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么不廢掉光緒帝?

實際上,在戊戌政變之后,慈禧太后迫于朝廷壓力,一度想廢掉光緒帝:

1898年9月21日,眼看維新派越來越不像話,甚至還有傳言要刺殺自己,慈禧太后在頤和園再也坐不住了。一大早就跑回了紫禁城,不僅下令抓捕維新派領袖們,還把象征著封建帝國最高權力的光緒帝軟禁了起來。

面對著自己養育了二十多年的光緒,慈禧太后痛心疾首,也失望透頂。光緒帝當然知道慈禧太后回來的原因,所以,一個勁地為自己辯白,堅稱“圍園殺后”計劃,他并不知情。

但憤怒不止的慈禧太后,還是吐了他一口唾沫,大罵:

“癡兒,今日我無,明日安有汝乎?”

那么慈禧太后為什么不馬上廢掉光緒帝呢?

一、

甲午戰爭前,大清好不容易通過“同光中興”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又通過洋務運動,發展了近代海軍及工業,整體國力和國際地位都是在上升階段。

但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打醒了大清人民,也打醒了世界人民。于是一個個列強開始張牙舞爪,擠破腦袋也要跑到大清土地上分一杯羹。

而大清國更痛苦的卻是光緒帝,是他打破了晚清大好局面,是他讓大清陷入了任人分食,險些亡國的地步。本想親政后大展手腳,在國際舞臺露露臉,卻沒想臉是露了,不過卻讓眾人看到了他的無能。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人也很痛苦,她就是慈禧太后,她也沒想到自己辛苦扶持了多年的光緒皇帝。竟然是如此幼稚,如此不堪大用,就因為自己一時沒照顧到,國家竟然出了這么大的錯,悔!

她悔是悔,但卻除了給光緒帝擺臉色,除了自己再親力親為以外,也確實無能為力。畢竟在封建社會,一個皇帝如果沒有失德,僅僅是決策出了問題,是不能隨便拿掉的。

此時的光緒帝,自然也感受到了“親爸爸”對自己的失望,所以,也在不斷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決策。明明是效仿列祖列宗的做法,為什么戰爭會失敗,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這個問題,李鴻章替他回答了,他在上的奏折中,提到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一句話:

“貴國之弱,在于固守舊法。如欲自強,必須將明于西學年富力強者委以重任,拘于成法者一概撤去,方有轉機。”

二、

看到了這份奏折,光緒帝猛得開竅了,猶如在黑暗中看到了一點星火,他覺得他有救了。

原來甲午戰爭失敗,并非是自己瞎指揮,而是祖宗之法出了問題。并非是自己不夠“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而是因為這些都是無用之學。

一旦走進了這個死胡同,光緒帝就再也走不出來了……

他為了一改在“親爸爸”面前的形象,他要變法,他要當大清國那個糾錯人。只要變法成功,大清很快就能追上列強,甚至還能超過他們,一次小小的失敗,并不會妨礙他光緒帝成為大清國最偉大的皇帝。

看到皇帝又重拾信心,慈禧太后還算是有點點欣慰的,至少代表著光緒帝沒有放棄努力。

所以,當光緒帝興致沖沖地把康有為寫的變法奏折拿給了慈禧太后看,慈禧太后并沒有打擊光緒帝的熱情:

“亦為之動,命總署王大臣詳詢補救之方、變法條理。”

慈禧太后支持變法,也是有原因的:

雖然甲午戰爭的失敗,讓她對光緒帝很有意見,但她也是一個愛惜自己名聲的人,畢竟已經還政給光緒帝了,自己也就不便于過多干涉政事。

其次,甲午戰爭失敗后,西方列強都來瓜分大清,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階段,變法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個途徑。

最后,慈禧太后老了,她也搞不明白這么多新名詞,也就是說,變法是必然,但她自己能力有限,無法領導變法。

三、

維新派和光緒帝太過理想化,變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們卻想幾個月就實現,而且還不給人準備的時間,也注定會失敗。

比如突然宣布廢除八股科舉考試,一下子砸了數百萬讀書人的飯碗,還不告訴他們該怎么辦;比如突然裁撤了詹事府等七個閑散衙門,一下子多了上萬名下崗職工,關鍵還不安排再就業;比如裁減八旗,取消旗人的“鐵桿莊稼”,這下子,連滿清的根基都破壞掉了……

所以,光緒帝下發《定國是詔》不久后,很多大臣都看出來,這是胡鬧。一些曾經堅定支持變法的開始動搖,一些模棱兩可的大臣們開始反對變法,一開始反對變法的大臣更是時不時跑慈禧太后面前哭訴。

實際上,慈禧太后從變法一開始的時候,就對光緒帝的能力半信半疑。她才會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把北洋陸海軍隊都握在了手中,她還收回了所有二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權。

但光緒帝還是違背了慈禧太后的意愿,他竟然罷免了禮部六堂官,這等于向慈禧太后奪權了。

在形勢變差之后,維新派竟然認為,慈禧太后會在天津閱兵時廢掉光緒帝。他們真的是高估了光緒帝的實力,慈禧太后想廢掉光緒帝,根本就不用到天津,一個命令就夠了。

但維新派一旦認準了這件事,就鉆進了死胡同出不來了。他們竟然認為只要殺掉了慈禧太后,光緒帝就能坐穩皇位,就能讓變法順利推行下去。

最后,慈禧太后終于坐不住了,一夜之間殺回了紫禁城,干掉了這群玩“過家家”的小朋友,關了光緒皇帝。

當然,慈禧太后殺回紫禁城也不是師出無名,榮祿曾經就上過奏折:

“姑俟其亂鬧數月,使天下共憤,罪惡貫盈,不亦可乎?”

四、

戊戌變法隨著慈禧太后回紫禁城而失敗了,慈禧太后痛心疾首,朝光緒帝吐唾沫,并大罵:

“癡兒,今日我無,明日安有汝乎?”

不對啊,按照維新派這邊的理論,今天要是除了慈禧太后,光緒帝就能徹底親政了,怎么會說沒了慈禧,也就沒了光緒帝呢?

只能說明,維新派實在是太幼稚了,光緒帝要是聽他們的話刺殺太后得逞,也就離死不遠了:

要知道,此時的光緒帝除了還有幾個維新派大臣支持以外,已經得罪了大部分官員。而且這些官員還是掌握實權的,尤其是那些守舊派大員,一個個恨不得光緒帝下臺。

還記得剛才提到的裁減八旗新政嗎,一旦慈禧太后遭遇不測,先不說榮祿會不會起兵進宮。單就說那些守舊派大臣們,馬上就有了“清君側”的借口,“清君側”說是清君側,實際上就是清君。

光緒帝內無權威,外無兵將,就是個光桿,到那時候,豈不是任人宰割?

這說明,光緒帝根本就沒看到自身的危機,他以為政治這么好玩,還嫩得很,若不是慈禧太后很強勢,她們娘倆都很難生存下去。

實際上,就算是慈禧太后及時出面制止了變法,還圈禁了光緒帝,那些守舊派大臣們仍然是不依不饒,大有把光緒帝趕下臺的陣勢。

為了給這些人一個交代,慈禧太后將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帶入宮中教養,并立為大阿哥。并且決定第二年,也就是1900年,廢黜光緒皇帝改年號為“保慶”。

五、
可是,對于西方列強來講,有個笨笨的皇帝也是不錯的,而且端郡王載漪是義和團的幕后支持者。這種人要是當了太上皇,對于洋人來講不是好事,所以一開始洋人就是反對廢掉光緒帝。

比如英國公使竇納樂他就直接告訴清廷,如果光緒帝出了什么問題,英國是可以一周內派兵30萬的;比如日本公使也警告清廷,不要對光緒帝采取什么過激的行為;而英、俄、法等國,也不跟清廷廢話,直接派兵進駐北京使館,進行武力威嚇。

他們這樣做,就擋住了端郡王載漪、莊親王載勛,以及其他宗室掌權的道路,因此他們極度仇視洋人,也就更加支持義和團滅洋。

最終,義和團失控,開始沖擊外國使館,慈禧太后也對外國人干涉她而不滿,最終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

由于外國人態度堅決,再加上慈禧太后也不想輕易更換皇帝,畢竟光緒帝還好控制一些。

光緒帝被慈禧太后圈禁在瀛臺島的涵元殿里,既是一種處罰,也是一種保護。實際上,在當時也確實發生過王公宗室糾集義和拳,刺殺光緒皇帝的政變:

1900年6月25日,八國聯軍就要攻進北京了,不甘失敗的大阿哥溥儁、端郡王載漪、莊親王載勛等人,帶著義和拳眾,突然就跑到瀛臺對光緒皇帝發難。

關鍵時刻還是李蓮英及時趕到:

“皇太后諭旨,自行在此的,全部拿下。”

這才救了光緒帝一命!

所以,沒有慈禧太后,光緒帝可怎么對付這些皇室宗親?

從某種意義上講,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利益是捆綁的,保住光緒帝,也就保住了慈禧太后的利益。所以,她也并非急著廢掉光緒帝,當然,西方列強也不愿意看到這個結局。

多重壓力之下,她最終也沒有廢掉光緒帝!

參考資料:

《清史稿》、《走向共和》、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奴才小史》、 莊士敦《紫禁城的黃昏》 等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就說嗎,不可能像歷史書說的這么簡單

  2. 娘倆都不是雄主,光緒帝就算真有實權,估計也就是第二個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