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為什么能夠成功,將領們為什么會交出兵權,難道兵權它不香嗎?

杯酒釋兵權并不是像我們所認識的那樣,隨隨便便幾場酒會,趙匡胤就收盡天下藩鎮之兵了,尤其是在造反都是家常便飯的五代后期,趙匡胤雖然有意建立一個不同以往的長壽帝國,但突然要對已經桀驁不馴慣了的武將們發難,趙匡胤所遇到的困難還是很大的。

五代十國時期是大陸歷史上最動亂的一個時代,中原地區先后有五個朝代交替,而南方則有十余個勢力較弱的政權爭霸,此外還有一些沒建立政權的節度使們,比春秋戰國還熱鬧。

宋朝初建,大陸百業待興,國外群雄割據,而當時完全繼承了后周政權的宋朝,同樣也面臨著武將強悍的局面,總的來說有三股勢力:

第一:以趙匡胤為首的義社十兄弟,年輕時一起投靠了后漢樞密院郭威的帳下,歷經郭威、柴榮兩個政權,幫助趙匡胤代周建宋,為宋朝開國功臣;

第二:柴榮時期和趙匡胤平起平坐的武將,位高權重,這一部分人以慕容延釗、王彥超、武行德為首;

第三:這部分人的地位更高,也更難馴服,他們是后晉乃至于后唐時期就身居高位的武將,其地位可以和柴榮對等,甚至于超越柴榮,比如后周的昭義節度使李筠、后周太祖郭威外甥李重進、女婿張永德等;

趙匡胤在建國后,就開始著手解決以上三股勢力,而其中較為容易的,無疑是為趙匡胤馬首是瞻的義社十兄弟

在五代時期,造反可以說是家常便飯,趙匡胤本人也是通過造反起家的,當年他逼后周恭帝柴宗訓讓位時,那種凄涼悲情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身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到最后連自己的小命都不由自主,這一切無非都是自唐朝以來的武將權力過大、擁兵過重的陋習所導致的。為了防止同樣的悲劇再次出現在自己家人身上,趙匡胤必須迅速且最大程度地解除武將的兵權,“杯酒釋兵權”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生的。

  1. 唐中后期以來,節度使權力十分強大,繼之而來五代十國亂世,無一不是由節度使所建立的,所謂“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足以證明當時那“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社會環境;
  2. 雖然五代皇帝牢牢把握著中央軍隊大權,但他們的后繼者卻都是沒經過戰火洗禮的深宮天子,所以其兵權就逐漸下移到別的武將身上,后唐時期的六軍諸衛使、后晉時期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后周時期的殿前都點檢,都是掌握了中央軍的最高軍事機構,石敬瑭、劉知遠、郭威都是由這些職位建立政權的;
  3. 同樣的,趙匡胤也是從后周的殿前都點檢而得以掌握后周兵權,兵不血刃地繼承柴宗訓的禪讓,所以趙匡胤一上位,最必須解決的就是“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

當時擔任殿前都點檢的是慕容延釗,出身將門,從后漢時期就跟著郭威南征北戰,后周建立后,慕容延釗先被封為鐵騎都虞候,柴榮登基后授予殿前都指揮使都校,后任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建立宋朝后,將自己當任的殿前都點檢一職授予慕容延釗,屯兵真定防御契丹和北漢。他成為了趙匡胤最先釋兵權的人。

建隆二年春天(宋朝建立第二年),慕容延釗由真定回開封述職,在正經的朝事過后,趙匡胤特意留下他一起到城郊狩獵喝酒,言語間開始給慕容延釗下套,讓他對自己表忠心,順勢就驢下坡,把慕容延釗的殿前都點檢一職收歸國有,改任山南東道節度使,直接取消了殿前都點檢一職,由皇帝親自掌握禁軍大權。


趙匡胤解除慕容延釗兵權之所以如此容易:

  1. 慕容延釗和趙匡胤關系很好,“與太祖友善”,這對在柴榮時期最耀眼的雙子星,在戰場上借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當年趙匡胤身為殿前都點檢時,其副職則由慕容延釗當任,趙匡胤“常兄事延釗”,有點類似于三國孫策和周瑜,所以到趙匡胤代周建宋時,最有可能制止趙匡胤的慕容延釗反倒是按兵不動;
  2. 除了慕容延釗外,趙匡胤同時還解除了另一個人的兵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這個和慕容延釗一樣和趙匡胤“情好親密”的后周武將,是趙匡胤的堅定支持者。在建隆元年的李筠、李重進之亂中都有他和慕容延釗的身影,而他所當任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是除了殿前都點檢外權力最大的武職,趙匡胤將這兩個職位授予自己所信任的慕容延釗和韓令坤,除了信任之外,也為之后奪去他們兵權做鋪墊;
  3. 雖然慕容延釗和韓令坤都掌握著禁軍的力量,但畢竟遠離朝廷,是趙匡胤為了防備北方和平定叛亂而特意安排在邊境重鎮的,所以實際上禁軍的大部分軍隊都還掌握在趙匡胤本人手里,加上他們又是以述職原因入京的,隨身所帶的只有少量親兵,在趙匡胤奪取他們禁軍兵權,改任地方節度使時,他們除了答應之外也沒有別的路了。

解決了這兩人并不代表趙匡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趙匡胤畢竟只是一個人,他不可能完全把禁軍掌握在自己手里,依舊只能下放,像韓令坤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一職,就被交給了義社十兄弟中,地位僅次于趙匡胤的石守信,和對付慕容延釗、韓令坤一樣,在任命之后同樣也讓他去鄆州鎮守,遠離京師,既避免其在中央造成影響,也有利于日后的奪權。

柿子要挑軟的捏,在處理了親信之后,趙匡胤開始向他的“兄弟”下手了

建隆二年七月,也就是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之后不到半年的時間里,趙匡胤特意召集了當年跟著他一起投軍,一起偷雞摸狗、浴血奮戰的義社十兄弟入宮喝酒,也就是石守信、王審琦等,以及當任著殿前副都點檢的高懷德、侍衛親軍都虞候張令鐸等人,之后就發生了我們所熟知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趙匡胤蘿卜加大棒,恩威并施,一面將他們全部趕出京師,一面和他們結成姻親,賜田賜地,石守信為天平軍節度使,其子石保吉娶趙匡胤次女延慶公主為妻,王審琦為忠正軍節度使、其子王承衍娶趙匡胤長女昭慶公主為妻,高懷德為歸德軍節度使,娶趙匡胤之妹燕國長公主為妻,張令鐸為鎮寧軍節度使,其女嫁于秦王趙廷美。如此一來,所有禁軍力量就全部歸入趙匡胤手里了,方便他日后再次進行禁軍分權:

  1. 首先將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分開,分為馬軍和步軍,再以殿前都指揮使司取代殿前都點檢一職,將禁軍力量三權分立,簡稱為“三衙”,以弱化原來的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權力;
  2. 之后再分,以三衙、樞密院、率臣分掌禁軍兵權,“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將調兵權(樞密院)、統兵權(三衙)、握兵權(率臣)三分,互不統屬,皆對皇帝一人負責;
  3. 事實上,石守信當時的情況和慕容延釗差不多,他們雖然身兼禁軍重職,可老早就被趙匡胤安排在了邊鎮駐守,在朝廷中始終無法結成一股足以反抗趙匡胤奪權的力量,特別是趙匡胤任人唯親,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所擁有的政治、軍事資本比高懷德等人要強大得多,只有拿下了自己的“義社十兄弟”,其余人自然也只能乖乖地服從了。當“杯酒釋兵權”的時候,最先跪下磕頭的就是石守信。

作為從死人堆里崛起的趙匡胤,憑著他的個人威信,其實很容易就可以從那些親信、兄弟們手里奪回兵權,這事之前的柴榮也做過,他就將后漢朝獨掌兵權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權力一分為二,設立殿前都點檢分而化之。只不過趙匡胤比之前的短命王朝多走了一步,再繼續將禁軍權力細分,以樞密院、三衙、率臣六權分立,把兵權打了個稀碎。

而在解決了內憂之后,擺在趙匡胤面前的就是最麻煩的外患了,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帝國三大勢力”中的第三部分

鑒于唐朝節度使的教訓,趙匡胤最害怕的其實是當時駐守各地的藩將,這些武將很多都是跟著郭威、柴榮起家的,比如鳳翔軍節度使王彥超、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贊、邠州軍節度使楊廷璋等,忠武軍節度使宋偓等等。尤其最讓趙匡胤擔憂的是,在建隆元年,趙匡胤剛剛登基不久,就爆發了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澤潞節度使李筠反宋復周的叛亂事件:

  1. 李重進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和郭威的女婿張永德一起執掌禁軍,本來他以外甥身份,是最有資格繼承郭威帝位的人,可最后柴榮以養子身份登基,這已經讓李重進不滿了,到趙匡胤代周自立后,更是點燃了李重進早已躁動不安的心;
  2. 李筠自后唐時期就戰功赫赫,到后周建立,李筠被任命為昭義軍節度使,手握五州之地,成為后周抵御北漢的屏障,在趙匡胤登基之后,李筠逐漸有了不臣之心,特別是趙匡胤有意召他入京之后,李筠開始暗地里勾結北漢,起兵反宋;
  3. 面對二李的發難,趙匡胤帶著親信慕容延釗和義社十兄弟親征,靠著柴榮留下來的家底,宋軍很快就擊敗了二李,六月李筠自焚而死,九月李重進全家自焚。二李之亂證明了后周頑固派勢力猶在,雖然很多后周朝節度使都沒有明顯的復國行動,但趙匡胤也不得不防,除了石守信、王審琦之外,其余的義社兄弟在回京后全部被趙匡胤安排任命為節度使,穿插在后周節度使左右,以便監視他們。

到了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已經完成了禁軍改革,手里握有可靠的兵權之后,趙匡胤就開始向藩鎮節度使們下手了。在當年十月,趙匡胤召集王彥超等人入朝,在后苑設宴款待,故技重施,照著慕容延釗、石守信的先例,再次要求節度使們留下兵權,回家養老或者接受閑職等。

這一次,趙匡胤可不像前面那樣順利了,如果是慕容延釗、韓令坤、石守信等人都是趙匡胤的親信,那王彥超、武行德等人可和趙匡胤半點關系沒有,甚至于他們的地位還比趙匡胤高好幾個級別,在地方逍遙自在慣了,怎么可能輕易地交出兵權。除了善于察言觀色的王彥超之外,武行德等人沒一個想要交權,顧左右而言他,一直把話題往別處引。

  1. 不過可惜的是,武行德他們不是在自家地盤,而是在趙匡胤重兵分布的開封城里,正所謂我的地盤我做主,當武行德等人進入開封城時,他們的命運都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百多年后,岳飛也不愿入京接受樞密副使一職,這就是原因了;
  2. 這些人都經歷過二李之亂,眼見有志復國的后周武將下場有多慘,他們大多都是從五代中期就已經上過戰場的老將,基本都已過了知天命之年,當年的雄心壯志也早已被磨滅光了,而且就算他們能安全撤退,那接著來的義社節度使和禁軍,又要如何應付呢?
  3. 何況趙匡胤這人看著和和氣氣的,可狠起來連義社兄弟都不留情,三衙之一的殿帥韓重赟,就因為一個未經查實的“私藏親兵”罪差點被殺,最后還被解除了殿前都指揮使司職位,趕出了京城。看著面前這個一臉和善的趙匡胤,他背后極有可能還暗藏著刀斧手,就等著一聲令下了;
  4. 所以最后在趙匡胤多次強烈的要求下,后周節度使們也只好把兵權全部交出來,不同于前面的安排,趙匡胤將他們全部安排在京城,授予尊貴的虛職,還順便和他們做了親戚,像宋偓的女兒,就嫁給了趙匡胤為皇后,也就是宋太祖的孝章皇后。

就這樣,趙匡胤將節度使和禁軍將領來了一場交換,將后周節度使全部收入朝廷,將可信任的將領外放到藩鎮,完成了大宋帝國的軍事變動,扭轉五代以來的“武將犯上”的局面,也使得宋朝成為一個再度新興的王朝,徹底和五代時期做了個決裂。

總結:“杯酒釋兵權”表面一團和氣,內里暗流涌動,稍一不慎就是一場血腥屠殺

也多虧了趙匡胤年輕,腦子還不算昏聵,政治、軍事手段尚在,所以在他奪兵權的時候才不至于發生劉邦、朱元璋時期那樣的以血奪權的情況,也給后世留下一段“杯酒釋兵權、君臣情義深”的佳話,趙匡胤也由此成為了世代儒家帝王的表率。

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固知趙氏之祀安于泰山。

可是趙匡胤也是矯枉過正了,由于擔憂武將亂政,除了中央之外,其軍事改革還涉及到了地方,趙匡胤將地方行政權和駐守軍隊的指揮權全部交給朝廷派去的文官負責,以文制武,成為了日后文官不懂軍事、武將不能管事的巨大缺陷。

趙匡胤只加強中央禁軍力量,而過度分化地方軍隊,雖然結束了五代亂像,可也導致了兵不知將、將不識兵的后果,地方戰斗力被嚴重削弱,終宋一朝,遼、金、西夏的外患最為嚴重,最后造成的就是“兵無制、用無節,國家無法度,一切茍且而已”的局面,其國土面積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最小的,全盛時期的疆域連唐朝一半都沒有,宋朝被后世人稱為“弱宋”,其原因最主要的也在于趙匡胤身上。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

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分析的不錯。,趙匡胤一代開國之君 \n能力超群 兵不血刃收回兵權 \n對懷柔的驕兵悍將足夠厚道 可恨苦了周遭百姓 在封地為非作歹 魚肉鄉里 \n趙匡胤知情不處置 帝王心術 \n宋之天下 為一家天下爾

  2. 能不能長點心后漢跟后周隔了多少年

  3. 以文制武不等于提文壓武,俄羅斯還是文職國防部長呢,軍隊不會大戰嗎?趙大的宋兵東征西討,趙二的宋兵只能四面防守。

  4. 趙匡胤的親家那么有本事,最后趙二篡權的時候也沒反抗啊

  5. 有一系列問題。第一,開國八大元勛(包括杯酒釋兵權里那四個)只有石守信和王審琦是義社十兄弟里的,事實上961年七月禁軍高級將領調整后,頂上來的劉光義韓重赟任然屬于義社十兄弟。何況這十個也并不是同時加入郭威部隊。\n第二,最先被罷兵權的也不是慕容延釗和韓令坤,而是張光翰和趙彥徽,張光翰明確在960八月就罷了,趙彥徽罷兵權的時間大體相當。\n第三,禁軍將領領節度使,沒有特旨說明(比如李重進去淮南)并不需要出鎮,這東西就跟軍銜一樣。所以石守信當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的時候并不去地方任職,而是在中央直接管禁軍。實際上在陳橋兵變前韓和慕容就被派到河北了,升職的時候確實還沒等到入朝。石守信在兵變的時候就跟王審琦在城內接應,宋朝建立后還作為趙匡胤的頭牌大將參加平叛,這哥們是禁軍實力派沒毛病,不然趙普也不會整天勸老趙罷他兵權。

  6. 亡于自己人之手,總比亡于外族好,宋朝甚至都算不上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過度重文抑武導致軍隊戰斗力低下,對外族的戰爭失利,太宗兩次親征都未能收復幽云十六州,導致之后不得不一直對外族采取守勢,用錢和財務換取一個名義上的臣服,后北宋亡,更偏安一隅,縱有岳飛等名將又如何,最后只落得個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十萬軍民齊葬身,此一戰文人士大夫,無數珍貴殿籍文獻皆葬身魚腹,以至于之于出現文化斷層,后人了解宋以前的歷史,只能根據元朝編寫的典籍來了解,唉!真是悲慘啊……,如果不是過度重文抑武,對武將不信任,捆住手假,終宋一朝是最富裕,科技最發達的,但也是歷朝歷代最軟弱,最沒有骨氣的一朝代,不然何至于,后人有感嘆,宋亡之后,再無華夏,

  7. 宋能叫大統一王朝?最多是偏安一隅的王朝罷了,還向金稱臣,笑死我了。嚴格來說只是算一個諸侯國

  8. 強漢弱宋,無論強弱,也躲不過外族入侵,還是秦始皇的眼見有高度,我秦氏即使在內亂中下臺,也絕不可讓外族踏入中原一步。

  9. 趙匡義比朱元璋厚道多了[摳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