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為什么后世詩人多在詩詞中懷念李廣而不怎么推崇衛霍呢?


我是前哥,我來回答。

李廣,可以說是古代名將中的“偶像派”, 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氣之大,甚至超過了衛青和霍去病。記得上國小時,第一次從連環畫上知道這位“飛將軍”,簡直崇拜得不要不要的。后世對李廣的贊美和歌頌,比上班高峰時堵在路上的汽車還要多。王昌齡名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幾乎將李廣推上了神壇;王勃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更讓李廣贏得了無數的同情。然而,李廣真的是神勇無敵嗎?李廣終生不能封侯,真的是時運不濟,或者是受到了不公正對待嗎?


非也。歷史上真實的李廣,可能讓人大跌眼鏡。他有勇無謀,治軍散漫,軍事指揮才能平庸,并非大將之才。李廣出擊匈奴,屢戰屢敗,鮮有勝績,這才是他終生未獲封侯的根本原因。



李廣和匈奴的四次大戰,無一勝績



李廣的軍事生涯將近半個世紀,橫跨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個時期,妥妥的三朝老將。李廣年輕時勇猛無比,曾經和猛虎搏斗過,連漢文帝都稱贊他“如果生在高祖(劉邦)時代,封個萬戶侯都不算個事兒!”漢景帝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七王之亂”, 曾奪取叛軍軍旗立下大功。但由于缺乏政治眼光,李廣私自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將軍印章,因此沒有得到封賞。


此后,李廣長期擔任邊郡太守,和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大小戰斗七十多次。司馬遷用大量的筆墨,生動地描寫了李廣百騎退千敵、被俘后逃回、草叢射石虎三大經典故事,讓人感覺李廣猶如是戰神下凡,匈奴克星再現。但事實上,李廣對匈奴的四次大戰,戰績都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第一戰:元光六年(前129年),漢武帝派驍騎將軍李廣、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各領一萬精騎,兵分四路出擊匈奴。李廣從雁門出擊,結果全軍覆沒,本人被俘。李廣逃回漢朝后按律當斬,交錢后“贖為庶人”。

第二戰:元朔六年(公前123年),跟隨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擊匈奴。李廣擔任后將軍,無戰功。

第三戰: 元狩二年( 121 ),李廣率四千騎出右北平,與張騫合擊匈奴, 結果被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包圍。《漢書》記載“(李)廣殺匈奴三千余人,盡亡其軍四千人,獨身脫還”。雖然殺敵三千,但全軍覆沒,功過相抵后無封賞。

第四戰:元狩四年( 119 ),跟隨大將軍衛青參加漠北之戰,衛青命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并,從右翼進行包抄。結果李廣和趙食其在沙漠中迷路,會師失敗。戰后,衛青派人帶著干糧和酒,詢問李廣和趙食其迷路經過,李廣拒不回答。衛青再派人命令李廣到幕府當面問詢,李廣憤而自殺。



總結一下,李廣參加的四次漢匈會戰,兩次全軍覆沒(其中一次主帥被俘),一次無功而返,一次因迷路未參加戰斗。也就是說,沒有獲得過一次像樣的勝利。四次大戰中,除了第三戰以四千騎迎擊四萬騎屬于寡不敵眾外,其他三次都是白白浪費了立功機會。這樣糟糕的戰績,即使放在今天也拿不出手,何況是在以軍功來封爵的漢朝?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將衛青的成功、李廣的失敗都歸因于運氣,顯然無法令人信服。


后起之秀衛青 PK 三朝老將李廣,到底誰更優秀?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李廣對匈奴的四次會戰中,衛青參與或指揮了三次(第一、二、四次),戰績如下:


第一戰(129),漢朝四路大軍出擊匈奴,李廣被俘,公孫敖戰敗,公孫賀無功而返,只有首次領兵作戰的衛青一路獲勝,橫掃了匈奴祭天圣地龍城,“斬首虜七百”,取得了漢朝對匈奴的第一場勝利,衛青也因功“賜爵關內侯”。王昌齡的名篇《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流傳千古。很多人都以為這首詩贊頌的是李廣。錯了。李廣終生都沒有到過龍城,而且戰績這么差,怎么能稱為“龍城飛將”?真正的龍城飛將,是戰神衛青。衛青在龍城首戰告捷,奪得匈奴祭天金人,并從此拉開了大漢帝國痛揍匈奴的偉大序幕。十年之后漠北之戰,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廷”,這才是真正的“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二戰(前123年),已晉升大將軍的衛青作為總指揮,從定襄兩次出擊,“斬首虜萬余人”。


第四戰( 119 年,漠北之戰),衛青作為左路軍總指揮,在李廣和趙食其兩軍因迷路而未能會師的情況下,孤軍與匈奴單于率領的主力決戰,獲得大勝,“凡斬捕首虜萬九千級”。


如果再算上其它三次作戰,衛青在進攻匈奴的七次大戰中保持全勝,斬俘總計五萬余人。而霍去病參加或指揮的六次大戰,也獲得全勝,斬俘總數達到了十一萬人,并接受匈奴渾邪王部數萬人投降。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數據來看,衛、霍的戰績,遠遠超過了李廣,兩位戰神也因功被封萬戶侯。漢武帝興奮之下,甚至將衛青三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衛伉、衛不疑、衛登全部封侯。衛、霍的部下,也分別有九人、六人封侯。



按照漢代的封爵制度,李廣到底能不能封侯?



漢承秦制,無論是封官,還是賜爵,都取決于功勞大小。《史記》記載,漢代的功勞由高到低,分為勛、勞、功、閥、閱五等,“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閥),積日曰閱”。簡單地講,“勞”就是文治,“功”就是軍功,“閥”就是集小功為大功,“閱”就是資歷或工齡。除了“勛”屬于極高的特殊功勞外,功、勞、閥、閱往往并稱,但在多數情況下,“功”在“勞”之上。


漢代的封爵共分為二十級,最高級為列侯(徹侯),次級稱關內侯,都是只有食邑,沒有封國。侯爵獲封的食邑差別很大,最少的僅有數百戶,最多者可達上萬戶。衛青、霍去病由于軍功顯赫,食邑分別達到了一萬五千七百戶、一萬五千一百戶。

漢代,軍功是獲得爵位的首要方式。那么軍功如何評定呢?主要是看斬首級數和掠獲多少,“書其斬首之功于一尺之板”,然后再結合部隊傷亡比例,由縣、郡按照軍功大小,賜爵、賜田宅或給予其它賞賜。漢代對于軍功進爵的管理非常嚴格,冒領軍功者會受到嚴厲處罰。《史記·馮唐列傳》記載:云中太守魏尚因為斬首數多報了六級,就被削去爵位、罰做勞役,“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罰坐之”。


《史記》中對各位將領的戰功均有詳細記載,但司馬遷最推崇的李廣,卻偏偏沒有斬首級數的記錄。《漢書》記錄李廣殺敵最多的一次,是前 121 年“(李)廣殺匈奴三千余人”,但是自己部下四千余人全部戰死。這說明,雖然李廣資格很老,作戰次數很多,但是要么斬首級數不多,要么部隊傷亡過大,勞苦功不高,所以總是夠不上封侯的標準。


漢朝有功必賞的另一面,是有過必罰。凡是軍隊傷亡巨大、被俘、未能按期會師,按律都是斬首,但允許繳納贖金免死,貶為平民,稱為“贖為庶人”。 同樣是身經百戰,公孫敖的人生比李廣還慘,兩次被貶為平民,最后因“巫蠱案”牽連,被腰斬于市。前129年,騎將軍公孫敖率一萬騎兵出擊匈奴,陣亡七千人,“當斬,贖為庶人”。前121 年,公孫敖隨霍去病參加河西之戰,因迷路導致會師失敗,再次“贖為庶人”。另一位 將領蘇建,也有過類似的遭遇。 前123年,蘇建與趙信領三千名騎兵出擊,與匈奴單于主力遭遇,激戰一天全軍覆沒,趙信投降匈奴。蘇建只身逃回漢朝后,“失軍當斬,贖為庶人”。



漢武帝沒給李廣機會嗎?



如果說漢武帝對李廣一直心存偏見,這不是事實。漢武帝曾三次重用李廣。第一次是漢武帝剛即位時,因左右都說李廣是名將,漢武帝就任命李廣為未央宮衛尉(警衛團長官)。同時擔任長樂宮衛尉的,是另一位名將程不識。李廣、程不識都是邊將出身,現在調入中央任職,顯然是重用。

129年,漢朝兵分四路進攻匈奴。李廣率1萬騎兵從雁門出擊,結果全軍覆沒,主帥李廣也被俘。李廣逃回漢朝后,贖為庶人。沒過多久,因“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漢武帝任命李廣為右北平太守。這是第二次重用李廣。


但李廣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既不是出擊匈奴,也不是加強防守,而是把之前吵過架的霸陵尉召來,當場斬首。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李廣被貶平民后,有一天出城找朋友喝酒,深夜才回城。守城的霸陵尉喝醉了,就訓斥李廣。有人告訴他,這人以前是將軍,霸陵尉聽后很不屑:“即使是現在的將軍,也不能違規夜行,何況是以前的將軍!”李廣和朋友無奈,只好在城下睡了一夜。霸陵尉阻止李廣進城的行為,屬于正常履行公務,即使出言不遜,也不到判死刑的標準。而李廣擅殺霸陵尉明顯是公報私仇,暴露出李廣器量狹小的一面。事后李廣上書請罪,但漢武帝并沒有因此怪罪他,說明漢武帝此時仍然很器重李廣。


十年后(前 119 年),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漢武帝動用傾國之力,由衛青、霍去病各領騎兵五萬,步兵數十萬,馬十四萬匹,發動了漠北之戰。最初的參戰名單中沒有李廣,但李廣覺得這是最后一次封侯機會,多次向漢武帝請戰。 漢武帝起初覺得李廣年邁,沒答應,后來經不住其反復請求,最終同意李廣參戰,“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 結果李廣在沙漠中迷路,會師失敗,憤而自殺。


漠北之戰,是關系到漢朝政權興衰成敗的一場戰略決戰,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了大漢帝國的利益,為了戰役的勝利,考慮到李廣不但年過花甲,而且既往戰績不佳,運氣也不好,所以不愿啟用他,后來勉強啟用后又密令衛青把李廣從主攻部隊調離,這都是合乎情理的舉動,漢武帝并沒有做錯什么。


其實,李廣即使沒有迷路,如期和衛青會師,也注定無法封侯。《史記》記載,漠北之戰漢軍大獲全勝,衛青“斬捕首虜萬九千級”,但是衛青以及部下沒有一人獲封,“而大將軍(衛青)不得益封,軍吏卒皆無封侯者”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鹵獲丑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漢武帝增加霍去病食邑5800戶,霍去病部下三人(路博德、復陸支、伊即靬)獲封列侯,李廣的兒子李敢也因奪得匈奴軍旗,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


那么問題來了,漢武帝為何厚霍薄衛? 從表面看,是衛青斬俘數量不如霍去病,部隊傷亡比例也大于對方,但實際上是漢武帝平衡權力的結果。戰前,經漢武帝一手提拔起來的衛青,已經完成了從奴隸到大司馬、大將軍的華麗逆襲,功高震主,位極人臣,姐姐是皇后,外甥是太子,一門五侯(衛青、三個兒子、霍去病),下屬九人封侯,衛氏集團已經成為大陸最大的一股軍事政治勢力。依漢武帝的性格,決不允許出現一個足以威脅皇權的人物,因此必須再扶持一股勢力來制衡衛青。而當下,有能力制衡衛青的最佳人選就是霍去病。所以,從李廣跟隨衛青出征漠北的那一刻起,無論李廣戰績如何,都注定是勞而無功。



與李廣自殺有關的衛青,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根據《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的描述,衛青雖然功高蓋世,位及人臣,但從不擅權自專,反而溫和恭謹,待人有禮,謹慎低調。有三件事足以說明衛青的處事風格:


第一件,不擅殺敗軍之將。元朔六年(前123年),衛青從定襄出擊匈奴。右將軍蘇建帶領三千人出發,與匈奴單于主力遭遇,激戰一天后全軍覆沒,蘇建單騎逃回。有人建議衛青殺掉蘇建立威,衛青拒絕了:“使臣職雖當斬將,以臣之尊寵而不敢自擅專誅於境外,而具歸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將蘇建押送回京,交皇帝處治。漢武帝放了蘇建,贖為庶人。蘇建后來有個著名的外交官兒子,被匈奴扣押十九年依然不變氣節,他就是蘇武。


第二件,被李敢打傷也不報復。李廣自殺后,李廣的兒子李敢處于對父親之死的氣憤,打傷了衛青。依衛青的地位和權勢,分分鐘可以殺掉李敢。但衛青一直沒有對外聲張,也沒有處罰李敢。霍去病偶然得知消息后,卻在甘泉宮狩獵時當場將李敢射殺。


第三件,不為虛名養門客。當時的丞相、太尉等高官都喜歡蓄養門客,來獲取好名聲。蘇建曾勸衛青養士,但衛青認為這會招致皇帝忌諱,以前竇嬰和田蚡厚待賓客,就常讓漢武帝咬牙切齒,作為臣子只需要奉法遵職即可,因此拒絕養士。


從衛青的日常為人來看,沒有跡象顯示衛青會故意逼死李廣。那么,李廣為什么自殺呢?前119 年,大軍出發,衛青按照漢武帝密令,將李廣從前鋒位置調到助攻的趙食其部,李廣當時就很生氣,“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隨后,李廣和趙食其迷路,未能按期會師,“軍亡導,或失道,后大將軍” 。衛青獨自率部打敗匈奴單于主力后,在回師途中才遇到李廣和趙食其。衛青派長史帶著干糧和酒,詢問李、趙迷路經過,李廣因為生氣拒不回答,衛青再派長史責令李廣到幕府當面問詢。李廣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獨自到衛青幕府后,對軍士說:“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馀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馀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后引刀自殺。


如果推測李廣自殺前的心情,一定是既憤怒又絕望。憤怒的是,自己戎馬一生,花甲之年卻還要忍受年輕小吏的訊問,這無疑是一種恥辱。絕望的是,由于這次迷路導致會師失敗,戰后追責起來,不但不能實現封侯的夙愿,還要再次被貶為平民。此前的公孫敖、蘇建等將領,也都曾因迷路而“當斬,贖為庶人”。自己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大小七十余戰,卻一無所獲,這難道不是上天要亡我嗎?


客觀地講,李廣一生戰績不佳,最終自殺身亡,雖然有權力爭斗、獎懲制度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因素還在于李廣的性格與治軍方法存在明顯缺陷。




李廣的缺點和優點一樣突出



李廣的身上,有三個明顯的優點。一,箭術高超。這是李廣的看家本領。唐代盧綸的一首《

塞下曲》,將李廣的箭術刻畫得淋漓盡致:“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二,善待士卒。李廣帶兵,“乏絕處見水,士卒不盡飲,不近水;不盡餐,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這一點,李廣做得比霍去病要好。霍去病因為少年得志,不太體恤士卒,“少而侍中,貴,不省士”,跟隨他出征的士兵經常餓肚子,“重車馀棄粱肉,而士有饑者”。三,為將清廉。李廣歷任七郡太守四十余年,卻幾乎沒有積蓄,“ 家無余財,終不言生產事。“得賞賜,輒分其戲下,飲食與士卒共之”。


但是,李廣身上同時也存在兩個致命的缺點。


第一,行為沖動,有勇無謀,常常將自身及全軍置于極其危險的境地。比如,例如李廣在兩軍對壘之際,為了追殺區區三個匈奴射雕手,置全軍安危于不顧,僅帶百余騎就深入險境,雖然解鞍縱臥,意氣自如,僥幸迷惑了上千敵軍,然而一旦被敵識破,唯一的結局就是全軍覆沒。


李廣為了顯示自己過人的箭術,常常對潛在危險視而不見。弓箭本來是遠距離攻擊武器,可李廣揚短避長,硬生生把它變成了短刀來使用,“其射,見敵,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這種近似肉搏的打法,雖然可以提高命中率,但己方傷亡必然更大,“用此,其將數困辱,及射猛獸,亦數為所傷云”。對于一名高級將領來講,只有匹夫之勇,而缺乏應有的謀略,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治軍散漫,防備松懈,幾乎每次作戰都傷亡慘重。李廣帶兵出征,怎么舒服怎么來,安營扎寨后,部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不派出偵察兵,也不設置刀斗巡邏。而同時期另一位名將程不識的做法,就和李廣截然相反。程不識治軍嚴謹,行軍、扎營都是按照操作規范來,偵查、防御、巡邏一個都不能少,因此從沒打過敗仗,人稱“不敗將軍”。 程不識認為李廣的治軍方法并不足取,士卒雖然得以休息,樂意跟隨李廣,“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但是一旦敵軍來襲,將無法抵擋,“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


戰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消滅敵人,但前提是先保存自己。己方如果全部陣亡,談何消滅敵人?從表面上看,李廣是為了體恤士卒,但實際上,卻有大量士兵為此戰死疆場。李廣這種過于散漫的治軍方式,導致軍隊經常被優勢敵軍包圍,要么傷亡慘重,要么全部戰死。李廣與匈奴大戰四次,其中兩次全軍覆沒,并非都是因為運氣不好,而是李廣的治軍方法存在著致命缺陷。


總體來看,李廣帶兵勇猛有余,謀略不足,并非大將之才。他既不能大量殺傷敵人,也無法有效保護部下生命,在戰爭中經常處于被動局面。即使李廣如愿封侯,也必定會因為一次次的敗績被削去爵位。那么問題來了,《史記》中為何把李廣寫得神勇無敵?



李廣的真實功績為什么被夸大?



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而受宮刑,在情感上更為李家打抱不平。前99年,李廣之孫李陵兵敗投降匈奴后,群臣紛紛痛罵李陵。只有司馬遷仗義執言,對漢武帝說李陵只帶五千步兵,被單于大軍包圍后依然殺敵萬余,雖敗猶榮,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漢武帝聽后,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迎接李陵,公孫敖卻誣告李陵在為匈奴練兵并準備進攻漢朝。漢武帝震怒之下,將李陵全家滅族。而司馬遷也因此被定為“誣罔罪”,按律當斬,以腐刑贖死。司馬遷懷著滿腔悲憤,在《史記》這部史學巨著中,高度贊頌“李廣才氣, 天下無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并用華麗流暢的文筆,引人入勝的情節,將李廣的英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但對衛青、霍去病卻多有不屑之語。



第二個原因,李廣一家三代的悲慘境遇,贏得了世人的同情。李廣一家,三代為將。李廣自殺時,長子李當戶、次子李椒都已去世。次年,三子李敢認為衛青是導致父親自殺的罪魁禍首,出手打傷了衛青,但衛青并未對外聲張。霍去病偶然得知后,在甘泉宮狩獵時射殺了李敢。在這件事上的處理上,漢武帝偏袒了霍去病,未對他做任何處罰。



李家第三代——李陵,是李廣長子李當戶的遺腹子,遺傳了祖父擅長騎射的基因。前99年,李陵自告奮勇,率領五千步兵出擊匈奴,被匈奴單于八萬騎兵包圍于浚稽山(位于今蒙古國境內,圖拉河、鄂爾渾河之間),激戰八天,殺敵萬余,矢盡糧絕后投降匈奴。漢武帝將其全家滅族后,李陵拒絕歸漢,最終老死在匈奴。匈奴且鞮侯單于很器重李陵,不但讓他做了右賢王,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有個居住在葉尼塞河 流域的游牧部落黠戛斯,自稱是“李陵的后人”,曾向唐太宗認親。10世紀后,黠戛斯人移居天山西部,與當地居民融合后,形成中亞的吉爾吉斯人和大陸境內的柯爾克孜族。



結語



馮唐有心人易老,李廣無功候難封。李廣抗擊匈奴四十余年,為保衛邊疆做出了貢獻,李家三代的不幸遭遇也令人同情。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李廣并非大將之才,他的身上存在著有勇無謀、治軍散漫的致命缺陷,進而和匈奴作戰時屢遭敗績,這才是其終生不能封侯的根本原因。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分析透徹,有理有據!龍城飛將本就是指衛青,不是李廣。

  2. 一般對李廣這種沒有多大戰績而又歌頌他的人都是些沒有多大成就而對現實生活不滿的人,總覺得別人的成績都是靠關系運氣的。就如部分人崇拜項羽貶低劉邦是一個道理,成王敗寇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3. 游牧民族多是沖鋒戰游記戰,卻為啥次次都要包圍李廣的部隊?兩千年后的張靈甫也有同感,百萬大軍圍攻都能出現被局部7:1圍殲的戰例。

  4. 如果李廣是青銅開始,那么衛青就是從爛鐵開始,衛青是牧馬奴出身,如果不是碰巧有個美姐姐,還見不著皇帝,但見著皇帝,只是一個機會,其他的還是他本身條件過硬,霍去病不同,這人是老天爺給飯吃天生將才,天賦驚人,后無來者,一出生就是王者,而且皇帝還護著,所以性格才有些嬌縱不恤下人,也容不下一粒沙子,所以才會敢當庭射殺李敢。//@A醉愛看你笑:沒有功勞總也有苦勞吧!縱觀歷史李廣是從青銅開始,衛青霍去病直接是王者開始,這公平嗎?

  5. 李廣一出去就被匈奴針對,他怎么贏?第一次衛青能到達龍廷全靠李廣嘲諷臉吸引了匈奴主力合圍。漢匈戰爭前期,匈奴就知道一個李廣難對付,每次都是重兵合圍。他最后一次迷路了,這個鍋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不會給李廣背,這是向導官的責任[微笑]。至于你說的歷史上的李廣大跌眼鏡那段,有沒有確切資料?

  6. 司馬遷把李廣寫得很好而有所貶低衛青,霍去病,究其原因,李廣雖為大將軍卻未能封候,和他的默默無聞不得志遭遇以及其他文人都差不多,而衛青霍去病是屬于皇親國戚,按他們的理解就是靠關系才得功名的,所以他們極力的推崇李廣這種偶像派,以至于讓人誤解上千年,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軍將軍是衛青

  7. 夠細夠全,好解[贊][贊]

  8. 龍城飛將是衛青,當年破龍城的是衛青,不是飛將軍李廣

  9. 所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是也!我基本上算是了解這段歷史,之所以提問出來,不為求得回答,算是為衛青霍去病抱不平,所幸現在很多人能公正客觀地看待衛霍二位戰神,當然,除了某些教育專家

  10. 謝謝評論與探討。不過,這不叫推翻,這叫還原史實。本人正是因為讀了不下10遍《史記》,才慎重地得出這個客觀的結論。關于論據,文中已寫得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