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從隋朝(605)年開始實行,到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歷經1300年,是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取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
那么,古代的秀才,進士,狀元各是什么級別呢?我們逐一來分析一下.
秀才,是童生中的最高一級,普通讀書人先要去縣里通過童生考試,考中后,才能有繼續往下考的資格。考中秀才,從社會地位來看,相當于今天的重點大學部畢業,從考試難度來說,相當于考上了985大學部的碩士研究所。秀才擁有很多政治權利,比如,見官可不跪,受審不用刑,不服瑤役等,但還不能做官。
進士每三年考一次,每次大概能出300多個進士,進士分為三甲,總共三個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就是全國考試的前三名。考中進士,相當于考上正處級干部,從知識水平來說,跟現在清華,北大的博士生差不多,也有人說,相當于兩院院士。進士被稱為天子門生,可以擔任中央政府的屬官,外放的進士,可以任縣令,縣丞,屬正七品官員。
狀元,是科舉制度下最大的,最頂級的終結者了,是殿試第一名的正式名稱,從六品官階,但真正享受相當于(三品朝職)待遇,一般會進入翰林院擔任修撰,職別相當于皇帝的政務秘書,負責編修本朝歷史,由于翰林院跟內閣,皇帝關系親近,更容易被上層了解,更有可能進入朝廷中樞,成為輔政大臣。
科舉制度在大陸歷史上確實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但這項制度因科取士,致使其它科目被偏廢,埋沒了很多人才,后又被封建君主轉化成了一種統制制度,弊端越來越多,終于在持續了一千三百多年后消亡。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文史好望角!
上下五千年,不管古今,一句話!窮人家的孩子出人頭地難!別噴!自己仔細想想去!
進士一般分三甲,一甲第一名就是狀元\n。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古代中了進士光宗耀祖,社會地位與收入都提高了,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在朝為官看自己造化了。狀元因為是皇帝欽點的所以資源機會更多一些。
從古自今讀書都是為了當官,現在讀了考公務員[捂臉]
院試(縣市級)通過為秀才;鄉試(省級)通過為舉人(第一名解元);會試(國家級,相當于教育部)通過為貢士(第一名會元);殿試(老大主持)通過為進士(第一名狀元)。鄉會殿都第一叫連中三元,牛逼No.1。[捂臉]
兩榜進士什么意思
怎么說漏了舉人!秀才考上舉人后,才有資格考進士
狀元最高,進士其次
狀元也是進士,只不過狀元是進士中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