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廢太子,朱天保上疏諫請復立太子,康熙為何要殺了他?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

它包含了兩層含義:

第一,同樣是諫請復立太子,王掞沒有被殺,陳嘉猷等人眾也沒有被殺,為何單單朱天保就被殺了?要知道,當時朱天保僅二十出頭,并且品行端正、學識淵博。

第二,康熙是圣祖仁皇帝,在私德上很看得過去,對臣下相當包含,康熙年間大臣因言獲罪的尚且不多,更何況是因言被殺呢?

說句題外話,乾隆可以說是用生命來模仿康熙,然而,“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乾隆未能超越康熙,倒不在其文治武功上,而是在私德上。乾隆是那種容易遭黑的人設:霸凌、妄自尊大、自以為是。

那么,朱天保到底因為什么惹得康熙大開殺戒呢?

朱天保冒死進諫

朱天保是鑲白旗下人,康熙五十二年進士,后入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很有家國情懷。

康熙五十四年,皇帝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壞,起先因病手不能寫,后來中斷了對皇子們馬騎功夫的考較,最后頭暈目眩、走路都需要人來攙扶。

朱天保看到后很是為國憂心,他想對皇帝說說自己的心里話,但也有兩重顧慮:

第一,在康熙五十一年時,皇帝二廢太子,曾經口諭:“若有奏請皇太子已經改過從善應當釋放者,朕即誅之!”殺氣騰騰的圣旨言猶在耳,朱天保也擔心卷入政治漩渦中、惹來殺身之禍。

第二,他的父親是朱都訥,剛剛被提升為兵部侍郎,朱天保害怕連累到父親和家族。

朱都訥讀懂了兒子的心事,對他說:“忠孝未可雙全,汝舍孝而全忠,吾復何憾!”

于是,朱天保決定舍身進諫。

康熙五十七年正月二十,朱天保懷揣疏折,騎馬出德勝門時,一大群烏鴉哀鳴不止,阻擋在他的去路上。他的隨從見兆頭不好,勸他不要上疏。朱天保慨然道:“吾草疏時,早已置此身度外矣。禽鳥飛鳴,何預人事者。”

朱天保的疏折寫得很章法。他先是分析原因:“二阿哥雖以疾廢,然其過失良由習于驕抗,左右小人誘導之故”;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若譴碩儒名臣為之羽翼,左右佞幸盡皆罷斥,則潛德曰彰,猶可復問安視膳之歡”;最后他說出了自己的擔心:“儲位重大,未可移置如棋恐有藩臣傍為覬覦,則天家骨肉之禍,有不可勝言者。”

朱天保的奏折卻勾起了康熙對胤礽的念想,他愛這個嫡長子,多希望他能夠再次回到自己的身邊“問安視膳”呀!

康熙看完朱天保的上疏,為之動容,嘆息良久。

但不多時,康熙就十分生氣地命人把朱天保給抓了起來。

分析朱天保被殺的原因:

誘因:心懷叵測者的挑唆。

康熙拿著朱天保的奏折問詢身邊的近臣,其中一人說:“朱天保此疏為異日寵榮耳!”《清史稿》提及此人是阿靈阿,這肯定不對,因為阿靈阿當時已經過世了二年。但確實是有人說了這么一句挑唆的話,而這句話正戳中康熙內心的隱憂。

于康熙而言,朱天保只是個未入流的小官,也未深入地涉足時政,并且人還年輕,背后必有同謀主使之人。從利益角度來分析,朱天保有政治投機的嫌疑,希圖擁立之功。

康熙再細看奏折,其中有“儲位移置如棋”的不敬之語,被一個年輕后生譏諷,康熙的帝王尊嚴受到傷害,心中的怒火就騰騰地升起來了。他決定親自審問朱天保。

失敗的面審,康熙認為朱天保是不孝之子。

朱天保上疏復立太子,事前的準備工作做得并不充分,所以面對康熙的責問,他顯得十分笨拙。

康熙問:“你說二阿哥仁孝,是怎么知道的呢?”

朱天保一下被問蒙了,過了很久才支支吾吾地說:“聽我父親說的。”

康熙又問:“你說二阿哥圣而益圣、賢而益賢,是從何得知的呢?”

朱天保又說:“聽我父親說的,我父親是聽監守二阿哥的人說的。”

康熙聽完連連搖頭,怒道:“無知稚子!問你話全然答不上來,必有主使之人,據實供明!”

朱天保梗著脖子說:“臣讀孔孟之書,主使者孔孟二人而已。”

于是,康熙認為朱天保不孝賣父,把他交給刑部嚴加審訊。

刑部撬開了朱天保的嘴,坐實了結黨營私的罪名。

經過多次嚴審,朱天保供出上疏之事與父親朱都訥和姐夫戴保商量過。康熙為了謹慎,親自審問了朱都訥,朱都訥不敢辯解,口中連連稱道“臣子妄奏、罪該萬死”。

順藤摸瓜,三人又供出了內閣學士金寶、副都統常賁(朱天保的另一個姐夫)、都統齊世、辛泰等人。

這樣,朱天保一眾人等結黨的罪名就坐實了。

康熙殺朱天保,有渲泄個人情緒的因素

當時的康熙,重病臥床了一個多月,又恰逢與他感情很深的皇太后博爾濟錦氏過世,正是心緒很糟糕的時段。朱天保的奏折中,康熙品味不出多少為君上分憂的味道,反面不實居多,甚至出言責備,這讓他覺得受到了無理的指摘,心里斷乎不能容忍。

康熙能包容王掞,因為其祖王錫爵在明萬歷年間為國“爭國本”,王掞在效法其祖行事,其動機是為國分憂。

康熙殺朱天保,因為其所結之人都手握兵權。

朱天保一案中所涉之人,朱都訥是兵部侍郎,戴保、齊世、辛泰和常賁分別是兩個旗的統帥和副統帥,都是官居一品、二品的高級將領,在軍隊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在康熙另有皇位繼承人的情況下,不愿看到這么多高級將領擁戴廢太子,因此斷然出手制止。而趙申喬、陳嘉猷等人建立議復立皇太子,都是文人或言官,康熙也就包容了他們。

綜上,促使康熙對朱天保及其他涉案人員萌生殺念,也有以儆效尤的意思。

最后,康熙作出裁決:朱天保“違旨妄奏,且受審時首先供出該父,不孝至極,令其立即斬首;戴保最為兇惡,立即斬首;朱都訥、常賁免死荷校(枷刑);齊世收監;辛泰罷官。

阿塏說

雍正四年,皇帝點評趙申喬等御史上疏復立太子時說:“不諳國體、心本無他”。其實,朱天保上疏的本意應該也是這樣。

朱天保一案,若是放在康熙身體健旺、心思清明的時候,依照他的秉性,是不會做出如此嚴苛的處罰的。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