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算上國民政府的中央軍,民國時代的軍閥一共有16個大派系,40多個小派系,上百名大大小小的軍閥。
一、北洋系→皖系→直系→新直系→東南五省聯盟
北洋系脫胎于北洋六鎮,袁世凱死后,因北洋系內無人具有足夠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的能力,便逐漸分裂為了皖系和直系。后來直皖鬧掰,爆發了直皖戰爭,皖系被直系和奉系聯合擊敗。隨著段祺瑞下野,皖系也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雖然第二次直奉大戰后,段祺瑞又受張作霖邀請,重新出山。但隨著江浙戰爭,皖系的盧永祥被直系的齊燮元、孫傳芳擊敗,皖系遂喪失所有地盤,退出歷史舞臺。
擊敗皖系的直系軍閥分為舊派和新派,舊派領袖是馮國璋,他在府院之爭中,被段祺瑞逼迫辭去副總統一職后,不久便病死,直系的新領袖變成了曹錕。
曹錕當老大后,遂即就挑起直皖大戰,吳佩孚在先后擊敗皖系、奉系后,新直系獲得北京政府的控制權。但好景不長,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新直系的馮玉祥、孫岳等人臨陣反水,從前線殺回北京將老大曹錕軟禁,吳佩孚在戰場上也被奉系擊敗,新直系遂退出了北京中樞。
之后,吳佩孚借湖北督軍蕭耀南的力量東山再起,孫傳芳也擊敗了張作霖,新直系很快又恢復了半壁江山。
孫傳芳混牛掰了后,拉攏東南五省實力派周蔭人、盧香亭、陳調元、鄭俊彥等人組建東南五省聯軍,相當于是自成體系,建立東南五省聯盟派。
不過吳、孫都沒有得意太久,隨著北伐軍的北上,吳佩孚和孫傳芳都被擊敗,新直系以及其衍生派系遂徹底瓦解。
北洋系的著名人物有:袁世凱、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段芝貴、曹錕、徐樹錚、靳云鵬、吳光新、傅良佐、李純、王占元、陳光遠、蔡成勛、陸建章、吳佩孚、孫傳芳、齊燮元、蕭耀南等。
二、奉系軍閥→東北軍
奉系是北洋軍閥的旁支,源于清朝奉天省巡防營。袁世凱死后,張作霖排擠馮德麟,遂控制奉天省。后來張作霖連續排擠吉林和黑龍江的軍閥,徹底控制東三省。
第二次直奉大戰后,奉系擊敗新直系,之后又聯合閻錫山、吳佩孚擊敗馮玉祥,徹底控制了北京政府。
但好景不長,國民政府舉行二次北伐后,奉系被北伐軍擊敗,退回東北。張作霖在撤退途中被日軍炸死,其子張學良即位。張學良的思想比張作霖進步,不想東三省脫離大陸版圖,便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易幟,奉系也順勢蛻變為國民政府名下的東北軍系。
奉系的著名人物有:張作霖、楊宇霆、孫烈臣、張作相、吳俊升、郭松齡、姜登選、張學良等。
三、直魯聯軍
直魯聯軍是奉系軍閥的旁支,第二次直奉大戰后,張作霖為了讓張宗昌在南方替自己擋新直系反撲,便默認了張宗昌的半獨立。不過雖然是半獨立,但張宗昌對老帥還是很忠心的,凡是奉系有大動作,直魯聯軍一定會傾力配合。
奉系在二次北伐中被北伐軍擊敗后,張作霖忌憚張宗昌為人,不允許其率部出關,直魯聯軍便在張學良和北伐軍的南北夾擊下,短短數周便土崩瓦解。
直魯聯軍的著名人物有:張宗昌、李景林、褚玉璞、方永昌、畢庶澄、孫殿英等。
四、毅軍→定武軍→宏威軍
毅軍由清末武衛左軍改編而成,清帝溥儀宣布退位后,毅軍宣布擁護袁世凱,成為北洋系的盟友。在整個北洋時代,毅軍混得都很開,先后投靠皖系、新直系、國民軍、奉系等。最后因為反復無常,張作霖擔心毅軍會再次投靠新靠山,就把毅軍繳械。這支清朝老部隊也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毅軍的地盤在熱河)
定武軍是毅軍的分支,原是清廷設在江蘇的江防營,首領是著名的辮帥張勛。由于張勛在毅軍和北洋系都混過,兩邊他都熟,所以民國建立后,張勛便被袁世凱重用,其所部改稱定武軍,駐扎于山東兗州。為了表示對清政府的忠心,張勛在其他部隊都剪去辮子情的況下,依舊禁止剪發,定武軍也因此被稱為”辮子軍”。
張勛復辟失敗后,定武軍瓦解。北上北京的五千人被皖系繳械,留在南方的兩萬人被安徽督軍倪嗣沖吞并。
宏威軍也是毅軍分支,軍閥混戰期間,趙倜率一部分毅軍進駐河南,成為獨立軍閥。直皖戰爭時期,該部擁直反皖,壓中了寶。但是戰爭結束后,吳佩孚卻不買賬,故意排擠之。氣的趙倜對吳佩孚非常不滿,于是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后,趙倜便在河南響應奉系在河南反吳。吳佩孚早想收拾趙倜,就讓馮玉祥消滅了趙倜和他的宏威軍。
五、國民軍→西北軍
馮玉祥和孫岳脫胎于新直系,胡景翼出身于陜軍,因為陜軍被直系收編過,所以胡也算半個直系人。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馮胡孫三人陣前倒戈,殺回北京,軟禁曹錕,一舉瓦解了新直系。
其后,三人控制北京政府,風光一時。但不久后,胡景翼的部隊在魯豫戰爭中慘敗,其部瓦解,在國奉戰爭中,馮玉祥和孫岳也被打得慘敗,被迫退往綏遠,幾乎快瓦解。
1926年9月,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浴火重生,國民軍也順勢蛻變為國民政府的西北軍。
二次北伐后,西北軍盛極一時,尤其是孫岳病死后,馮玉祥成了西北軍的唯一首領。不過馮玉祥這個人,作風蠻橫,不討人喜,所以中原大戰后,西北軍便完全瓦解,分化成了宋哲元系、石友三系、韓復榘系、孫連仲系、孫良誠系,這五大派。
國民軍和西北軍的著名人物有:馮玉祥、胡景翼、孫岳、鹿鐘麟、張之江、宋哲元、韓復榘、岳維峻、李云龍、方振武、孫良誠、石友三、吉鴻昌、孫連仲等。
六、陜軍
陜西地方部隊由陜豫刀客發展而來,參加過護國、護法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陜軍的胡景翼等與新直系馮玉祥聯合,發動政變,組建國民二軍。后來在新直系的反撲中被打的分崩離析。
陜軍另有一部,就是楊虎城等人,在北洋時代先是加入國民聯軍,馮玉祥于綏遠誓師加入國民黨后,這部分陜軍也加入國民黨。后來中原大戰,西北軍瓦解,這部分陜軍隨之獨立,成為后來的第十七路軍。
另外著名土匪部隊鎮嵩軍也脫胎于陜軍。民國初年陜西軍政府實行裁兵減政后,張鈁所部秦隴復漢軍被裁減了數千人,這些人因多是豫西人,便在裁撤后,被改編為豫西地方部隊,分駐豫西各縣,因駐地靠近嵩山,故名鎮嵩軍。國奉大戰期間,這支部隊神奇的不得了,一幫烏合之眾居然還打敗了國民二軍,把西安城圍了八個月之久。直到馮玉祥率部解救西安,才終于把鎮嵩軍消滅。
七、晉綏系
晉綏軍源于清末山西新軍,跟北洋系沒什么關系。不過由于閻錫山善于經營關系,在北洋時期,山西的發展一直都很穩固。任憑皖系、直系、奉系三派打得一地雞毛,山西始終沒受什么大影響。
國民政府北伐后,閻錫山見直系垮臺,知道張作霖的表面強盛也長久不了,于是便在1927年6月宣布加入國民黨,老晉綏軍也直接易幟,加入國民革命軍。
二次北伐勝利后,晉綏軍殺出山西,占據了華北地區。但中原大戰失利后,晉綏軍從上到下遭到了重創,幾乎要瓦解。
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失勢,閻錫山趁機殺回山西,重組晉綏軍,晉綏系隨之復活。后來抗戰爆發,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閻錫山控制,晉綏系實力有所下降。
晉綏系的著名人物有:閻錫山、商震、徐永昌、楚溪春、孫楚、楊愛源、傅作義、陳長捷等。
八、舊滇軍→新滇軍
滇軍源于清末新軍第十九鎮,辛亥革命后轉為維護革命的力量,軍權先后為蔡鍔、唐繼堯等人所掌握。護國戰爭后期,唐繼堯在云南大肆擴軍,除統治云南,控制貴州外,還將滇軍派入四川,占領地盤,掠奪財富。
護法運動期間,唐更是組建靖國軍,自任八省聯軍總司令,使滇軍的聲威達到頂點。但在北伐戰爭期間,唐繼堯居然昏了頭的支持直系軍閥,于是在北伐戰爭的第二年,他就被不想被他愚蠢行為拖累的部將龍云等人趕下了臺。滇軍也隨之進入新滇系時代。
除了在云南的滇軍外,滇軍在廣東還有一支部隊,被稱為“駐粵滇軍”。這支部隊擁護孫中山和廣東革命政府,是國民革命軍的初期骨干力量。北伐戰爭開始前,早期八個軍的第三軍番號就給了這支滇軍。在這支滇軍部隊中,朱培德和范石生都是知名人物。
九、舊桂系 →新桂系
舊桂系源于清朝廣西巡防營,袁世凱稱帝引發護國戰爭后,舊桂系強勢崛起,控制了兩廣地區,成為西南地區的頭牌軍閥勢力。但兩次粵桂戰爭失利后,派系內部實力派對陸榮廷的領導力產生了不信任,舊桂系隨之瓦解為幾個小軍閥,廣西陷入混戰。
就在舊桂系分崩離析之時,源于舊桂系護國第六軍的李宗仁以及模范團的黃紹竑、白崇禧崛起,他們脫離舊桂系,與廣東革命政府取得聯系,獲得了番號和支持。隨之在大混戰中,消滅了舊桂系。廣西也進入了新桂系統治時代。
新桂系在北洋時代后期和國民政府時代非常強勢,多次與蔣介石對抗,三次把蔣介石從領導人的位置上擠下去,堪稱是國民政府時代的第三強勢力。
新舊桂系著名人物有:陸榮廷、譚浩明、莫榮新、沈鴻英、李宗仁、白崇禧 、夏威、黃紹弘、黃旭初、李品仙、廖磊、楊騰輝、胡宗鐸、陶鈞等。
十、湘軍
民國時代的湘軍最早是湖南督軍譚延闿組建的部隊。譚因為沒有直屬部隊,便臨時組建了一支部隊。但臨時組建的部隊沒有凝聚力可言,所以二次革命失利,譚延闿下野后,這支部隊就被北洋系收編了。
之后,護國戰爭期間,同盟會成員程潛被護國軍總司令部任命為湖南招撫使,從貴州進入湖南,收復湖南大部,于是湘軍在程潛手上又浴火重生,形成了程派湘軍。
不過程潛的兵力不多,他至始至終都沒有完全控制湖南,所以其后的一段時間,原先是譚延闿下屬的趙恒惕就借機發展了起來,形成了趙派湘軍。(也是以護國軍的名義回湖南招兵買馬)
然后,趙恒惕和程潛就打了一仗,程派大敗,趙派遂獨霸湖南。
趙恒惕獨霸湖南后,整編部隊,把所部編為四個師,其中的第四師師長叫唐生智。這家伙的野心不比趙恒惕小,他當師長后,便就在駐地訓練部隊,擴充實力,逐步脫離了趙恒惕的控制。
北伐戰爭開始前,程潛和唐生智都極有眼光的歸順了國民黨,所以北伐戰爭開始后,這兩派就全混發達了。起初的北伐軍只有八個軍,其中有兩個軍的番號就分別給了程潛和唐生智的部隊。湘軍也因為一飛沖天,成了國民政府早期與黃埔系、新桂系、粵系并列的四大支柱。
至于趙恒惕嘛,他可就慘了,北伐戰爭開始后,被北伐軍一頓爆錘,其部也被唐生智強勢吞并。
不過,唐生智也沒高興太久,由于他想跟蔣介石掰腕子,被削的很慘。寧漢戰爭后,唐生智下野,他有一個下屬叫何健,原為唐派湘軍軍長,何健在唐戰敗下野后,率部投靠桂系。蔣桂戰爭爆發后,他又擁蔣反桂,率部脅迫李宗仁、白崇禧下野,然后在蔣介石的支持下,逐漸自成一系。
當然何健也沒風光幾年。抗戰爆發后,湘軍被中央軍吞并,何健也成了光桿司令。
十一、黔系軍閥
最早的黔系軍閥是舊興義系,派系首領叫劉顯世,他在護國運動后,集貴州軍權、政權于一身,對內實行軍事統治,對外追隨滇軍的唐繼堯向四川擴張,逐漸形成黔系軍閥。
但劉顯世在擴張過程中,沒控制好部隊,他的外甥王文華趁機獨立,組建了黔軍的新派興義系,于是興義系就分裂了。
正在興義系爭權奪利之時,被劉顯世派去四川搶地盤的師長周西成又獨立了。周在四川積蓄實力,趁興義系內訌之際,一舉殺回貴州,拿下貴州大部地區,并在興義系大將袁祖銘等部出黔參加北伐期間,獨霸了貴州。
1929,黔軍將領李燊與周西成起了矛盾。滇軍的龍云見勢就支持李燊打周西成,貴州遂陷入混戰。在混戰期間,周西成親率部隊與李燊大戰,但他指揮打仗水平的很次,其部被李燊打得慘敗。最后周西成在前線被流彈打死,李燊成了貴州新首領。
但是周西成的部將王家烈不滿李燊主政,就發動了兵變,趕走了李燊,然后王家烈成了黔系新任主席。由于王家烈是桐梓人,所以他這一派便被稱為桐梓系。
中央紅軍長征期間進入貴州,中央軍薛岳部在紅軍身后也尾隨進入貴州。紅軍離開貴州后,中央軍卻不走,王家烈就這么被中央軍吞并,黔系軍閥隨即瓦解。
十二、川軍
四川軍閥分為六大派,鑒于具體的軍閥名單很多,這里限于篇幅已過長,就不過多敘述了。下面簡單講一下六大派系的更迭。
最早的川軍是武備系,這一派脫胎于清朝四川新軍。辛亥革命后,尹昌衡、胡景伊等人先后掌握四川大權。在他們當權期間,四川還沒有混戰。不過武備系分裂后,川軍就內訌了,分成了五大派:
【九人團】、【速成系】、【保定系】
【軍官系】、【實業團】
其中九人團首領的叫熊克武,這一派在打敗劉存厚后,曾經統治過四川一段時間,但也很快被速成系的劉湘和楊森等人所取代。后來速成系內戰,鄧錫候、田頌堯和劉文輝抱團。由于他們都畢業于保定軍校,當年又同為劉存厚部下,加上當時同處困境,利害一致,于是在鄧錫侯的倡議下,這三人就組成了保定系。
至于另外兩派,實業團和軍官系的實力都不太強,這里不多說了。簡單說一下六大派的著名人物。
【武備系】→尹昌衡、胡景伊等。
【九人團】→熊克武、但懋辛等。
【實業團】→謝持、張培爵、呂超等。
【速成系】→劉湘、楊森、王陵基、潘文華、孫震、王纘緒、唐式遵等。
【保定系】→鄧錫侯、田頌堯、劉文輝等。
【軍官系】→李家鈺、羅澤洲等。
十三、粵系軍閥
粵軍前后共有七大派。最早成名的是陳炯明的部隊,他是廣東革命政府早期的骨干軍事領導人。但因為與孫中山政見不一,遂即決裂,成為國民政府敵人,最后被國民革命軍消滅。
陳炯明脫離孫中山后,許崇智憑實力上位。許崇智的部隊是1919年,廣東革命政府進攻福建時組建的,兵力大約有一個軍。孫中山死后,許崇智受廖仲愷遇刺案牽連,被蔣介石排擠,這支部隊也遂即瓦解。
許崇智這個粵軍頭牌人物下野后,李濟深和李福林填補粵系空缺。
李福林的部隊是廣東土著武裝,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后,被改編為第五軍,也是最早的八個軍之一。后來李福林因為支持汪精衛被蔣介石排擠,只好下野,所部為李濟深派吞并。
李濟深的部隊源于陳炯明所部。北伐時,該部改編為第四軍,就是著名的鐵軍,是北伐軍的兩大主力之一。蔣介石與新桂系大戰期間,因為害怕李濟深會支持李宗仁,便把李濟深誘騙至南京施以軟禁,其部也被蔣介石分化瓦解。
李濟深被軟禁后,他的三個師長陳銘樞、陳濟棠、張發奎宣布擁護中央,于是這三個人便又形成了三派粵軍。
陳銘樞派粵軍就是著名的第二十九路軍,福建事變后被中央軍以武力解散。
陳濟棠派粵軍在李濟深被扣押后,一度統治廣東,成為大軍閥。但后來因為聯合桂系挑起兩廣事變反蔣,被中央政府強勢剿滅,陳濟棠流亡海外,他這一派粵軍的領導人也換成了余漢謀。
張發奎派是武漢國民政府擁護汪精衛的臺柱力量,多次參與反蔣。后來因為廣東老家被陳濟棠控制,他回不去,部隊沒地盤,軍費也沒著落,因而張發奎便只好把部隊指揮權交給蔣介石,這一派粵軍也成為中央軍的旁系部隊。國軍著名將領吳奇偉、薛岳等人就出自這一派。
十四、馬家軍
馬家軍分為三大派,分別是寧夏馬家軍、青海馬家軍、甘肅馬家軍。著名人物有:馬鴻賓、馬鴻逵、馬福祥、馬麒、馬步青、馬步芳、馬安良、馬廷勷、馬廷賢等。
在這三派人中,甘馬最先瓦解。1926年馮玉祥率國民革命軍入甘后,甘馬舉兵反對馮玉祥。結果被國民軍揍得很慘。
十五、新疆軍閥
新疆軍閥以清朝新疆的舊軍發展而來,著名人物有楊增新、盛世才等。抗戰后期,國民政府實際上已經完全兼并了新疆軍閥。
除了以上列舉的十五派軍閥外,民國時代的海軍也是自成一派,其代表人物有:粵系海軍司令陳策,青島系海軍司令沈鴻烈,閩系海軍司令薩鎮冰、陳紹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