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國六十多萬的兵權卻不敢謀反?

王翦滅楚之時,手握六十萬大軍,幾乎掌握了當時秦國的全部精銳。而王翦之所以不敢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根本沒機會謀反,或者說沒能力謀反。

我們先來捋一下王翦滅楚的過程。

王翦是秦國名將,而且是嬴政心腹當中的心腹。西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位為秦王。因為年紀太小的原因,當時秦國的大權,都掌握在丞相呂不韋以及太后趙姬手中。后來這位秦國的趙太后還找了個情夫嫪毐,和她一起把持秦國的大權。而作為親兒子的嬴政,雖然身為秦王,但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秦國大權旁落。

王翦大概就是在這期間,開始追隨嬴政,成了嬴政的鐵桿支持者。

嬴政也是個狠人,雖然少年登基,卻很懂得隱忍,一直在隱隱積蓄自己的力量。西元前238年,嬴政到了及冠之年,準備舉行冠禮。當時手握重權的嫪毐,害怕嬴政親政之后,會收拾自己,于是選擇先下手為強,反動政變。早已隱忍多年的嬴政,終于等到了機會,一舉干翻了嫪毐,順便也將呂不韋逼得自盡。就連生母趙姬,也被他囚禁起來。

就這樣,嬴政通過一場成功的政變,徹底掌握了秦國的大權。

隨著嬴政掌握了朝堂大權,王翦的好日子自然也就來了。身為嬴政的核心支持者,自身能力又很強,王翦會被嬴政重用,自然也就不奇怪的。

西元前236年,也就是嬴政親政兩年之后,王翦奉命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在這一戰當中,王翦展現出了相當出色的軍事才能,一舉攻下了趙國的九座城池,王翦也由此開始了自己攻滅六國的傳奇。

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里,秦國先滅韓國,再滅趙國。然后就發生了著名的荊軻刺秦事件,這件事之后,秦軍大舉進攻燕國,燕國雖然沒有被滅掉,但也徹底被打廢了。

到了這個時候,秦國其實已經占領了半個天下。而此時秦國統一天下的絆腳石,就只剩下了三個,魏國、齊國和楚國。這三個國家當中,齊國在最東面,暫時打不到。所以秦國接下來要對付的,就只能是魏國或者楚國。而魏國和楚國當中,明顯魏國要更弱一些。

柿子當然要挑軟的捏!

西元225年,嬴政以王翦之子王賁為主帥,率領秦軍進攻魏國,直逼魏國國都大梁。王賁引黃河入城,水淹大梁,最后逼得魏王不得不出城投降,魏國自此被滅。

在魏國之后,自然就是楚國了。

此時天下的局勢,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點像三國時代。雖然秦國先后滅掉了韓、趙、魏三國,隱隱有統一天下之勢。但這個時候的齊國和楚國,實力依然很強。齊國和楚國,都是老牌強國,國力不容小覷。如果在這個時候,齊楚兩國能夠合力抗秦,嬴政恐怕還真沒那么容易統一天下。但問題是,齊國多年以來,一直實行孤立政策,不愿連楚抗秦。這樣一來,局面就成了秦楚之間的一對一決戰了。

嬴政明白,和楚國的這一戰,將會直接決定秦國能否統一天下。只要能夠滅掉楚國,僅剩的齊國根本就不足為慮。

但問題是,秦國到底需要消耗多少國力,出動多少兵馬,才能成功滅掉楚國?

當嬴政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當時秦國的武將們,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一種是以王翦為首,認為至少需要六十萬的兵馬才行;另一種是以當時秦國的另一位大將李信為首,認為只需二十萬兵馬就足夠了。

這兩者之間,相差了三倍之多。而經過考慮之后,嬴政選擇了李信。結果,李信帶兵到了楚國之后,被楚國大將項燕直接給打了回來,敗的一塌糊涂。

李信的這場敗仗,可以說是嬴政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僅有的一次大敗。最后沒法子,嬴政只好再去找老將王翦,請王翦滅楚。

嬴政:請老將軍出山滅楚。

王翦:還是之前的條件,沒六十萬大軍不去。

嬴政:咱劃個價,四十萬行不?

王翦:四十萬愛誰去誰去,反正我不去。

嬴政:妹的!給了!六十萬就六十萬!滅不了楚國,回頭有你好瞧的!

就這樣,王翦帶著六十萬大軍,征討楚國。

在征討楚國的過程中,王翦屢次給嬴政寫信,要房子要地,狠狠敲了秦王陛下一杠。對于王翦這種敲竹杠的行為,嬴政還只能樂呵呵的答應下來。不答應怎么辦?整個秦國的精銳幾乎都在王翦手里,這要是忽然來個倒戈一擊,誰受得了?能用房子票子解決的問題,那還是問題?

王翦倒是也沒辜負嬴政的信任。到了楚國之后,穩扎穩打。當時楚國派大將項燕帶了四十萬大軍營地,雙方加起來都過百萬了。然而王翦卻只是堅守不出,直接原地駐扎了下來。就這樣等了一年之后,項燕終于放松了警惕。王翦趁機抓住機會,一戰打得了項燕的全部主力。楚國自此再無抵擋之力,很快就被秦國給滅掉了。

這就是王翦滅楚的全部背景和過程。

那么,我們回到問題本身。王翦和項燕對峙的時候,手握六十萬大軍,幾乎掌握了秦國全部的精銳。為什么卻沒選擇反戈一擊,自己謀反做秦王呢?

因為王翦根本沒這個機會。

首先,秦國當時實行的是征兵制,而非募兵制。簡單來說,就是秦國的這六十萬大軍,其實并不是職業軍隊,而是秦國從大陸征召來的壯勞力。

熟悉春秋戰國這段歷史的朋友,可能都曾產生過這樣一個疑問:春秋時代,諸侯國之間打仗,幾千人可能就是大戰了。動用萬人以上的大戰,極少極少。但到了戰國時代以后,一些著名的戰爭,動輒是幾十萬人參戰。比如長平一戰,秦國俘虜了幾十萬趙軍,最后因為怕管不住,一口氣全都給坑殺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大的變化,當然不是戰國時期人口暴增。而是因為春秋時代,士兵一般都是士,是要自己準備武器的,有點像后來西方的騎士。但是到了戰國時代,大家為了追求勝利,就開始實行征兵制。但凡打仗,就從全國范圍內征兵,所有壯勞力都得上戰場。能不能打仗暫且不說,能壯壯聲勢也是好的嘛!所以到了戰國時代,所謂的幾十萬大軍,其實多半都是普通農民。不打仗的時候在家耕種,打仗了國家就征召你。

而在這種征兵制度下,士兵的親人家眷,全都在后方,都在秦國。就算你王翦想反,手底下的士兵愿意和你一塊反?就不擔心家人被連坐?

其次,秦朝當時實行的監軍制度,也不允許王翦有這個機會。

征兵制下的軍隊,只認虎符不認將軍。這個也可以理解,都是從各地方征召來的普通人,幾十萬人怎么可能都認識王翦?就在這場大戰的二十多年以前,就曾發生過一起‘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大致就是說信陵君從魏王手里偷了虎符,直接就能調動整個魏國的兵馬,然后救援了趙國。

所以,王翦雖然是當時秦軍的主帥,但他的權力,并不是來源于他自身,而是他手里的虎符。如果單憑王翦自己,累死他也調不動這六十萬秦軍。而王翦身邊,遍布了嬴政派來的監軍。一旦王翦有異心,這些監軍們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奪了虎符,限制王翦的權力。

第三,大勢也不允許王翦這么做。

王家是秦國的老牌貴族,受歷代秦王禮重。而且那個年代,大家好像還是比較重視血統的,大家會認為嬴政是秦王,但不會因為你王翦手里一時有兵權,就承認你也是秦王。所以,就算王翦有這個心思,而且成功指揮軍隊反戈一擊。那么接下來,王翦就會面對既不得軍心也不得民心,更無法取得秦國傳統貴族支持的尷尬局面。估計還沒等大軍打到咸陽,軍隊就已經十不存一,徹底潰散了。

從歷史記載來看,王翦執掌六十萬大軍之后,嬴政也是對他極為忌憚。很多人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嬴政沒有眼光。誰都知道兵越多仗越容易打,早派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出戰,也就沒有李信那一敗了。但事實果真如此?嬴政真的看不到這一點?顯然不是!

嬴政也知道,派六十萬大軍去,基本上是一定能打贏的。但問題是,派二十萬大軍去,如果李信反戈一擊,秦國還有足夠能力去應對,不至于傷筋動骨,更不至于徹底改換門庭。但如果派六十萬大軍由王翦負責,讓王翦一個人統領整個秦國的精銳,那風險可就太大了。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嬴政肯定是不愿意這樣選的。

但后來沒辦法,李信敗了,所以嬴政就只能選王翦了。

而從王翦后來自污的手段來看,嬴政就算將這六十萬大軍交到了王翦手上,肯定也是對其有諸多限制,比如派監軍之類的手段,肯定是不會少。而且,秦國不是那種暴發戶,人家有數百年的傳承歷史,自然有足夠的手段,來約束前方將領。尤其是對于當時掌握了整個秦國精銳的王翦,嬴政估計肯定是將自己所有能用上的手段,都給用上了。

要是這種條件下,王翦還能成功指揮軍隊謀反的話,那才是見鬼了呢!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老秦人,贏姓的宗族勢力沒被削弱,所以沒人敢反。后期,統一六國,宗族勢力被大大削弱,秦滅…。

  2. 王翦是大智慧,要地,要錢,是給秦王證明自己不奪權

  3. 李信失敗羋啟有一部分功勞。

  4. 王翦有60萬大軍也不是秦皇政的對手。我沒看過小說。只看了大秦繪。從:大秦繪里面了解秦皇政,秦皇政20歲加冠時得不到呂不韋,太后交權掌政。秦皇政我意識到自己不可能輕易拿到秦國政權。是時候從呂不韋,太后手里搶到政權。這時候剛好太后寵幸下嫪毐,給嫪毐爵,是時候把政權交給外人對負呂不韋。兩者相爭,最后政權回歸到秦皇手里才是整個秦王手里。這就是秦王謀略。戰爭,第一次六國攻秦時,秦皇政我提議放六國入函谷關來個一鍋端。王翦有60萬大軍,只要秦皇政斷糧,60萬軍就不成軍。秦皇政的謀略可以跟曹操做對比。秦皇政是全方能,王翦只是將才,

  5. 虎符都認識??

  6. 謀反這么容易啊?能帶隊謀反的軍隊都是自己創建的嫡系,從上到下都是所謂的自己培養的人,曾國藩的軍隊就是這個屬性,袁世凱也是。

  7. 不是所有造反都能成功。或許當時統一的思想就是當時的新思潮,秦剛統一,順天時順民意,所以當時不具備造反的條件。那么問題來了,項羽劉邦起義時又是什么歷史條件呢

  8. 王翦向秦王要房子要地,狠狠敲了秦王陛下一杠,目的就是為了告訴秦王我王翦不會反,讓秦王對他放心

  9. 虎符不能仿制嗎

  10. 贏政13歲繼位?你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