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死民族英雄于謙的四個奸臣是誰?他們最后的下場又是什么?

如果說王振是“明代”最大的罪人,那么這四人的“罪惡”絕不下于王振。

史上最沒有意義的政變——奪門

《明史》對“奪門之變”是這樣評論的:明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文官徐有貞、武將石亨和宦官曹吉祥合謀發動政變,迎出被囚禁于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

第二日,朱祁鎮再次登基成為皇帝,徐有貞等人因立下“從龍之功”(即幫助某人成為天子的功勞)而得到極高的封賞。

封賞之后還有對前任帝王及朝臣的清算。

復位當天,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等官員被捕。后于謙被以謀逆的罪名處以“斬絕”;王文等官員也都被論罪抄家。

二月初一,廢重病臥床的景泰帝朱祁鈺仍為郕王(在監國前就是郕王),二月十九日,朱祁鈺暴薨。

在這次政變中,即使是重新奪取皇位的朱祁鎮都不算最大受益人,獲利最大的還是一手制造“奪門之變”的四個主謀。

(一)、“雖才不端”的徐有貞

永樂年間,“成祖”(朱棣)曾問百官于解縉(時任內閣首輔),當時解縉對禮部郎中李至剛給出的評語就是“誕而附勢、雖才不端”。意思就是說他這個人趨炎附勢,雖有才華但人品不好。這個評語我認為同樣適用于徐有貞,徐有貞是有才干的,但其品行確實差強人意。

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被俘,明軍二十萬精銳全軍覆沒。而大軍的覆滅意味著北方防務的空虛,蒙古鐵騎可以在大明的北疆肆意馳騁,甚至直插大明心臟——北京!北京城危在旦夕。

兵敗的消息傳至京城后,朝野震動!關于如何應對接下來可能面臨的危機,朝中大臣分為了三派:

  1. 主戰派:主戰派的意見很明確,那就是不惜一切也要和瓦剌戰斗到底。其中主要人物以于謙為代表。
  2. 主和派:主和派的意見就是既然“上皇(明英宗)被虜”,明軍精銳力量“三大營”也都葬送在土木堡,不如遣使向瓦剌求和,先穩住瓦剌,使皇帝平安歸來后再求對策。
  3. 主“南遷”派:主“南遷”派也就是主“逃”派,這幫人的看法就是不如遷回南京(南京曾是明朝首都),避免北宋“靖康之恥”(靖康之變發生后,山河淪陷,宋徽、欽二宗及大多皇室被金人俘虜,受盡屈辱)的發生。其中主要人物以徐珵為代表。

這時的徐珵還沒有改名徐有貞。宣德八年,徐珵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學習。徐珵是一位全才,對天文、地理、水利,甚至陰陽術數之道都有些研究。

“土木之變”發生前,徐珵就準確推算出這次出征必敗;所以在“土木之變”后,徐珵再次夜觀天象,得出南遷的結論。經過前一次推算的成功,徐珵此時可謂意得志滿,他在朝會上大聲的提出自己的意見:“如不南遷,必將國破家亡(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

就在這時,兵部侍郎于謙突然發聲打斷了他:“言南遷者,可斬也!”

于謙的主戰思想得到了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等重臣贊同。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鈺被群臣擁立為皇帝,于謙升任兵部尚書,擔當保衛北京的總指揮。主戰的路線就這樣定了下來,而曾提議南遷的徐珵也就成為貪生怕死的笑柄。

徐珵這個人熱衷于功名利祿,但現在什么都沒了,因曾提議南遷,他受到百官譏諷,皇帝也始終都不肯批準他的升職報告。徐珵將這一切都歸罪給于謙,認為是于謙導致他落入今天的地步。在陳循的建議下,他改名徐有貞,默默等待復出和報仇的機會。

復出的機會來的很快。當時黃河沙灣河段決口已達七年之久,朝廷前后派去多位官員都無法完全平息水患。前文中提過,徐珵這個人是個全才,對治水之道也頗為精通,且他已經改名徐有貞,皇帝(景泰帝)不知他便是當日的徐珵,于是在群臣的推薦下,徐有貞前往黃河治理水患。平息水患后,景泰帝親自召見他,并封為左副都御史。

(二)、“有勇無德,利欲熏心”的石亨

石亨確實是正統時期的杰出將領,他長期鎮守邊疆,多次擊敗瓦剌軍隊,還向朝廷上書,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比如屯田解決邊糧、如何選取優秀軍伍人才等。

“保衛北京”時,經于謙推薦,石亨奉命掌管五軍大營,并與于謙攜手奮戰,打退了也先(瓦剌太師)軍隊,成功保衛了京師安寧。北京保衛戰結束后,石亨得到重用。

石亨其實與于謙沒有仇怨,兩人還是在“京師一戰”中共同鎮守德勝門的戰友,但石亨這個人貪財好利,德行不端。北京一役后,石亨因功而封侯,世襲罔替”。于謙雖然得到皇帝極高的信任和賞賜,官居“少保”,但卻沒有實際的爵位(明代只有軍功才能封爵)。

石亨對此心中有愧,他并不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于謙,為了籠絡于謙,石亨特意向皇帝奏請封于謙的兒子于冕為官,結果被于謙義正言辭拒絕。

(謙言:“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于公議得乎?臣于軍功,力杜僥幸,決不敢以子濫功。”)

石亨一片好心被當做驢肝肺,于謙反而指責石亨。從此,石亨便恨上了于謙。

(三)、“無德無能”的曹吉祥

曹吉祥是王振的門下,和王振屬于一丘之貉。

曹吉祥這個人斂財無度,而且供養門客、暗藏兵甲,早有不臣之心。他曾經甚至問門客馮益:“有沒有宦官子弟做皇帝的例子”。而馮益竟然不知廉恥的說:“你的本家。魏武帝就是”。試問曹吉祥如何能與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相提并論。

曹吉祥和于謙的仇怨也很可笑,完全就是因為于謙為人正直,所以曹吉祥嫉恨他。

(四)、“墮落父兄威名”的張軏

張軏的家族可了不得,張軏出自靖難功勛張家,其父為靖難首功——河間王張玉,其兄為一代名將——英國公張輔。

既然出自這樣的家庭,張軏的才能也不會差到哪里去,張軏曾隨宣宗征討作亂的漢王朱高煦;隨成國公朱勇出塞至氈帽山;還以副帥身份討伐麓川土司思任發。最后累功升任右都督,掌管京營。

張軏是有功勞的,但與其父兄相比還是不值一提。其父張玉自不用說,靖難元勛,拼死保護朱棣而亡;其兄張輔亦是,征戰沙場數十年,打下整個安南(越南),其威名使安南人敬之如鬼神。

到了張軏這一代,憑借父兄的威名,才得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實在是“德不配位”,后被于謙彈劾,因此嫉恨于謙。

奪門之變的過程

介紹完這四個無德之人后,我再簡述一下“奪門之變”的過程。

景泰八年(1457)正月,明景帝朱祁鈺病重,他召開信任的功臣石亨,命他代替自己行祭祀儀式。石亨見朱祁鈺重病纏身,似乎命不久矣的樣子后便動了別的心思。

關于這里,我還要插一件事情:“當時京中已有流言,說大學部士王文在力勸朱祁鈺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皇儲。”如果王文勸說成功,那他必然是定鼎之臣,從龍首功。而這份功勞是如何都輪不到石亨這種武將的身上的。

于是石亨決心將太上皇朱祁鎮請出來復位。他心知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完成這件大事,于是他找到了曹吉祥、徐有貞、張軏等人商議對策。

這是一個很獨特的組合,這個組合幾乎包含了當時所有能說得上話的勢力,其中有代表內庭的宦官、有代表外廷的文官,還有武人集團和勛戚勢力,雖然他們四個不足以代表這四大勢力,但這個組合確實夠獨特。

正月十六日晚,徐有貞、張軏、石亨等借口加強守衛而帶兵入宮,他們與早就等候在宮中的曹吉祥會合,一伙人趕到南宮,釋放出軟禁在南宮七年的朱祁鎮。

第二日,在群臣驚愕的目光下,徐有貞宣布:“太上皇復辟了”!

之后發生的事情正如上文所說,朱祁鎮對參與奪門的功臣進行了大力的封賞,對前任皇帝和大臣也進行了清算,不過在如何處理于謙的問題上,朱祁鎮倒也有過猶豫。

徐有貞等人以“更立東宮,謀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將兵部尚書于謙與大學部士王文下獄,并向朱祁鎮請示以謀反的罪名將二人處以極刑。

但朱祁鎮也不算太昏庸,他認為于謙是有功之臣,所以不忍將其殺害。但徐有貞等人清楚,于謙若不死,他們幾人將來也不會好過,于是徐有貞又進言:“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

此話一句頓時令朱祁鎮下定決心。正月二十三日,于謙、王文等大臣被押解至刑場,處以斬刑。

結語

朱祁鎮復辟后,這四人都獲得了想要的權勢。他們四人曾互不相識,因為一個共同的目的——權力,和一個共同的仇人——于謙而走到了一起。趁明景帝病重之機,鉆了皇位更迭的空子,硬生生制造出一場奪門政變。

為什么說明代最沒有意義的政變就是“奪門”?

當時明景帝已然重病在身,好像命不久矣的樣子,再加上明景帝沒有子嗣,這個皇位在很大幾率上都會回到朱祁鎮這一脈,即使不是由朱祁鎮復位,也會由他的兒子朱見深繼位。

再說即使按照朱祁鈺即位當年與孫太后的約定——由朱祁鈺登基為帝,但得立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雖然朱祁鈺后來因為貪戀權勢,違背了當初的誓言,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畢竟朱見濟早亡,朱祁鈺也沒有了子嗣。

所以我認為朱祁鎮是被八年的幽禁生涯(瓦剌一年、南宮七年)關怕了,所以才會聽任徐有貞等人擺布。

據說在奪門前一日,于謙、王文等大臣已擬好折子,準備奏請朱祁鈺復立朱見深為太子。可惜折子晚呈上一日,否則也不會發生后來的清洗事件。

為什么我說“奪門四功臣”之罪不下于王振?

雖然“土木之變”給明朝造成極大的損失,但在于謙等有為之臣的努力下,在明景帝的英明領導下,國家正在穩步向上發展。但后來發生的“奪門之變”卻又給了大明沉痛一擊,以于謙為首的有為大臣因為一些政客的私心而遭受無端罪名致死。土木之變時朝廷本就損失了一批朝廷大臣,在奪門之變后又損失了一批有為大臣。而徐有貞等人在掌權后的肆意斂財、大力安插親信等行為也使得吏治更加黑暗。這使剛剛有些轉機的明朝廷再度陷入低谷。

當然,這四個奸臣的下場也沒好到哪里去。

天順二年(1458),負責處斬于謙等大臣的張軏突然去世,時六十六歲;

天順二年,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發生內訌,在石、曹二人的構陷下,被關進詔獄,貶為庶民。徐有貞因陷害于謙而遭百官仇視,始終無法得到起用,最后于成化八年郁郁而終,時六十六歲;

天順四年,在擊敗徐有貞后,石亨大肆培植黨羽,干預朝政。最后被以謀反的罪名處以極刑;

天順五年,曹吉祥與嗣子曹欽舉兵叛亂,最后兵敗被處以極刑。

這四人最后還是得到了該有的懲罰。但最可惜的還是于謙,這位曾經力挽狂瀾,保大明再續江山社稷,最后卻因小人作亂而慘死。

最后附上于少保詩一首,讓我們一同緬懷這位扶大廈于將傾的民族英雄: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各個方面講解的都很好,不錯的文章!就是有一點不太理解,明代宗朱祁鈺年號景泰,沒有聽過明景帝,[贊]

  2. 于謙能立一帝,便能廢一帝!

  3. 錯了,要殺于謙的是英宗。

  4. 徐有貞這個人是個全才,不僅頗有學識,而且對天文、地理、水利,甚至陰陽術數都有些研究。不過他這個人熱衷功名,沒有將所學放在正道之上,反而處心積慮鉆研如何才能快速獲得權勢,最后他選擇投機,就是參與南宮復辟。

  5. 這次政變還是比較有意思,政變的主謀有文臣徐有貞、宦官曹吉祥、武將石亨和勛戚張軏。而這也是明代朝堂上固有的四大勢力:內庭、外廷、武人集團和通常代表武人集團的勛戚集團。

  6. 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對大明有再造社稷之功。《明史》稱贊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于謙是符合這句評價的,他一生不爭權、不好利,清正廉明,即使位居人臣極品,家中仍是一貧如洗。

  7. 于謙小的時候寫過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n這首詩叫做《石灰吟》,據說是于謙七歲時偶遇工匠提煉石灰而有感而發。\n是于謙自幼便崇拜南宋名相文天祥,他傾佩文天祥的氣節,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話奉行到了骨子里。北京一戰后,于謙官居少保,位居人臣極品,但在死后被抄家時,衙役驚訝的發現,這么一個大官的家中竟然什么也沒有,真的是家徒四壁,唯有的貴重物品就是朱祁鈺賞賜給他的蟒袍和寶劍,不過于謙從沒有佩戴過,只是鎖在家中偏房罷了。

  8. 在奪門之變的主謀中,張軏的家世可謂最為尊貴。他的父親張玉是跟隨朱棣靖難的主要人物,因營救朱棣而戰死沙場,而張家也因這份功績比肩于開國功勛徐達家族和沐英家族。而張軏的哥哥張輔也是一代名將,安南這塊地盤就是張輔打下的,明成祖能夠橫掃漠北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可惜,像這種一個人物最后慘死于土木堡。

  9. 奪門之變純屬一場政治鬧劇。皇帝在四個心懷不軌的大臣的幫助下成為皇帝。他本就是皇帝,何須奪門?何須政變?\n這次政變的唯一結果就是:皇帝沒有得到半分好處,大明王朝雪上加霜,而四個奸臣卻得到天大的好處。

  10. 于謙從小就崇拜文天祥,希望能成為像他一樣的人物。\n于謙后來做到了,他臨危受命,扶大明于將傾,挽狂瀾于既倒。但于謙最高貴的是他的品德,就如他小時候寫的詩一樣:“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