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張儀,范睢和李斯,都是秦國功臣,那誰的能力最大?

商鞅有開新立派之功。按照皇帝廟號排位,商鞅必須屬于太祖、高祖的輩分。

李斯屬于集大成者。但無論怎么集大成,也是以商鞅變法為基礎,所以排位第二。

至于張儀、范雎,縱橫之士而已。立當世之功,靠得是運氣;稱來世之名,靠得是演義。這兩個人,跟商鞅、李斯完全不在一個水準上。

如果非要找一個與商鞅、李斯并駕齊驅的,那就是呂不韋。沒有呂不韋積攢國力,嬴政就沒法發動統一戰爭。李斯是集大成者,但李斯也曾是呂不韋的門客。所以,呂不韋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首先說商鞅

那商鞅到底有多厲害?

14世紀的時候,翡冷翠共和國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搞了一次人口普查,統計出一個人口花名冊。但是,這個花名冊沒法用。光叫喬瓦尼的就800多個,光叫皮耶羅的就1200多個。對著這么個花名冊,你都分不清誰是誰,那還怎么用?

但是,翡冷翠共和國在14世紀沒做成的事情,商鞅卻在西元前4世紀做成了。而且,做得要比翡冷翠的人口花名冊更精致、更復雜。

《商君書》指出,國家必須調查清楚十三項數據,分別是糧倉、金庫、成年男子、成年女子、老人、體弱的人、官員、吏員、游士、商人,牛、馬、飼料等。

這就是數目字管理。

列國競爭,要知己知彼。但是,七大戰國里面,有誰做到了知己知彼?首先這個知己,就做不到。自家有多少人口,誰也數不過來。而商鞅變法卻給數出來了。

其他還有軍功爵位、編戶齊民、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等等這些,隨便拿出一個,都能讓前現代的歐洲國家追個幾百上千年。

這就是開新立派。后面無論是誰,都要在商鞅這條路上走。秦戰國是如此,秦帝國也是如此,其后的歷代中央王朝都要照抄商鞅的作業。甚至,抄作業,這些家伙都抄不好。

其次說李斯

李斯是在商鞅基礎上的集大成。

法家思想的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韓非子集于一身。

啥叫集大成者?不用追問什么概念定義,簡單說就是韓非子把該說的話全說完了,后來者照著說或直接引用就行了。比之韓非子,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就是國小生的水準。

韓非子側重于理論,實踐沒給他機會。在實踐上集大成的,則是李斯。這兩個人都是荀子的學生,算是同學關系。

這個實踐上的集大成,就是把法家的政治實踐從關中的秦戰國推廣到整個帝國層面。

這不是一件小事兒。

王安石在當宰相之前,一直做地方官,從縣令當到知府。他有機會驗證他的變法主張。但是,當了宰相之后,他就要把自己的這套主張推廣到全國,結果卻杯具了。一縣一府可以玩,放大到整個宋朝就沒法玩。

商鞅變法分秦國三十一個縣,而秦統一之后則分全國三十六個郡。這完全是數量級的區別。而李斯卻能把秦戰國的模式套到整個大陸。

國家皇帝制度、政府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徹底取消封建制。王翦雖有滅國之功,卻不敢奢求一塊封地。原因是制度上就不允許。

百代皆行秦政法。商鞅的作業給出了戰略,李斯的作業給出了攻略,以后的歷代王朝,全部都要抄這兩個人的作業。

那后世王朝就沒有開創性的制度嗎?有。科舉制就是。但科舉制要服務誰?科舉制服務的對象是君主,也就是皇帝。法家就是主張強君,這是抄其戰略。科舉制對接的標的是官僚,也就是官僚制。法家就是要建立官僚制,這又是抄其攻略了。

最后說張儀和范雎

如果法家是道,那么縱橫家就是術。

道是一把重劍,重劍無鋒卻無往不破。術是一把利劍,游刃有余而四兩破千斤。但是,沒有術就不行嗎?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宰牛都能宰出藝術來,我們必須得服。然而,沒有庖丁的技術,我拿把斧子就不能宰牛了嗎?當然可以。

這就是道與術的區別。

道,沒有不行。沒有法家思想的指導、沒有法家制度的實施,秦戰國就無法統一天下。

術,錦上添花。道對了,術就是時間和效率的問題;道錯了,術得作用是爭取時間,然后等待對手犯錯誤。

張儀一語點破要害,要連橫。

但是,不點破,秦戰國就會跟個傻似地不找盟友嗎?

范雎一下找到了關鍵,要遠交近攻。

但是,沒找到,秦戰國就非要隔著三晉去打齊國嗎?

而且,這兩個人的操作,也沒到庖丁解牛的水準。

就那張儀來說,他把楚懷王騙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確聰明伶俐了、的確手腕高超了,但是秦國的人設也崩了。

張儀這個丞相主要是搞外交,但外交的根本是人設啊!你總盯著大白饅頭而不講武德,就是拿到利益卻失去道義。這是自毀人設。

秦武王繼位后,張儀這個丞相就沒法當下了。原因就是人設太差,沒法用了,秦國怕丟臉。

而在大政方針的謀劃上,張儀完全是二流水準。

張儀主張攻韓,司馬錯主張攻蜀。如果秦惠王采納張儀的建議,去攻韓。立即出現的結果,是連橫必然廢而合縱必然成。無論是之前還是之后的連橫謀劃,全要付之東流。

你都把韓國拿下來了,天下諸侯還怎么跟你搞連橫?而司馬錯的伐蜀,才是真正給秦國加了一波厚血。以前的秦戰國是個戰士,現在則是戰士加坦克。沒有吞并巴蜀,削弱楚國和消滅楚國,幾乎不可能。

這就是差距。張儀非常聰明,卻不夠智慧,不具備全盤解讀戰國競爭的能力。至于重劍無鋒的大道至簡,張儀完全玩不了。

那范雎呢?

一個邯鄲退兵和賜死白起,就能抵償他所有功績。范雎的主張是遠交近攻,頗有幾分地緣政治的味道。但,你秦國不遠交近攻,還想能怎么風騷走位,隔著三座塔就要偷水晶嗎?

之前的確是干了二百五的事,但主要是因為魏冉這家伙太自私。他拿著秦國的兵,去宋國給自己家搶了一塊封地。這是外戚亂政。而范雎所做的,也就是撥亂反正。

但是,時間也不會太長。因為羋八子和魏冉也快被老天收走了。昭襄王專政也就是眼巴前幾年的事情。關鍵是羋八子和魏冉并非一無是處。這兩個人都是狠角色。

而秦趙長平之戰,是你范雎謀劃的嗎?前面搞輸出的是白起,后面瘋狂補血的是昭襄王。而至于怎么打起來的,以及怎么打死這么多人,完全出乎秦趙兩國君臣的意料。

等仗打勝了,你范雎開始擔心白起功勞太大了,然后死命煽風點火,硬是讓秦國從邯鄲撤兵了。白起撤兵之后,秦國立即出現王將不和的局面。這是大事。上綱上線的說,這是陰陽失和了。

丞相有調和陰陽、率領百官的重任,那你范雎是不是該處理一下這起大事件呢?并沒有。然后,昭襄王就把白起賜死了。國之干成,就這么死了。秦國要范雎這么個丞相還有啥用?

所以,商鞅和李斯,是一個水準的。

如果非要論個先后,那就是商鞅第一、李斯第二。這不是由能力決定的,而是由歷史決定的。商鞅比李斯早出生了一百多年,然后就當了法家老祖(真正的老祖應該是李克),李斯再厲害也要往后排。

至于張儀和范雎,完全不入流。

張儀可以做個外交部長。至于安邦定國,司馬錯論伐蜀這件事,已經證明張儀的水準了:不入流。范雎陪王伴駕,做昭襄王的首席政治秘書,勉強可以,而位列朝堂則少了氣度和格局。

張儀和范雎,這兩個人的最大特點,就是人設差。張儀是在外面坑蒙拐騙,范雎則是在內部煽風點火。同樣都是戰國游士,但越到后面就越沒底線。

等秦末亂世的時候,你幾乎找不到一個魯仲連之類俠義游士。大家都是削減腦袋往上爬的人。

墨子游走列國,還是在推行自己的一套理想。至于儒家的孔孟,則更是理念先行。這伙人是主義立身的。而后面的全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至于原因,一個是貴族精神越來越淡漠了,禮崩樂壞開始還是壞在形式,后面則是內核塌陷;另一個是競爭太激烈,以前風花雪月就能贏,后來你就是走極端、無底線,也未必能贏。

8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然而大秦為什么秦始皇死后很快就崩潰了?大秦賦里呂不韋勸李斯滅六國不能太冒進我覺得是有道理的。昭襄王在位五十多年除了周王室沒有滅一國,嬴政十年就把六國滅完了,太冒進了,政策上一下完全廢分封行郡縣沒有郡國并行的過度也太冒進,所以很快就崩潰了。漢朝不得不花費一百年才完成,按呂不韋的戰略可能不至于栽這么大跟頭[微笑]

  2. 商君和李斯評價中肯。張儀是騙對了人,有點像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至于范睢,樓主評價過苛了。

  3. 寫的不錯![贊]

  4. 評論十分到位

  5. 有見解,有角度,值得一讀

  6. 要言不煩,直中要害

  7. 魏國的人才。秦地的將。

  8. 網上黑秦的好好看看這篇文章,千古一帝誰與爭鋒?[酷拽][酷拽][酷拽][酷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