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221年,秦將王賁率軍伐齊 。秦軍從齊國北部發起進攻,勢如破竹,很快近抵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齊王不戰而降,曾經強盛的齊國頃刻間土崩瓦解。
早在西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采取“遠交近攻,先弱后強,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開始了擊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戰爭。
前230年,秦軍一舉攻破韓國國都鄭(今河南新鄭),韓國成了第一個被滅的國家。西元前228年,秦國名將王翦大破趙軍,并攻破趙都邯鄲,趙亡。前226年,秦將王翦攻破燕國國都薊(今北京),逼迫燕王喜誅殺燕太子丹。燕王喜被迫遷往遼東。前225年,秦將王賁率軍滅魏,與魏軍鏖戰3個月后, 王賁掘引黃河水沖淹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破城后執殺魏王,將魏納入秦的版圖。緊接著秦王派大將李信率20萬大軍攻楚,被楚將項燕挫敗,無功而返。秦王重新起用宿將王翦,經過兩年多的攻戰、對峙,楚軍撤退,王翦乘勢率軍直搗楚國新都壽春。前223年,壽春陷落,楚王被俘,楚國滅亡。前226年,秦王再派老將王翦率軍攻燕,很快攻破燕都薊,燕王喜北逃遼東,4年后被秦軍生俘,燕國滅亡。到前221年,大將王賁率軍滅掉齊國 。至此,秦滅六國的統一戰爭終告結束。
秦王嬴政用十幾年的時間,終于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建立起大陸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集權制王國。
秦國之所以能以摧枯拉朽之勢削平六國,統一天下,主要靠的是一大群能征善戰的軍事人才:王翦、王賁、李信、王離、蒙武、蒙恬、尉繚子、屠睢等等。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的能力和戰功有目共睹,毋庸置疑。按史書的記載,秦始皇滅六國時他年紀就已經很老了,雖然屢建奇功,滅掉好幾個國家,但估計秦朝統一大陸后不久他就離世了。其子王賁軍事能力也很強,但秦國底定天下后他似乎就很少率軍征戰了,他最后一次出現在史書里是西元前219年,被封通武侯的王賁和眾大臣一起陪秦始皇東巡。秦二世繼位時王賁就銷聲匿跡了,估計也已去世了。否則,后來也輪不到軍事能力遠不如父祖的王離去接管蒙恬的戍邊部隊,因此有學者推斷在蒙恬統軍北擊匈奴時王賁就已不在人世了。
剩下幾位名將的能力比王翦、王賁就差了一個檔次。李信在率軍伐楚時曾經大敗虧輸,后雖參加了滅齊之戰,但似乎不為秦王所重用了。到秦末大亂時,即便他還活著,估計也輪不到他去統轄大軍了。
尉繚子雖被始皇封為太尉,但他在秦國統一天下不久就辭官歸隱了。桓齮是個敗軍之將,肯定不會受重用,在隨軍滅趙后就消失不見了,估計被始皇棄用了。蒙武、蒙毅、蒙恬父子都是有勇有謀之士,但蒙武早已死去,蒙毅又被趙高冤殺,而戰功赫赫的蒙恬則因李斯、趙高、胡亥陰謀弄權、發動政變,矯詔逼迫蒙恬服毒自盡。本來由蒙恬指揮的30萬戍邊大軍改由王離指揮,到秦末時長城軍團也參與平叛,但作戰實力已經今不如昔、大打折扣了。
到秦末大起義時,秦軍名將死的死、老的老、被棄用的被棄用,只剩些二流將領比如王離、李由等人在獨撐危局,結果可想而知了。
僅短短15年時間,強大的秦王朝便灰飛煙滅,匆匆退出了歷史舞臺,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政治方面,絕對的君主集權制的建立,實行郡縣制和其他維護大一統及中央集權的制度,對于生產力的發展肯定是起到解放作用的。 但秦統一天下后,原來的老秦人并未獲利,同時原六國的貴族和平民也被強制納入秦律的管制,很明顯,秦滅六國統一天下除了秦始皇被戴上“千古一帝”的冠冕外,其他的社會階層都沒有獲得實際利益:各種賦役多如牛毛,長城、馳道、驪山大墓、阿房宮等宏大工程又使民眾不堪重負,苦不堪言;趙高被清除后,六國舊貴族也完全被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加上秦法嚴酷,殺人如麻,一個被大陸所有階層都怨恨的政權,注定是不能長久的。
軍事方面(包括人才),秦末大亂前秦軍的力量依然強大,但是征服、開發嶺南征用了50萬秦卒,北御匈奴又占去了30萬精銳,導致關中、中原空虛,以至于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并迅速壯大后,朝廷竟無兵可調,只能依靠章邯率20萬修陵刑徒與義軍作戰。章邯本是收稅官,并非武將,但他在秦軍將星凋零的不利局勢下臨危受命,卻也表現出高人一籌的軍事指揮才能。一個文官,臨時披上戰袍,率領一群修陵、修宮殿的刑徒上陣殺敵,卻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史載,章邯“ 擊破周章軍而走,殺章曹陽”、“(章邯)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北擊趙王歇于巨鹿”。 他雖不比王翦、王賁、蒙恬,但遠強于李信、王離等輩,絕對算得上秦朝的最后一位名將了。后來巨鹿之戰、漳污之戰他兩次被項羽擊敗,并非純軍事原因,而是大勢已去加上對手太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