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距離1931年9月18日已經過去了足足89年,89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國陸軍借口自己的鐵路被炸,對中國東北發動大規模進攻,拉開了日本對中國殘酷的14年侵略的序幕。在長達14年的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中,當時落后的農業國中國面對日本這樣的半工業化國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估計,總計有超過3500萬中國軍民傷亡,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500億美元(1945年幣值),代價不可謂不高昂。
由于總體國力方面的差距,面對日本侵略付出重大代價,這也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但回首1931年之前的時間,通過戰后的歷史資料來看,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著實犯下了一系列錯誤,令日本更加容易得逞,也令我國的抗戰更加艱難。如果要做一個總結,可以說國民政府先是過于天真寄希望于國際聯盟,毫無外交主動性、再是大敵當前不思對外反而對內,給日軍可乘之機、最后則是對明顯的日軍調動不敏感,失去軍事主動權。
首先是外交方面的失敗,國民政府當時其實希望當時的國際聯盟能夠出面,限制日本對中國的野心。當時的國際聯盟其實是一個類似今天聯合國的組織,但當時的國聯力量松散,缺乏對下屬國家的約束,事實上后續不僅是日本,德國、蘇聯等大國都退出國聯,可見這個組織的實際約束力不足,還是要看成員國各自之間的關系。國民政府當時希望美國為首的大國對日本進行限制,但美國孤立主義情緒濃重,當時不僅沒有主動遏制日本對華侵略的意愿,反而大有犧牲中國利益來換取日本停止擴張的戰略。可以說,如果日本不是在后續加大擴張步伐并主動偷襲珍珠港,美國是不會對中國抗日提供實際性支持的。國民政府忽視了自己在國際外交上無牌可打的事實,寄希望于國聯介入,這在一開始就是最大的錯誤。在918發生后,蔣介石給地方軍隊的批示是”已提出國聯。此時我國應上下一致,嚴守紀律確定步驟,勿為日人借口”。簡單說就是別反抗,等國際聯盟介入,現在看來這實在是太過天真。
(當時蔣介石寄希望于國際聯盟)
其次,著名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我們應該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政策要求把抗日放在內戰之后,這就為日本的侵略行了方便。918事件發生時,蔣介石本人都在去江西南昌的路上,其軍事部署重型也圍繞著”剿共”進行,其他方向根本不是重點。張學良的東北軍持被動守勢,其實也是因為蔣介石的戰略重點已定,其他方向不可能采取主動行動。假設國民政府能夠以大局為主,將兵力集中至東北,加上原本的20萬東北軍,即使日軍戰力強大也不至于無招架之力。
最后,在918事件發生之前,日本關東軍方面的部署是非常密集的,當時日本內閣畏懼獨斷專行的日本軍方,因此盡管日本官方沒有大的動向,僅看日本關東軍的調整也應該對其有所警惕。事實上,918事變是日本關東軍擅自發起,隨后裹挾日本政府承認既成事實的事件,盡顯日本軍方的獨斷。對此,東北張學良方面準備不足,甚至命令士兵保持克制不要還擊(長期以來有說法認為是蔣介石要求不得還擊,但近年解密資料顯示是張學良自己的決定),這就令20萬東北軍面對2.5萬日軍精銳時顯得非常被動。總之,918事件之前,日軍的活躍的部署和增兵活動本應引起東北軍戒備,但張學良的行動顯示出他絲毫沒有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