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曾經的皇太子,后來因為“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貞觀十八年,李承乾在黔州郁郁而終……是年,李世民下令以國公之禮下葬,但沒有給李承乾任何爵位,也沒有給予任何謚號。直到很多年之后,李承乾的孫子李適之拜相,唐玄宗李隆基才給自己這位伯祖父追贈了荊州大都督、恒山王(郡王),謚“愍”并遷葬昭陵。故后世史家除“廢太子”之外,也會稱李承乾為恒山愍王。
李承乾雖然被廢了,但李世民并沒有因此而遷怒自己的孫子們,李承乾的后代在李承乾死后依然擁有宗室身份、而且都活得好好的……加之李承乾是因為“謀逆罪”被廢的,他這一脈在法理上已經徹底失去了皇位繼承權。所以,后來無論唐高宗李治還是武則天,都沒有加害李承乾的后代,李承乾一脈反而因禍得福,變得“枝繁葉茂”。
時過境遷,廢太子之孫封公拜相
武周末年的“神龍政變”發生之后,皇位由武姓重新變為了李姓。但是,經過武則天的大肆屠戮,近支宗室凋零,已經所剩無幾。這反倒是讓遠支宗室沾了大光,李承乾的孫子李適之就是在“神龍政變”之后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當然,也包括他的政敵李林甫!李林甫同樣是李唐的宗室,只不過比李適之相對大宗血緣更加疏遠而已。說白了,李林甫與李適之其實是一家人,按照輩分李適之還得管李林甫叫聲“叔叔”(堂叔),因為李林甫的曾祖父李叔良是李適之的高祖父唐高祖李淵的叔伯兄弟。
天寶元年,李適之取代牛仙客出任左相并兼任兵部尚書、受封渭源縣開國公,成為了唐王朝的正牌宰相兼縣公!作古多年的李承乾也跟著孫子沾光,被堂孫子李隆基追封為了恒山王,甚至連李適之已故的父親李象也被追封為了郇國公!在這里有必要說一說,唐玄宗李隆基和李適之其實是一對正兒八經的堂兄弟,二人的祖父李治和李承乾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然而,皇家的兄弟關系面對政治利益歷來都不堪一擊,親兄弟尚且骨肉相殘,就更別說是堂兄弟、堂叔侄了。天寶五年,因為與堂叔李林甫政治斗爭失勢,李適之被罷相,貶為宜春太守,淡出了權力中樞。然而,李林甫并沒有因為堂叔侄關系而就此放過李適之,依舊對他窮追猛打!天寶六年,李適之在聽聞與自己關系親密的韋堅被殺之后惶惶不可終日。不久之后,李適之飲鴆自盡……
李承乾一脈枝繁葉茂
除了李適之的父親李象之外,李承乾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夭折,但另外一個卻活了下來,他叫做李憠,曾經擔任過鄂州別駕,贈使持節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宗正卿。
二人在史籍中有記載的兒子總共五個,李象三個、李憠兩個。除李適之外,李象還有兩個兒子,李玭曾擔任太子詹事,贈秘書監、右武衛大將軍;李璥曾為齊州都督(是否為追贈,本人沒有查到相關史料)。但不知道為什么,李適之的這兩位兄弟居然與唐玄宗李隆基的兩個兒子重名了。本人沒能查到相關史料,盼望知道的兄臺能夠給予指點,拜謝!這里有必要說一說,李適之名李琩,適之是字,所以他和他的兄弟名字一樣、也是王字旁。李憠的兩個兒子中,李昶曾經擔任過漢州刺史、李旭曾經擔任過扶風郡守。總而言之,李承乾的兒子、孫子們混得都還算不錯,雖然跟他如果沒有被廢、當上皇帝之后沒法比,但最起碼比普通人強多了!
李承乾的曾孫輩人數更多,史籍有記載的就有十幾個之多!這些人雖然早已遠離了權力中樞,但基本都還擔任著中層官職,享受著唐王朝的宗室待遇,也算是衣食無憂了。再往后,因為遠離權力中樞,史籍對李承乾后代的記載也越來越少,史籍中曾經提到的李承乾的玄孫輩大概只有五六個,而且大多是尚在官場之中的,之后的記載便少之又少了……不管怎么說吧,至少李承乾的玄孫中還有在朝為官的。
綜上所述,李承乾雖然被廢、沒能成為皇帝,但卻因禍得福,讓后世子孫們逃過了后來武則天對李唐宗室的大肆屠戮。其實也好理解,沒有威脅,武則天為什么要找他們的麻煩?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所有兒子中,李承乾一脈算是比較“枝繁葉茂”的,后代人數也還是相當多的。而且,最起碼興盛了三代以上,這其中甚至不乏封公拜相者、如李適之。
玄宗時期宰相李適之
好,好,好………………
李承乾作為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長子,加上皇太子頭銜,如果本本分分的再過幾年熬死李世民,大唐王朝的后世皇帝也輪不到碌碌無為的唐高宗李治及其后代坐江山了,也就沒有武則天登上大周的皇帝寶座,唐朝的歷史軌跡又是另一番景象。
他如果成了皇帝,還有武則天什么事,說不定更枝繁葉茂
唐朝科舉很在意家族背景
李建成的后代呢?除了李君羨還有誰[捂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