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淵想讓李建成作為繼承人,但是還是不會讓李建成手中有兵權的,原因有二:其一,太子不應該上陣打仗,不然戰死怎么辦;其二,李淵害怕太子執掌兵權謀反,已經讓他監管文臣了。其三,制度影響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分析一下這三點原因
一、李淵害怕李建成戰死
當時的李淵,深知在外領兵作戰的危險,稍有不慎,就會殞命沙場,這可是李淵不愿意見到的。
因為李建成是李淵與竇皇后的長子,當時李氏宗族習武之風培養了李建成的政治、軍事才能,他對于關系身家安危的大事不會無動于衷,因而當時是李淵反隋建唐的重要參與者。
李淵對于自己的大兒子,可是十分喜歡的,當年李建成跟隨李淵征戰沙場,多次拼殺。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起兵反隋,密召建成與弟元吉至太原。六月,義軍建旗發兵,建成受命率眾攻取西河。九日往返,義軍首戰告捷。李淵建大將軍府,授建成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封隴西郡公。
后來,他指揮和參與指揮的西河之戰、霍邑之戰、潼關之戰、長安之戰都充分顯示出其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所以李淵不讓李建成災出去打仗,是害怕李建成戰死沙場。
二、李淵其實也害怕太子擁兵自重
在李淵的心里,是打算將兵權和朝政大全放在不同人的手上,于是才有了李建成在朝中處理朝政,李世民在外征戰打江山。雖然李世民手握重兵,但是李淵認為,朝廷的政治和財政大權才是最重要的,武將最終還是在為朝廷賣命,而不是為了李世民。
李淵想法沒有錯,因為后來玄武門事變,李世民也是打的一個時間差,而不是說率領全部將士一起謀反。
李淵已經將監國的權利交給李建成了,他害怕李建成如果手中再有兵權,萬一有一天李建成皇太子當膩了,想篡位,那手中政權、兵權在握的李建成將無人能擋。所以他才允許李世民手握重兵。
那為什么不讓李元吉去打仗呢?因為李世民更有領兵才能嗎,況且李淵也是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這個兒子會殺兄篡位啊。
三、制度影響
這也是唐高祖時期用的制度模式了,太子李建成主政,秦王李世民主軍。這個制度模式大約是在三國時期東吳領導者孫權最先試用的制度,而后由晉武帝司馬炎完善正式使用。
當時司馬炎所用的完整版本的制度模式是:太子、一個親王、兩個外戚。四種不同的政治勢力四維一體,共同拱衛中央朝堂的穩定。外圈輔以強大,甚至龐大的宗室諸王捍衛邊境。這樣一來,權利不會集中,任何人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之前,都需要考慮其他手握大權的人,相互牽制。
這套布局的核心部分就是,太子和親王互相牽制,俗稱太子主政、次子主軍,或者太子次子并重。李世民能招攬謀臣武將,得益于這個制度。試想,但凡有本事試圖從軍封侯拜相的將帥之才,必然要進入李世民的隊伍行列里來。
加入到李建成的隊伍有什么用呢,還不是會分到李世民手下,于是李世民手下將領越來越多,再加上李世民常年在外打仗,不可能把軍權交到李建成手里,如果軍權由李建成負責的話,什么事情都需要請示,再等批復,那這么一來什么戰機都延誤了。
結語
所以說,唐太宗李世民能夠手握重兵,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就是李淵的意愿,李淵本想分權治理,但是做的不夠徹底,讓兵權歸于一人之手,這也是李淵被迫退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打架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淵是大唐開創者,起兵時年紀已經不小了,再一個兒子那么出色,干嘛不任用親兒子,不給李世民給別人更安全嗎?\n錯了,兒子之間再怎么鬧騰,終歸還是家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