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銅幣上的方孔最初是干什么用的?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方便從方孔中穿繩或鐵絲,方便銅錢儲存和攜帶。

大陸古代圓形方孔錢盛行于漢代,通常說的“五銖錢”,我們那時候叫“制錢”,我上國中時就比較喜歡收集制錢,至今手里還有一枚五銖錢,收藏了快30年了,本想拍張圖片,突然想不起來放哪了,該天找到再補圖吧。

據考證,漢代銅錢的購買力相當可以,一枚銅錢,那時候就叫“一錢”,大概唐、宋以后才叫“一文錢”。漢代一錢大概可以買一斤米或者一兩酒。

古代,銅錢一直是最流通的貨幣,宋代才有了少量使用的紙幣,叫“交子”,大家想象一下,假設我們現在大量使用一元硬幣,動不動就要花幾十甚至成百上千,沒有小孔串聯起來,實在是不方便。

而有了方孔,就可以把銅錢串聯起來,古人習慣說“一串錢”,“一吊錢”,說某人富有“腰纏萬貫”等,都體現了方孔的作用:串聯貫通。

還有一點,古代對天地的認知是“天圓地方”,而銅錢的圓形方孔也與這一思想契合。所以說我們古人是非常智慧的,圓形方孔的設計實在是最佳設計。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