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玄燁是清朝歷史上極其杰出的帝王,而其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是清朝最杰出的后妃,兩人乃是親祖孫,相當親厚,但在削藩問題上,二者意見不同。
玄燁血氣方剛,認為時不我待,必須要及時撤掉三藩;而孝莊太后老成持重,則主張以靜制動等吳三桂自己老死,讓時間解決所有問題,至少不急于一時,畢竟當時清朝的實力與三藩也不過伯仲之間,沒有絕對的優勢,強行撤藩實在太冒險。但最終,向來孝順祖母的玄燁卻并沒有聽話,而是在康熙12年正式撤藩。
其實,孝莊主張靜待時機并非沒有道理:
首先,吳三桂當時的實力不可小覷
吳三桂出身武將世家,其父親乃明朝錦州總兵吳襄,舅舅是名將祖大壽,自由習武善于騎射,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人,27歲成為明朝寧遠團練總兵。
雖然后世對于吳三桂的評價多持負面,認為其打開山海關放滿洲進入中原,離叛明王朝,勒死永歷帝,但這是品德方面的問題,而能力方面,吳三桂的能力是相當強悍的,在清朝建立之后的初期,吳三桂南征北戰,為清朝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
而對于這些,孝莊太后都是看在眼里的,她知道吳三桂的實力到底有多么強悍,并非是輕易能夠對付的人,冒然撤藩引起吳三桂反叛,是極其危險的。
再者,皇孫玄燁實在太年輕
康熙帝正式決定撤藩的時候,其實也才20歲,這樣的年紀雖然在古代也是個成人了,何況康熙帝14歲就做了父親,但是在朝堂之上,玄燁還是個新手,他年少登基,大事小情都由孝莊太后與鰲拜、新力等人打理,撤藩前后距離他親征也沒多久,而他的對手是老謀深算的平西王吳三桂,相差懸殊。
孝莊疼愛孫子,她知道玄燁的能力突出,但朝堂與沙場之上,靠的不僅是才華能力,經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比之于吳三桂,孝莊太后覺得自己的皇孫實在是太嫩了。
順治帝英年早逝,駕崩很早,而玄燁繼位之時非常年幼,主要事務都由其祖母孝莊太后主持,玄燁也是孝莊太后一手帶大,祖孫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以至于孝莊太后離世,康熙帝將其靈柩停在慈寧宮許久不愿挪宮,結果后來的清朝太后都不敢住。
不過在撤藩的問題上,祖孫倆意見不一致,而最終玄燁還是沒有聽從祖母的意見,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來,直接宣布撤藩,做好了與吳三桂等人硬碰硬的準備。
康熙帝玄燁如此強勢,也有一定因由:
第一,玄燁年輕氣盛
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玄燁雖然年輕,但是其16歲的時候就憑借一己之力,直接鏟除了權臣鰲拜,將朝權悉數收回,而平定三藩的時候,玄燁也才20歲。
說句有些過的話,那就是無知者無畏,玄燁對于三藩的勢力到底有多大,其實也必然進行過深入的了解,但其年輕,終究是閱歷尚淺,所以也沒有像孝莊太后那般顧慮很多,正因如此才不知道怕,只知向前猛沖,有些事情,屬于后怕。
第二,三藩問題愈發凸顯
三藩勢力過頭,尾大不掉
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人雄踞一方,原本在清朝初期也立下大功,可飛鳥盡良弓藏,清朝定鼎之后,這三藩就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三藩在其所鎮守的地方上權勢極大,遠遠超過了朝廷委派的人員,直接掌握當地的軍隊與稅賦,形同諸侯,擁兵自重,三藩的勢力幾及全國之半。
花銷巨大,成為累贅
順治十七年,云南俸餉九百余萬,加粵閩兩地,一年需要兩千萬兩,如此,使得從當時開始三藩每年就要耗掉朝廷稅賦的近乎一半。
三藩通過巨額的財富,逐漸武裝到了牙齒,而三王本身,也建造華美的王府,與蒙古西藏等地購買大量的馬匹、鐵器等等,實際上已經成為了類似于唐朝后期的地方藩鎮。
第三,攘外必先安內
除了三藩的問題,當時的清王朝其實還有很多的其他問題,于內,三藩的問題尚且還沒解決的情況下,還有諸多其他的反清復明的力量不斷加強匯聚。
于外,蒙古的噶爾丹虎視眈眈,東南沿海的鄭氏也一直在籌謀如何反攻,可以說,康熙前期的清朝是麻煩事一堆,這種情況下,單個解決雖然冒險也非常困難,但總比所有問題一起發生,最后顧頭不顧尾要好得多。
其實,孝莊太后也知道,就算等到吳三桂老死,但他還有子孫后嗣,三藩的問題終究還是不會隨著吳三桂的死而真正消失,她主張等待,其實也只是無奈之舉,畢竟這是一場押上了清朝存亡的行動,一旦失敗,后果就難以預料。
孝莊太后雖然輔佐三朝,順治與康熙兩帝年幼時期,孝莊太后的影響力巨大,但其與史上其他聽政的太后并不一樣,她始終都沒正式臨朝垂簾,她更多的是輔佐與提意見,最終的決斷還是看皇帝自己的意思。
而康熙帝玄燁其實也冥冥之中覺得撤藩有些危險,但當時箭在弦上已不得不發,與祖母商定之下,決定冊立出生沒多久的胤礽為儲君,以防萬一。
順治不是早死,是去當農業科學家,研究北方種植水稻。
康熙當年年輕,能力強,能把權臣打敗,能打敗三番。要是明朝崇禎有這能力明朝還會敗。
為了證明他牛逼
如果提前五年賭這一場!很有可能是輸了
一場生與死的賭
只不過借著年少無知賭贏了而已。
我孝莊[捂臉][捂臉][捂臉][捂臉]死后的謚號
形同諸侯這個詞用的,人家已經是王了好不好,是分封的國王。
年輕氣盛,只不過康熙賭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