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
眾所周知,開封地勢平坦,四周無險可守,在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據的情況下,開封與強大的契丹鐵騎之間只有黃河一道屏障,根本擋不住契丹人。趙匡胤行伍出身,精通兵略,肯定看到了這一點,但是定都開封也是無奈之舉,主要原因有三點,分別是禁軍、漕運、晉王!
1、龐大的禁軍
唐朝亡于藩鎮,這是不爭的事實,藩鎮割據的核心在于地方節度使的軍隊實力超出朝廷掌握,枝強干弱。因此自五代開始,雖然藩鎮繼續導演王朝更替,但是每一個新上位的王朝都會重視禁軍建設,即加強禁軍,削弱地方武裝,從而達到中央掌控地方的效果。
這一措施在宋朝達到巔峰。趙匡胤建立宋朝后,地方只保留民團,邊境保留必要的守衛部隊,其他軍隊全部集中在開封周邊,成為朝廷禁軍。宋初禁軍數量約60萬出頭,經過宋太宗、宋真宗時期發展,到了宋仁宗時期達到巔峰,約140余萬。宋徽宗時期,禁軍還有80多萬,所以才有林沖80萬禁軍教頭的頭銜。
禁軍不事生產,全部要依靠朝廷供糧,加上隨禁軍定居的家屬、開封城內的百萬居民,光靠京畿周邊的稅糧根本無法滿足,就必須依靠漕運來收納天下之糧。而在漕運之爭中,洛陽輸給了開封!
2、無與倫比的漕運優勢
其實關中缺糧從隋唐時期就已經顯現了,唐高宗時期就經常從長安前往洛陽“就食”,后來干脆呆在洛陽不走了,武則天遷都洛陽,唐玄宗開元年間都是在洛陽辦公等等。
五代時期,后梁建都洛陽,隨著中央禁軍增多,洛陽也感覺吃力,漕運跟不上了,所以后梁末帝哭著喊著要遷都開封,為大臣所阻,后唐依然建都洛陽,但是因為洛陽周邊糧食貧乏禁軍內亂,導致后唐莊宗身死,繼位的明宗只得花大力氣從開封往洛陽運糧。后唐之后的后晉、后漢也受此困擾,雖然定都洛陽,皇帝卻經常帶著禁軍巡幸開封,直到郭威建立后周,正式確定建都開封。
宋初還未統一南方,開封漕運依賴于五丈河,從山東運糧入京,宋太宗之時由于禁軍人數增長,且南方統一,故疏浚卞渠,從東南運糧,也最終成就了開封漕運中心的地位。
3、晉王趙光義的影響
趙匡胤曾三次表示要遷都洛陽,要依“山河之盛而去冗兵”,說明他完全意識到開封作為都城在安全方面的巨大劣勢,想要遷都洛陽,依靠洛陽的地形優勢保衛都城的安全,從而沒必要繼續維持如此高數量的禁軍。
其實在宋初開封、禁軍、漕運已經形成了死循環,開封無險可守,所以要維持較高數量的禁軍應對北方威脅,維持大量禁軍就需要龐大漕運支撐,這就又將宋廷牽制在開封無法動彈。趙匡胤想要打破這個循環,遷都與裁軍并行,將禁軍數量控制到洛陽漕運也能支撐的范圍內。
趙匡胤第一次與大臣討論遷都洛陽,起居郎李符以”八難“之由反對;第二次討論時鐵騎左右廂都指揮李懷中以數十萬禁軍均要依靠漕運為由反對;第三次提出遷都時,群臣知道已經無法阻礙皇帝的意志了,這時晉王、開封尹趙光義站出來勸阻,說“在德不在險”,意思是京城的安全與否不在于地形是否險要,而在于皇帝的德行!趙匡胤默然,后來他淡淡說了句:晉王之言故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光義說了句圣人也挑不出毛病的廢話,趙匡胤清楚如果繼續在開封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就不足以維持龐大的禁軍了!但是不知為甚,趙匡胤明明已經看透,卻不再堅持遷都了。
趙光義為啥要阻止遷都洛陽呢?因為他是開封尹,已經在開封建立了盤根錯節的勢力,而這是他將來奪位的依仗,遷都洛陽必定會導致京城官員的大變動,更關鍵的是趙匡胤已經安排次子趙德芳的岳父為河南府尹,治所洛陽。“上至西京,見洛陽宮室壯麗,甚悅。召知河南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勛面獎之,加彰德節度使。繼勳女為皇子德芳夫人,再授旄鉞,亦以德芳故也。”也就是說洛陽是焦繼勛經營的地盤,焦繼勛背后是趙德芳。因此遷都洛陽,不僅在開封辛苦經營的勢力
受損,到洛陽還要受到趙德芳勢力壓制,對于志在皇位的趙光義來說,這是不能容忍的!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宋朝最終定都開封。若是宋太宗能奪回燕云十六州,以長城為險尚可抵御契丹人、女真人,但是雍熙北伐失敗,開封就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嘴邊的肥肉,隨時受到威脅,也直接導致了百年之后的靖康之恥!
靖康恥,不是開封的原因!很多分析,把他列為一項。本人極不贊同!潼關天險總被攻克!蜀地更是險峻,最先被攻克的就是他!北京好到哪里了!歷史上沒有一座城池能被堅守!當王朝沒落,大勢大勢已去時,再堅固的城墻都沒有用。所以作為一個原因,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