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殘忍程度;
呂后☆☆☆☆☆。武曌☆☆☆☆。慈禧☆☆。
說起殘忍,都不是善類,但是相對呂后更殘忍一些,呂后弄權數十載,而且還登上皇帝寶座發號施令【臨朝稱制】8年之久,只是未建國號而已,實質上就是女皇帝。在漢高祖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出其殘忍的一面,韓信就是在漢高祖不知情的情況下,呂后下手弄死的,在惠帝當朝的時候,更是殘忍的對待戚夫人,明目張膽毒死趙王劉如意。當權后更是對劉氏宗族大開殺戒。武則天與呂后差的不多,對自己的兒子也是夠狠心的,要是女兒也是為陷害皇后的話,可以超過呂雉了。相對來說,慈禧的殘忍程度不值一提,不過是奪權時對顧命八大臣下手,臨死毒死光緒帝則疑點重重,所以慈禧殺人比前兩個要少得多,特別是對皇室的摧殘沒有那么嚴重。
二;對本朝的貢獻;
慈禧☆☆☆☆。呂后☆☆☆。武曌☆☆☆☆。
這個應該是爭議最大的,但是我們看歷史,必須要有一個中立的觀點才客觀,慈禧死后,大清滅亡了,后世基予自己的立場,必須把慈禧搞臭,要不然為什么要取代滿清?我們在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應該以她所處的時代為視角,看他對當時王朝的貢獻才不會引入太多主觀偏差。對于慈禧的評價,應該基于大清國運興衰來判斷。
大清國最后亡國,其中的原因非常復雜,是多種因素結合的結果。很多人把清王朝的滅亡歸罪于慈禧,其實這些人并沒有細想,在慈禧所處的時代,誰會比慈禧做得更好?只要簡單回顧一下,大清從乾隆晚期開始,國勢一路下滑,嘉慶充其量算是守成之君,大清國在他手里衰敗了,但是不是很嚴重,到了道光時期就很明顯了,內外壓力不斷加大,道光不得不省吃儉用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到了咸豐時期,大清國已經徹底衰敗了,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太平天國席卷江南,大清國庫空虛,咸豐在內憂外患的重壓下,年輕輕就離開人世,大清國已經出現亡國之像。咸豐死后,同治皇帝繼位,政權實際掌握在垂簾聽政的兩宮皇太后,特別是慈禧,沒用多長時間,就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慈禧太后頂住壓力,重用漢臣、實行洋務運動。本來已經垂死的大清朝又起死回生,太平天國被平定,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外部壓力也有所減輕,朝廷的國庫慢慢充盈起來,自乾隆晚期就開始下滑的大清國運,開始顯著提升,史稱同治中興。
這一時期的大清縱向相比,比前幾代有了極大的發展,也組建起了強大的水師,工業、軍事、經濟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橫向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成長的西方列強還是差距太大。所以,雖然有中興之舉,也只不過是把大清的國祚多延續了幾十年而已,仍無法逃脫滅亡的結局。但是慈禧已經做得很好了,比前幾代更具有戰略眼光,知道大清哪里出了問題,但是洋務運動來得太晚了,力度也不夠。與西方列強的距離已經拉開,追不上了。按照前幾代皇帝的作為,比慈禧還要差,要是讓他們繼續執掌大清,可能大清早就完蛋了。呂雉上接高祖惠帝兩朝,國家形式已經穩定,呂后對于大漢朝來說,有提高,但是遠沒有慈禧那么明顯。武則天與呂后相似,接手時基本面不錯,有發展但談不上盛世。能力是有,但并不突出。兩人在位期間都沒能像慈禧那樣,使所在的王朝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能力似有不及。
三;結局悲慘程度;
慈禧☆☆☆☆☆。呂后☆☆☆。武則天☆☆。
三個人最后都得到了善終,正常死亡,風光大藏。身后評價則差了太多,雖然大清朝的滅亡是時代的必然,但是最終慈禧背了這個鍋,而且永遠也甩不掉,沒人會想,即便是慈禧不當政,換別人也難挽救大清,處在工業革命大潮中,外圍發展的不只是工業,還有思想,哪一樣跟不上,結果都會很慘,而大陸傳統文化中,家國天下已經根深蒂固,洋務運動能解決部分工業經濟方面的問題,但是不經過大革命,清政府不可能自己走向共和制,甚至連君主立憲都不可能實現。大勢所趨,不是個人能力所能阻止的,大清的滅亡讓慈禧背鍋,留萬世罵名,我認為最慘。而武則天和呂后,在執政上的能力還是得到了后人的肯定,已經不錯了。
很客觀!但我認為武則天結局最好。她聽從狄仁杰建議,將皇位傳給李氏家族,并和李治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