮廷和諧,母后和太妃(景帝母)關系好,皇帝和郕王也是兄友弟恭,打發朱祁鈺到封國去,大家在親情上一時舍不得,就一直把朱祁鈺留在北京府邸里。直到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突然爆發,英宗做了瓦剌人的俘虜。
皇帝被俘,成了人家手里的一張絕殺王牌,這可大大不妙。可政治這個牌局與一般打牌不同,可以想辦法換掉對手的牌,在歷史上以“忠君”聞名的明朝大臣們,毫不猶豫地拋棄了他們的皇帝,擁立正好在京的郕王為帝,而給英宗奉上“太上皇”的虛號。為了國家的利益,暫時放棄對英宗個人的忠誠,這就是“從權”。所以大臣拋棄了皇帝,沒有指責大臣不忠,不僅英宗的母親孫太后不敢反對,就是英宗本人都沒二話。
郕王朱祁鈺就是這么登臺的,從他的經歷來看,國家的不幸,可能正是個人的大幸,歷史上許多大英雄都是如此。
(二)
政治的本質是博弈,或者說俗一點,就是交易。政客們在利益的交換和妥協中實現政治協議的達成。
英宗之母孫太后,是宣宗的皇后,她本來只是皇帝的寵妃,最后推倒皇后,鳳冠她自己戴,可見她不是一個簡單的宮廷婦女。
孫太后具有政治眼光,她看清了時勢,在英宗被俘,然后被瓦剌人挾持著入侵的國難之下,她不可能拒絕朝臣擁立新君的請求。但她同意郕王朱祁鈺繼位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冊立英宗之子朱見深(即后來的憲宗)為皇太子。這就是一項政治交易:朱祁鈺可以即位,但等你百年之后,應將皇位傳給大宗英宗這一系。
時局緊迫,太后與郕王君臣彼此讓步,順利達成協議。也就是說,朱祁鈺上臺,是有條件的。朱祁鈺也照辦了。
(三)
我前面說了,政治運作應隨“時”與“勢”,時移勢易,政治交易的合同就不免要修改。
朱祁鈺是有兒子的,他在皇位上坐了兩年多后,地位穩固,他就開始謀算著修改甚至廢棄“條約”,立他的親生子為皇太子。
此時,英宗早已被瓦剌人釋放,回到北京。本來朱祁鈺很不想哥哥回來,可偏偏瓦剌人不想白養一個失效的王牌、不管用的太上皇,一心要送他回來。當年拋棄了他的大臣們,這時熱情高漲,紛紛表態,甚至自告奮勇要去漠北接太上皇回來。弄得朱祁鈺好尷尬,只好接受。他這么做是違心的。可是皇帝的心意竟然沒有什么人去領會,并幫助他阻止英宗還朝,說明在他即位僅僅一年的時間里,他還沒有取得帝王應有的威權,大臣根本不顧及這位本尊皇帝的感受,只顧著向過氣皇帝表現忠誠。
英宗回來后,被軟禁在南城里,開始了長達六年的禁錮生涯,并時時遭受一些小人的精神虐待。比如他病了,派人向掌管御藥房的司禮監太監廖官保討藥,廖太監竟然不給。甚至還有人串通起來,誣陷英宗意圖復辟。這等于告發太上皇謀反了!可見政治有多么的血腥、險惡和可怕,小人們為了升官發財,是不惜拿任何人的頭顱做投名狀的(這些事我在《大明那些九千歲》第二部《大太監斗法》里有詳細介紹,讀者可參考)
做這些事的,主要是內廷宦官和一些中低級武臣,至于外朝文臣,還不至于這般無恥,但在景泰三年時,他們早已放棄了對英宗的忠臣。
新鬼總大過舊鬼,誰還向那個被囚禁多年的舊鬼效忠?
(四)
在這樣的情勢下,景泰帝朱祁鈺正式開啟“易儲”計劃。
這么大的事,他還是有些不放心,所以在正式發議前,經過與親信司禮太監商量,他采取了一項尋求支持、封堵大臣之嘴的措施:無緣無故的,他賜閣臣白銀100兩和50兩。閣臣都猜出皇帝的心思,但大家心知肚明,都不說出來。
隨后景泰帝正式違約,宣布要易儲,下令讓百官群議。參加廷議的有94人,竟無一人表示異議。一個會開下來,朱見深就被廢了,景帝親生子做了太子,將來皇位也不會外流了。當孫太后、太上皇得知消息,只能在背后無人處抹眼淚,他們根本不敢有不同意見。難道讓他們拿著“合同”找朱祁鈺申訴?那是找死!
事定后,景帝大賞天下官員,許多人從易儲中得到了紅包,閣臣是黃金50兩。正是皆大歡喜!
如果沒有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情,景泰朝的歷史將平穩過度,絕對不可能有太上皇復辟的那一天。這件事就是新立的皇太子不久后就去世了,而景帝再沒有其他兒子。
很不幸的是,景帝在景泰八年年初,突然生了一場重病,朝臣不知病情,人心惶惶,這時,就有一些政治冒險家出來,進行小組織活動,秘密發動奪門之變,讓英宗重新奪回寶座。而就在英宗復位幾天后,景帝就死了,有人猜測他是被英宗殺死了。
景帝皇帝做的好好的,怎么這么容易就被推翻了?
表面來看,他的不幸在于沒有子嗣。
但明代沒有子嗣的皇帝不止他一個,為什么只有他被“合法”推翻?
英宗以太上皇被武力擁立復位,其合法性可議。但從來沒人說英宗復位不合法。這還要說到當年那份交易了,景帝違約在先,雖然沒有人敢公開表示反對,但合同的另一方利益人孫太后和英宗都還健在,他們不可能沒有怨恨,而景帝多年來一直沒有對他們下黑手,進行人身消滅(這似乎是政治上的慣例和規則),留下了后患。由于景帝違約在先,也為英宗復辟提供了道義上的借口。
景帝統治的弱勢,也是導致他被推倒的重要原因。
景帝在統治中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收買臣下,而不是恩威相濟,令臣下既感恩又恐懼。景泰時有個俗語,說“滿朝升保傅,一部兩尚書,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魚”,就是說景帝大量封官,籠絡臣下的事實。但可悲的是,當他病重時,一些大臣為了更大的利益(他們假設景帝會死,沒有嗣君,大臣們會擁立被廢的前太子朱見深,于是他們先發制人,出其不意地擁立太上皇。這樣他們就立下大功了),毫不猶豫的出賣了他。而這些人冒的可是滅族的風險,他們還敢干,說明他們對失敗的風險評估極低。
景帝不是一個威權帝王,他一味討好臣下,而不能令臣下害怕他,導致了他的失敗。又或許,景帝生來就不具備“政治家”的狠辣、狡黠、刻毒與猜忌,這才是他不幸悲劇的根本原因。
趙構也無子!誰敢說立宋欽宗的兒子為太子?!還有太聽信于謙的話了!所以什么忠奸?!只有利益!?
本來就是替哥當的皇帝,
景泰皇帝是自作自受,活該,,一個蠢貨。😁😁😁
應該弄死明英宗
當皇帝心不黑、臉不厚不行!
說到底還是心不夠狠,7年時間有無數機會可以弄死,就弄點慢性藥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