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是走向共和的重要人物,可以說是清朝的掘墓人之一。而曾國藩是大清中興之臣,是為大清續命的人。
曾國藩最多時能掌控50萬大軍,而袁世凱也就控制了七八萬人。雖然所帶兵數不可同日而語,但袁世凱敢把大清推下臺,而曾國藩卻不敢,這是為什么?曾國藩在怕什么?
這兩人履歷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做事方式
曾國藩的一生,可謂順順利利,一路快步小跑,這就是國家培養的棟梁之才。21歲秀才,23歲舉人,27歲進士,從此,曾國藩開始在仕途宦海中遨游了。
1853年,曾國藩開始組建起了湘軍,其后湘軍擴展迅速,最后成為剿滅太平天國的重要力量。最后,曾國藩也是功成名就,羨煞旁人無數。
從曾國藩的履歷來看,首先,曾國藩是個讀書好的人且獲得了功名。在古代,一個讀書好的人,意味著“忠君愛國思想”比較強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他們的夢想。這樣的人,怎么會造反?這是要和自己內心當中的價值觀決裂,很難做到。
其次,曾國藩吃大清俸祿,一直靠朝廷安排,仕途上不斷上升。這是要感謝皇恩的。一個長期擔任大清的官員,造反之心當然低了。
第三,曾國藩是嚴以律己的人,目標也是向圣人看齊的,因此被世人稱為“半圣”。
這說明曾國藩非常愛惜羽毛,一個愛惜羽毛的人,很難做出造反悖逆之事,因為一旦失敗,就會背上造反的惡名,搞不好會身敗名裂。這樣的后果,曾國藩是不要的。
而觀看袁世凱,從國小業一般,連個秀才都考不上,更不用說舉人和進士了。袁世凱的崛起,一是靠了關系混進了軍營,二是在北韓表現優秀。
從北韓回來后,袁世凱四處抱大腿,獲得小站練兵的資格,有了自己能掌控的武裝。后來,袁世凱靠著自己的判斷,曲意迎合,梳理好各種關系,在大清晚期獲得了自己的成就。
看袁世凱的履歷,一是書讀的少,所以什么“忠君愛國”的意識沒有那么強烈。
二是袁世凱的晉升靠的更多是關系和自身的鉆營,所以對于皇室的感恩度較低。
三是袁世凱膽子很大,什么事都敢做。在北韓,袁世凱就是靠膽大站住了位置。而小站練兵,戊戌政變,清末新政,袁世凱都展現了他的膽大。一個膽大的人,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完全正常。
四是袁世凱沒有曾國藩那樣愛惜羽毛。如果袁世凱但凡有那么一點愛惜羽毛,也不會把清朝推翻了,更不會自己搞復辟了。
一句話,什么樣的履歷決定什么樣的心態,什么樣的心態決定什么樣的習慣,什么樣的習慣決定什么樣的性格,什么樣的性格決定什么樣的結果。
是履歷和性格決定了曾國藩手握重兵不敢造反,袁世凱靠7萬多人就敢推翻清朝。
曾國藩和袁世凱所處的環境完全不同
一、曾國藩當時雖然領兵50萬,但環境并不適合造反。
1、朝廷并沒有被控制住。
曾國藩就是地方勢力,對朝廷中樞的影響力有限,如果造反,勢必會在慈禧等人的調度下,和曾國藩展開斗爭,誰贏誰輸還不一定呢。從曾國藩的角度看來,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再去趟渾水,實在不劃算。
2、對手不容小覷。
曾國藩整體能力不錯,但當時,還有卓越的人物,比如,和他不對付的左宗棠,比如那個淮軍的李鴻章。
曾國藩,在軍事上,是不如左宗棠的。在協調和周旋上,曾國藩不見得比李鴻章強。因此,曾國藩的對手是很厲害的,一個搞不好就會陰溝里翻船。
3、慈禧對曾國藩還是不錯的。
咸豐也好,慈禧也罷,對曾國藩的使用上,相當不錯,基本沒有對不起曾國藩的地方。
在曾國藩的仕途生涯中,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部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后世稱“曾文正”。
既然沒有特對不起曾國藩的地方,曾國藩也少了造反的理由。
二、我們再看看袁世凱所處的環境。
1、當時的大清已經搖搖欲墜。
如果說曾國藩時期的大清,是所危房,那么二十世紀初的大清,就是四面漏風,一推就倒的超級危房。
清朝末期,革命的火化四處被點燃,民眾的反清情緒異常高漲,起義此起彼伏。
此時,袁世凱看得很明白,他就算想保大清,也不見得能保住。既然如此,那不如順手一推了事,反倒會成為再造玄黃的大功臣。
2、當時的袁世凱的軍隊還是很彪悍。
袁世凱雖然掌控了7萬左右的軍人,但這些是很有戰斗力的軍隊,比起所謂的八旗兵和綠營兵,高了不少檔次。那時候的袁世凱,妥妥的巨頭。
當時的袁世凱不僅掌控了大勢,而且對朝廷的掌控力也是相當了得。最后,在兵不血刃中,就讓清朝的兩宮退位(皇太后和宣統小皇帝)。
3、清朝曾經對袁世凱的防范太大,袁世凱早已沒有了忠君之意。
慈禧在位時,袁世凱還是忌憚三分的,很聽話。但是,慈禧在1908年死了后,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直接解除了官職,袁給自己找了臺階,說自己回家鄉河南養病去了。
對于這個結果,袁世凱是很不滿意的,曾經寫了《自題漁舟寫真二首》,其中的一首寫道: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從詩中可以看出袁世凱心中的悲憤,壯志難酬,抱負難以施展。
但,辛亥革命爆發后,靠朝廷那幫人,明顯穩不住了,于是袁世凱被再次啟用,這一啟用,讓袁世凱掌握了絕對的力量,最后,袁世凱順勢把大清推翻,走向了共和。
環境和時機不一樣,也是袁世凱敢于推翻大清,而曾國藩卻下不了手的原因。
整體來看,曾國藩手握50萬大軍不敢造反,而袁世凱僅僅控制了七八萬軍隊就敢推翻大清,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兩人的性格和履歷不同,造就了結果的不同。二是兩人所處的環境不同,讓兩人的做法不一樣。
曾國藩的忠君愛國思想啊。他兩就不是一類人
李鴻章左宗棠很忠嗎?只怕未必
在大義方面,曾國藩無法與袁世凱相比。
曾國藩是讀書人,孔孟之道,不會做亂臣賊子的
袁看的很遠,如不稱帝還是萬古留芳的。
湘軍什么時候也沒有五十萬,最多的時候是三十萬,這還包括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還有其他湘軍之外的軍隊。完全指揮動的湘軍只有十一二萬。
袁世凱時代清已名存實亡,曾國藩時代清雖弱還勉強為國
有的人年薪過億,甘愿打工;有人打了幾年工,就要做老板。
時勢造英雄!袁公,還是很牛逼,洞察敏銳,出手果斷!
情況不同,兩人性格和履歷也完全不同,結果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