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分西漢和東漢,西漢是劉邦建立的,國祚210年,共經歷12位皇帝;東漢是劉秀建立的,國祚195年,共經歷14位皇帝,我們來看一下到底哪些皇帝稱得上明君,當然了,劉備建立的“季漢”就不算了。
何謂明君?簡單的說,就是英明的皇帝;復雜的說,就是會用人、能治國、能辨別忠奸、能愛護百姓、能保國家平安、能維持大陸盛世的英明皇帝。
那么兩漢哪些皇帝稱得上明君呢?
先說西漢,首先開國皇帝劉邦絕對稱得上是明君,這個毫無異議,以布衣之身,提三尺長劍,斬白蛇起義,經歷三年滅秦之戰,四年楚漢戰爭,埋葬了大陸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秦朝,擊敗了大陸歷史上獨一無二、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項羽,這份能力,就不是一般皇帝比得上的。
劉邦之后的漢惠帝劉盈,實在是稱不上明君,終劉盈一生,只是活在母親呂后陰影下的傀儡皇帝而已,事無巨細,都取決于呂后,劉盈的一切都是他母親呂后安排,包括劉盈娶了自已的外甥女為皇后,劉盈被呂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嚇得失去理智,郁郁而終。
漢惠帝劉盈之后,漢朝逐步進入盛世,先有文景之治,后有漢武盛世,接著又是昭宣中興,明君一位接著一位,從漢文帝到漢宣帝一共五代皇帝都是明君,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都說富不過三代,可劉家皇帝已經英明了五代人。
西漢的第二位明君是漢文帝劉恒。
劉恒以劉邦第四子身份繼承皇帝位,以功臣誅殺呂氏一族之后的混亂進入京城登上皇位,以恩威并濟的手段在成為皇帝之后在極短的時間內獨掌大權,之后開始穩固統治,以孝、德治國,對外穩定匈奴,繼續和親,對內減輕苛政,輕搖薄賦,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西漢的第三位明君是漢景帝劉啟。
劉啟是漢文帝劉恒的第五個兒子,在劉恒前面四個兒子相繼去世后,劉啟成為嫡長子,劉啟在位期間爆發了諸侯國發動的吳楚七國之亂,最終被平定下去,解決了西漢初年以來,劉邦分封諸侯王之后的一大隱患,劉啟雖然生性薄涼,用棋盤砸死吳王太子,腰斬一代文豪晁錯,逼死功臣周亞夫,漢景帝雖然對待大臣有些苛刻,但仍不失為一代明君,漢景帝與他的父親漢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西漢的第四位明君是漢武帝劉徹。
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16位即皇帝,在位54年,開啟了大漢盛世的到來,開創大漢民族的聲威。漢武帝劉徹采納推恩令,從制度上解決了諸侯王之亂,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思想上統一了華夏民族;漢武帝劉徹大膽對匈奴用兵,解決了大半個世紀邊境安全;漢武帝劉徹不斷對外開疆拓土,才讓華夏民族有了今天雄偉的版圖,漢武帝不僅是明君,還是千古一帝。
西漢的第五位明君是漢昭帝劉弗陵。
劉弗陵是漢武帝的第六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八歲登基為帝,21歲去世,在位13年,在權臣霍光的輔佐下,開啟了武帝朝以來的百廢待興,雖然漢昭帝終身活在霍光的陰影之下,但漢昭帝13歲就能明辨是非,挫敗了上官桀、燕王劉旦、桑弘羊等人針對霍光的陰謀,這不是明君又是什么呢?
西漢的第六位明君是漢宣帝劉詢。
劉詢是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因為巫蠱之禍受到牽連,成為大陸歷史上唯一坐過牢,當過平民,之后才成為皇帝的人,漢宣帝一朝由于對外解決了匈奴的大患,對內國泰民安,一片詳和,此時的漢朝處于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最強大的時代,達到整個兩漢最鼎盛的時期,就是漢宣帝當政期間。
而東漢能夠被稱為明君的皇帝,只有前面四位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
漢光武帝劉秀就不用說了,文治武功樣樣出類拔萃,還是東漢的開國皇帝,被稱為位面之子,在位期間也開創了”光武中興“,當然也是一代明君了。
緊隨其后的就是創造了”明章之治“的兩位皇帝,漢明帝劉莊與漢章帝劉炟,兩位皇帝共同創立了明章之治,是東漢自光武帝之后的另一個治世,此時的東漢帝國,在明章二帝的統治下,勢力達到頂峰,對外解決了匈奴外患與羌人問題,對內開創了各種治世,當然稱得上明君了。
東漢最后一位明君就是漢和帝劉肇了,劉肇其實與西漢的漢昭帝劉弗陵有些相似,10歲即皇帝位,14歲時劉肇就聯合了一批朝中正直的官員和太監,詔令京城守備司令與北軍五校士兵逮捕專權的竇憲一黨,全部誅滅,誰能想到一個14歲的皇帝,居然心思如此縝密,手段如此雷霆,計劃如此周密,一舉鏟除了為害東漢政權的竇氏外戚集團,這不是明君又是什么呢?
來統計一下,西漢12位皇帝,共6位明君,明君比例達到百分之五十,東漢14位皇帝,共4位明君,明君比例達到百分之二十九,差不多三分之一。
如果合起來算,整個兩漢共26位皇帝,10位明君,明君比例達到百分之三十八,超過三分之一。
這個明君比例,放到整個大陸歷史上,應該不會低,那么漢朝為何這么多明君呢?
第一個原因是:前朝皇帝選接班人是選賢不選長。
西漢自劉盈之后的6位皇帝,都不是前任皇帝的長子,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比如漢文帝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十個兒子,漢昭帝是漢武帝的第六個兒子。
賢能比嫡長治理國家更有用,下一任皇帝是否合格,前朝皇帝的選拔相當重要。
第二個原因就是:成為明君的皇帝,大多是受過磨難,吃過苦,懂得人間疾苦。
比如漢文帝劉恒,由于母親不受劉邦寵愛,因此活得非常低調,一幅與世無爭的樣子,才能最終被選為皇帝,還有漢宣帝劉詢,從是個嬰兒開始就在牢中,稍為年長一些又在民間當普通百姓,自然知道百姓的疾苦,即使成為皇帝后,依然記得自已的發妻。
第三個原因就是:漢朝以儒術漢國,以法家為本。
雖然漢武帝確定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但并不是不要其他治國思想,而是糅合了其他思想,集眾家所長,為治國所用,比如法家,漢承秦法,漢初的法律與秦國基本上是一樣殘酷的,但漢朝逐漸廢除了一些嚴厲的法律,依然以法家治本。
治天下與打天下是不同的,儒家雖然也有很多問題,但是對于治國來說,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有一些道理,正是這些道理的存在,維持了一個相當較平衡的政治姿態,而作為皇帝,是自小要學習儒術的,儒術能讓一個皇帝懂得治國之道,成為明君的可能。
第四個原因就是:江山代有人才出。
漢朝的人才非常多,不斷出現的各種人才給漢朝統治者治國提供了很多的依據,比如漢初的諸呂作亂時,周勃、陳平等人平定了諸呂之亂,漢初的賈誼、晁錯、周亞夫、主父偃、霍光等人,都是為了維持漢朝的統治與盛世,給皇帝提了不少正確意見,只要采納了正確意見,并有正直大臣的監視,皇帝大體上是明君。
霍光是不是權臣奸臣嗎?
其實搞基惹禍的也不少[捂臉]
歷史上的皇帝大多都是想把國家治理好,只是下面的人在作怪,就算慘暴的秦二世,最后也是悔恨自己錯信趙高
西漢敗就敗在元帝,所謂知子莫若父,宣帝明知元帝懦弱,還說“亂我漢家者,太子也”,可惜宣帝太鐘情許平君,沒有另立太子,間接導致西漢的滅亡
漢武帝最厲害
說得好啊! 這個明君比例,放到整個大陸歷史上,應該不會低,那么漢朝為何這么多明君呢?\n第一個原因是:前朝皇帝選接班人是選賢不選長。西漢自劉盈之后的6位皇帝,都不是前任皇帝的長子,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比如漢文帝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十個兒子,漢昭帝是漢武帝的第六個兒子。賢能比嫡長治理國家更有用,下一任皇帝是否合格,前朝皇帝的選拔相當重要。
明君靠吹,昏君靠黑
漢朝很多皇帝不錯,明朝皇帝大多很奇葩[笑哭][笑哭]
匈奴是現在的印度國嗎,哪位大神告知一下[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