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政權在大陸歷史上是一個奇葩的存在,雖然存在只有短短的15年,但是這個王朝做的種種“改革”,都是以完美的理想主義登場,以完全徹底的失敗收場。而且對于王莽的評價,在登上皇位之前和登上皇位之后也截然相反,在登上皇位之前,人們普遍看好王莽,認為他是當代的圣人,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而在登上皇位之后,卻被評價為了一個善于隱忍且心狠手辣的偽君子。那么對于王莽及其所建立的“新”政權,為什么會有前前后后完全相反的兩種評價呢?
可以說,王莽是個極為矛盾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里,也就是西元23年的10月3日,當起義軍攻下都城長安的時候,他身邊還是有不少侍衛拼死保護著他,但是由于力量過于懸殊,最后他身邊的侍衛全部戰死,他本人也被起義軍割下了頭顱。
起義軍在割下了他的頭顱后,將他的頭顱掛在了城門上,不過這樣還是不解恨,人們又把他的頭顱拿了下來當球踢,最后踢得血肉模糊,就如此還是不解恨,又把他的舌頭割了下來眾人分食。
人們是如此地痛恨王莽,可以說王莽是個罪大惡極的人。在古代社會中,王莽可以說是集三個最大的惡于一身的人,第一他是外戚出身,靠著裙帶關系獲得了高位;第二他篡位,在儒家倫理來說,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第三他篡位以后把天下搞的民不聊生,盜賊烽起以至于天下大亂。這三點的任何一點,都是一個極為邪惡的形象,這三點是事實,但與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又大不一樣。
第一,他雖是外戚出身,是一個富二代,但他又是富二代中最不受待見,最為清苦的一類。
王莽能夠發達,是因為他的姑媽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在漢元帝死后,她的親兒子漢成帝繼位的時候便成為了皇太后,掌握了朝政的最終決策權。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政治當中,外戚專權一般都是皇帝母親的一族人掌握了朝政大權,而皇帝的母親要掌握大權又要靠什么人呢?自然是自家的親戚了,在漢成帝時期的王政君也不例外,把她王家的五個兄弟都封了候,一時間王家成為了整個漢朝炙手可熱的家族。這也是兩漢時期政治上的一個通例,小皇帝能信誰呢?自然是自己的親娘和親舅舅了,外朝的大臣們搞不好也是要造反的。
而王莽的崛起,基本也是靠的他的姑媽王政君,只不過剛開始的時候王莽在家族中并不受待見,因為他的父親王曼死的很早,在王政君還沒有成為太后的時候就死去了,這就導致長期以來王莽一直都是王家的邊緣人物,而且王莽天生長得比較丑,這也就加大了他在家族中的邊緣化。
第二,王莽一路的崛起,靠的是恭敬謙卑的為人、扎實勤奮的工作,并不完全是家族的勢力
只不過王莽從小到大算是非常爭氣,自小就勤奮好學,滿腹經綸,而且王莽為人非常地謙虛,對人也非常地恭敬。而他的這個性格,也成為了他崛起的原因。當時在朝中擔任大司馬大將軍的是他的大伯,也就是王政君的大哥王鳳。
PS:在當時的朝政中,已經基本廢掉了宰相的職權,大司馬大將軍就等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王鳳在臨終病危的時候,他的兒子以及親戚們看到王鳳病的不行了,便都不太搭理王鳳了,畢竟久病床前無孝子,照顧一個即將病死的人,不但是個體力活,還是一個非常讓人感到惡心的事情。只有王莽完全遵從儒家的教誨,在王鳳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里每天為他端屎端尿,床前床后地伺候著,令王鳳非常感動,便在臨死前把王莽托付給了王政君,于是王莽的仕途就有了上升的通道。
一開始王莽當的官職并不大,是黃門郎,也就是一個傳達皇帝命令、引薦外朝臣子覲見皇帝的下級官員,但是職務雖然很低,卻是一個能夠直接讓皇帝和太后看到表現的官職。加上他在職期間卻是做的非常出色,周邊的人交口稱贊王莽,王莽也很快得到了晉升,不斷地升官,很快就封了候。
在王鳳死后,他的弟弟王商接替了哥哥的職務成為了大司馬大將軍,王商死后就由王商的弟弟王根接任大司馬大將軍,而到王根死后,在王家的子侄輩中,也只有王莽最爭氣,朝野上下的評價也都非常地好,于是王家便把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傳給了王莽。
第三,在他當上了高官之后,仍然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和正直傳統的政治道德操守
王莽在成為了大司馬大將軍后,并沒有仰仗手上的權勢作威作福,而是首先就把王家的所有田產全部分給了平民,同時大力興修學校,討好了當時的知識分子,他平時的生活又非常簡樸,家里人都穿的粗布麻衣,女眷都不帶化妝。這種簡樸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就是一種高尚的品德,王莽的名聲就越來越好了。
王莽的為官清廉和正直,不是一般的清廉和正直,而是對道德有著一種執著的追求,能執著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他的二兒子王獲失手打死了家里的一個奴婢,在西漢的時候如果主人打死了一個奴婢,如果告到官府,最多只是賠錢了事。而王莽非要堅持儒家標準,認為人人平等,于是就要逼著王獲自殺,盡管全家都為王獲求情,但王莽最終還是不為所動。在王獲自殺后,全社會都對王莽肅然起敬了起來,認為王莽是道德上的圣人。
王莽的政治操守也非常好,不會為了保留當下的權威而喪失政治底線。在漢成帝死后,由于沒有子嗣,按照當時的禮法便找了個與漢成帝血緣最近的子侄,也就是漢哀帝當了新任皇帝。漢哀帝在繼位后,因為王政君不是他的親阿么,他的親阿么姓傅,便要為傅太后拔份。再一次宴會上,便把王政君和傅太后的座位并排放在了一起,意思就是暗示大家,傅太后的地位與王太后是一樣的。作為大司馬大將軍的王莽見了這個情況,馬上就把傅太后的座位移開了,這個舉動令傅太后十分不爽,當時就離開了宴會。這樣做的后果可想而知,他馬上就被漢哀帝罷免了官職,回到家中閑居了。
PS:按照當時的政治操守來說,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而傅太后其實只是一個偏妃,傅太后再大也不可能大過王太后。
當時漢哀帝只有20來歲,王莽已經40歲了,如果正常發展的話,漢哀帝還能活很多年,王莽的政治生涯也就算到頭了。只是漢哀帝太作,在趕走了王莽后獨攬了大權,就把傅太后和自己母親丁太后的族人都封了大官,這些人當了大官以后就各種貪贓枉法,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同時漢哀帝還是個GAY,寵愛他的男寵董賢,竟然讓20來歲的董賢做了大司馬大將軍。沒過幾年,漢哀帝就死了,而傅太后和丁太后家族的勢力也很快就被王政君王太后給除了,朝政大權又重新回到了王家手中,王莽這才重新當上了大司馬大將軍。
▲漢哀帝與董賢,一對好基友
王莽在第二次當上大司馬大將軍后,政治聲望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除了個人私德非常好之外,儒家經典上所說的所有的好人好事,如意識形態、道德、禮法、限制富人、資助窮人、施行仁政、重視教育文化,等等只要儒家書上寫的,王莽全都干了。所以王莽得到了當時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下至平民百姓,上到皇親貴族,都對王莽做出了非常高的評價。
因此,王莽雖然使外戚出身,但是他的崛起和上位在當時來說是實至名歸,是靠他個人的道德、堅忍、勇于犧牲的精神得到的,并不是一個純粹靠外戚關系上位的人。
王莽的篡位,得到了當時全天下的支持
那么為什么后來王莽會篡位成為皇帝呢?其實王莽能最終篡位,也是得到了全天下的支持。或許在我們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但是在當時來說卻是如此。
比如說漢平帝在選皇后的時候,一開始王莽表示自家的女兒肯定不會參加皇后競選,因為要避嫌,排除自己搞徇私舞弊的可能。可是當時全天下都不干,不少人紛紛上書到中央表示王莽家族的女兒一定要參加皇后的競選,甚至有很多人都為此跑到了首都來請愿。在社會上各階層不斷地請愿下,王莽最終不得不讓女兒參加了皇后的競選,結果他女兒毫無爭議地成為了皇后。從這件事情當中,也能看出王莽當時的聲望之高了。
就篡位來說,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在皇室內部當中的篡位,如兄弟之間、叔侄之間等,典型的例子就是靖難之役;第二種是掌握了軍隊的權臣篡了失去軍權的皇帝的位,如曹丕、趙匡胤等。
但王莽的篡位方式在大陸史上是獨一無二,別無分店的。首先他不是皇族出身,其次雖然他是大將軍,但他的權力基礎并不在軍隊當中,他沒有帶過一天的兵,打過一天的仗,他的權力基礎全在朝堂之上。
而要理解當時王莽為什么能篡位,就要理解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當時人們信什么呢?信天。一般來說,當皇帝做的好的時候,會天降祥瑞,當皇帝做的不好的時候,會頻發災難,而在西漢的末年,天下確實是災難頻發,今天這里洪水了,明天哪里地震了之類的,甚至在漢哀帝時期,大年初一就來了次日食,是最高級別的災異,搞得當時人心惶惶。而到了王莽執政之后,災異都不見了,竟然到處出現了祥瑞,很快就出現了白色的野雞,儒生們對此趕忙找了經典一看,原來在周公輔政的時候也出現過白色的野雞,這種祥瑞的意思很明顯,王莽就是當今的周公了。所以王莽當時能篡位,是一個觀念的作用,那就是上天在決定皇位該由誰來做。
此外,王莽能夠篡位,還是一些人的野心的結果,其實如果王莽能夠篡位的話,那么得到好處的其實也不止王莽本人,還有把他推上皇位的一群人,都會成為開國元勛。于是朝臣們不斷地給王莽加稱號,如古代有兩個著名的宰相,一個是伊尹,一個是周公,他們一個稱號是阿衡,一個是太宰,于是便各取一個字,將宰衡的稱號加給了王莽,地位在所有的公爵之上。再后來就是加九錫(王莽是歷史上第一次加九錫,以后加九錫就是篡位的信號彈了)。
或許很多人說王莽篡位是演戲,就是找一堆沒節操的狗腿子不斷地要王莽篡位,然后王莽半推半就,最后上位了。但事實卻很可能不是這樣,在此我有兩個推論能證明。第一個推論是如果王莽真的要篡位的話,通常都會有反對派。如歷史上曹操要篡位的時候,他最為親近的謀士荀彧堅決反對,最后為此自殺。即便是清王朝這樣腐敗透頂的王朝,也仍然有漢族大臣極力維護,在清朝滅亡之后很多人都當了遺老。而在王莽時期,是全部擁護的聲音,甚至連皇室劉家業擁護王莽,當時的大學部問家劉向、劉歆父子(《戰國策》作者)、大文學家楊雄這些儒學的精英全部支持王莽,所以王莽也就沒必要搞小偷小摸了。在當時的記錄當中,找不到王莽的反對派,這也說明王莽的篡位是得到了社會一致認可的。
第二個推論在于給王莽加九錫是一個大規模民間運動,并非王莽推動。這個規模大到什么程度?要求給王莽加九錫的信件當時有487572封,這是《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檔案室里一件一件查的。這是什么概念?當時全國人口不過幾千萬,能識字寫字的人不到百萬,在長安城周邊能把信件遞到中央的人,識字的有48萬多,這等于是把能讀書寫字的人一網打盡了。當時的王公、諸侯、大臣上表的有900多人,也幾乎是全部。
在加了九錫之后呢?整個事情就加速了,后來有人在院子里挖出了塊石頭,上寫“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的字樣,于是人們都要求王莽當皇帝,王莽推辭不過,最后宣布當了攝皇帝(暫時代替當皇帝的意思)。不過邏輯鏈條一旦啟動也就收不住了,在人們一次又一次的呼喊聲下,王莽最終當了皇帝。
所以王莽整個篡位的過程,我們用另外一個詞更為確切,那就是民選皇帝,如果當時搞民主選舉的話,王莽一定會高票當選。
偏執狂的改革
民主選舉的話,王莽一定會高票當選。
那么一個有如此好的統治基礎,一個有著如此崇高地位,一個有著上下如此一致擁護的人,又是怎樣把天下搞的民不聊生,烽煙四起的呢?
其實王莽當了皇帝以后,干的都是好事。
第一件事是人為當時天下貧富分化嚴重,于是決定均分天下的田地,一戶人家只要人均超過了100畝田,就要把多余的田拿出來分給其他窮人;第二件事是宣布解放所有的奴隸,一下子釋放了全國360多萬的奴隸;第三件事是認為商人做生意太過于奸詐,于是國家專營了所有的生意,從鹽、鐵、酒、錢等都由國家來干,而且國家設立銀行,借貸的事情都找國家的銀行來借貸;第四件事情就是嚴厲懲治貪官,搞浮動工資,按照官員的政績來發放工資;第五件事是按照《周禮》的記載,把全天下的官名、地名全都改了。如太守改叫大尹,縣令改叫縣宰,長安城改成了常安城,未央宮改成了壽成室等等,各種改名一時間滿天飛。把自己的名稱改了也就算了,還要把周邊國家民族的名稱也改了,如匈奴改名為降奴服于,高句麗改名為下句麗,后來還因為這種改名引發了外患。
可以說,王莽做的基本上都是好事,以至于后來的史學家也評價說王莽的改革是一個理想化的改革。這些改革在歷史上成為王莽改制,那么王莽改制是怎樣導致國家最終的動亂的呢?
▲王莽的末年,天下到處都是農民起義
其實王莽是用一個高標準的道德來強行干預了自然規律法則。我們就拿奴隸來說,在西漢末年之所以有人會賣身為奴,是因為遇到了天災實在過不下去了才會如此。雖然成為了奴隸,但是好歹還能吃上一口飯,還能活下去。而廢奴令出臺后,人們不敢買賣奴隸了,那些遭到了災荒活不下去的人,就失去了最后的生存手段,而全國360多萬的奴隸一下子就失去了生活的來源,由于沒有任何財產,他們也無法活下去;再說下取消各種貿易,將所有的生意收歸國有,其實貿易是在人們資源買賣的基礎上形成的,當王莽取消了所有的貿易之后,歷史上對當時的情況留下了四字評價“食貨俱廢”,就是老百姓的吃的用的都沒了著落;把所有的田地都均分的政策,著實得罪了不少大地主,他們也成為了后來反對王莽的主力軍。
而王莽是一個有著高度道德、制度、文化自信的人,他認為自己做的都是按照儒家經典學說來的,為了實現這個理想,連自己的親兒子他都舍得殺,如果他人沒有按照他的標準去做,那么他人也是該死的,該殺的。所以王莽的政權到了后期,也變成了暴政。
當時記載,全國所有的大陸上,到處都是戴著枷鎖的罪犯,全國所有的監獄都出現了爆滿的狀況。因為王莽的道德標準太高,人們一般都做不到,王莽便用最為強力的手段推行他的標準,以至于一時間到處都是罪犯。
王莽由于過于自信,甚至到了一種偏執狂的地步,當時的國家來說,已經有了東海、北海、南海郡,王莽便非要搞一個西海郡,找來找去就找到了青海湖,當時青海湖還是羌人的地盤,為了這塊地盤打仗自然是避免不了了,打下來以后便在青海湖設置了西海郡。沒有人口怎么辦?就遷了不少罪犯過去。
此外,王莽搞貨幣改革,一開始發行了大錢和小錢,到后來又奇思妙想地想出了上百種貨幣,各種貨幣名稱不同,換算機制也極為復雜,貨幣改革最后的結果就是貨幣系統崩潰,人們又不得不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時代。
就這么的改革,從西元8年到西元23年,搞了15年最終結果是天下大亂。王莽也只做了15年的皇帝,便在農民大起義中喪生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我認為王莽能夠篡位成為皇帝,其實很大程度上確實是當時民意的結果,只是王莽在當了皇帝以后,他的改革全部是按照儒家經典理論進行的,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偏執的改革,忽視了自然規律,以至于改革最終都違背了自然規律,造成了天下大亂。雖然所有政策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最終都成了好心辦壞事的結果,導致了他的王朝的最終覆滅。
能力不是特別突出,沒有手腕是成不了大事的,所以,王莽是個徹頭徹尾的手腕君,別美化他了,否則,何以天下人反之?
所以有人說王莽是從現代穿越過去的[我想靜靜]
主要還是年紀大了,太急了。
一字不落看了兩遍,分析的很透徹!
王莽最后不是40萬打兩萬,天降隕石40萬人全軍覆沒才輸的[呆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