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軍事能力比麥克阿瑟強?杜魯門為什么要換他去北韓呢?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第8527條回答。

李奇微軍事能力比麥克阿瑟是有明顯差距的。

就戰績來看,麥克阿瑟在二戰是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總司令部,帶領美軍反攻成功。

他指揮美軍在西南太平洋執行“跳島戰略”,連戰連勝,收復包括菲律賓群島及沖繩島贊內的要隘,將日軍打的屁滾尿流,直到無條件投降為止。

就北韓戰爭初期來說,麥克阿瑟冒險的采用仁川登陸,不但一舉殲滅了南韓境內北韓人民軍主力,還導致北北韓境內沒有什么防御力量,美韓軍可以輕松反攻占領北韓半島。

相比起來,李奇微就差遠了。

1944年9月,李奇微才被任命為第18空降軍軍長,率部進入德國,到戰爭結束以后他才升職為中將。

在1950年6月,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官沃克因翻車意外死亡,李奇微才得以繼任。

到了1951年4月,杜魯門總統解除麥克阿瑟的兵權后,李奇微才成為聯合國軍總司令。

可見,李奇微資歷和戰功不能和麥克阿瑟相比。

就軍事上來說,李奇微上任的時候就是北韓戰爭第三次戰役。

最初,李奇微同麥克阿瑟一樣,根本不知道志愿軍的厲害,開始竟然做反攻部署,還要就地死守。

結果戰役開始,南韓軍對一觸即潰,美軍也自發撤退,李奇微才知道軍隊沒有士氣,沒法打,只能命令全軍放棄漢城撤退到三七線。

李奇微是職業軍人,很快就發現了志愿軍的缺點,也就是:大陸軍隊的攻勢,最長的延續時間是8天,大陸軍隊物資運輸的手段接近原始的狀態,到了第8天隨身攜帶的武器彈藥和口糧用完,不撤也不行了。李奇微稱之為“禮拜攻勢”。

所以,李奇微認為目前志愿軍南進距離太遠,補給已經有問題,所以發動第四次戰役進行反攻。

同時,李奇微認為志愿軍重武器不足,采用飽和火力攻擊。這種打法,讓38軍損失非常慘重。僅大陸軍隊一個團的陣地就落下近十萬顆炸彈。

而彭德懷也認為必須戰略收縮,隨即指揮部隊有序撤退到三八線。

李奇微認為志愿軍是潰敗,追擊期間又遭遇了橫城反擊戰,被志愿軍胖揍一頓。

李奇微無奈,被迫全軍后撤,但在砥平里扳回一局,以火海戰術克制了人海戰術,雙方再次對峙。

李奇微真正的大勝,是第五次戰役。

戰役開始以后,美軍逐步有序撤退,并且利用防御和火力優勢,給志愿軍造成很大傷亡:“逐步撤退,保持接觸,大量殺傷大陸有生力量”。

由于美軍有機械化和摩托化的優勢,志愿軍難以追擊到敵人主力,不能對美軍造成殲滅性打擊。

相反,根據以往經驗,李奇微在后撤和防御同時,使用強大空軍絞殺志愿軍的后勤補給線。

第五次戰役維持差不多1個月后,志愿軍補給線幾乎被炸斷,前線官兵嚴重缺乏彈藥,又突進如敵人腹地,其實非常危險了。

此時彭德懷知道犯了錯誤,立即指揮全軍總撤退。李奇微反應也很快,讓并沒有太大損失的美韓軍全面反攻。

志愿軍撤退期間被攻擊,出現了慘重的傷亡。一些部隊被合圍后,出現崩潰的局面,比如著名的180師。

著名的鐵原阻擊戰中,63軍血戰鐵原13天,4萬人只剩2000人。

隨后北韓戰爭陷入對峙,也就沒什么好說的。

但你要說李奇微比麥克阿瑟強?并不是這樣。

如果麥克阿瑟繼續指揮,遲早也會這么打仗。

美軍指揮體系,是有一套班子的。具體的戰術和戰略的制定,主要都是幕僚來負責,這些司令官主要是決策和部署實施,以及協調不同軍種的關系。

不是說,一切都是李奇微或者麥克阿瑟自己想出來的,他們就算三頭六臂也沒這樣的精力。

而美軍幕僚班子都是職業軍人,非常專業,是技術軍人。

麥克阿瑟主要問題是,不把上級甚至總統放在眼里:1950年10月15日杜魯門總統在威克島接見麥克阿瑟,只讓他打一場有限的戰爭。

但麥克阿瑟卻要全面開戰,要使用100萬軍隊攻入大陸,甚至使用核武器,還要武裝蔣介石的國軍反攻。

此舉等于公然和總統對著干,結果被解除了職務。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老麥太狂妄自大

  2. 麥不符合美帝國家利益,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照麥的設想,第三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哇[酷拽]

  3. 老麥要把蘇聯拖下水 打三戰 然后當總統

  4. 如果有美國的國力,就是隨便拉個將軍也敗不了

  5. 他倆不是一個檔次的軍人

  6. 麥克阿瑟繼續的話蘇聯也會直接參戰了。

  7. 薩沙回答總是靠譜。麥克阿瑟被解職因為他違反了美國先歐后亞的國策

  8. 麥帥的格局太大了

  9. 評價客觀!言之有理!

  10. 麥克阿瑟二戰對日戰爭應該是尼米茲的功勞,想想現在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什么不叫麥克阿瑟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