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沒有留下血脈?

在明朝發生過的兩三件大事,除了滿清入關,崇禎帝自盡,以及后來南明小朝廷的滅亡之外,最慘烈的要屬永樂皇帝篡位,建文帝朱允炆被燒死的事件了。

但對于這一切《明史》似乎避諱不已,對于建文帝除了“起火”、“不知所蹤”的字樣,沒有過多浪費筆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朱棣在建文帝消失后三年即位,當時國家依然被建文帝的陰影干預著,他的舊臣、故吏、儒生,那些沒死光的,依然有著深厚的影響力,大明表面上是換了新主人,實際上政令依然按照舊主人的進行。為了改變這一切,朱棣做出了幾個決定,第一,遷都,第二,鄭和下西洋,他需要制造點自己的存在感了。

對于禮法森嚴,道德觀嚴格的古代,禮法的束縛實際上是遠超皇權的,朱棣未嘗心驚膽戰,他不知道建文帝到底死了沒有?即使死了,這個人也陰魂不散地充斥著朝廷每一個角落,所以朱棣瘋狂地想要借鄭和下西洋的幌子找到建文帝,也許只有親眼看著他死,朱棣才不會在每個深夜輾轉反側,備受煎熬。

對于建文帝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他“出家”當和尚的傳聞是最多的,據說,朱允炆帶著太子朱文奎,經過三年的流亡生活,最終選擇了湖南寧遠的大觀堡梅木塘建院隱居。

那么問題來了,時隔六百年之后,建文帝朱允炆這一系后代是否還有血脈傳承呢?

建文帝朱允炆有兩個兒子,長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太子跟他一起消失了,而次子朱文圭則被朱棣幽禁起來,被稱“建庶人”,事情發生時他才兩歲,幽禁50多年放生后,朱文圭已經57歲了。當時是明英宗掌權,他因為自己被囚禁過,格外同情建庶人,不但送了大量美女去服侍他,還給撥了幾次款贍養他,建庶人后來下落不明,也不知道是否有生育。不過57歲要生育也并非全無可能,所以這一支很可能有后代的。

而對于太子朱文奎的說法就更多了,他跟建文帝一樣神秘,所以對他的研究和推測也是很多的,根據建文帝的下落,人們很容易得出結論,朱文奎繼承了建文帝的大觀堡,成了“堡主”,也是個和尚,而且是個隱居的和尚。

更多的專家認為,朱文奎根本沒做和尚,他后來在苗族聚居之地,跟一個苗族姑娘結婚了,還留下了很多后人。這種說法是2006年,逐漸清晰起來的,當時一個苗族老人,拿出一個刻著九個字的大印,堅稱:我就是建文帝朱允炆默太子朱文奎的后代!引起一片嘩然。朱允炆還有嫡系后人?這9個大字是什么?

據老人說,當年建文帝出逃后,帶著7歲的朱文奎,經歷千辛萬苦,來到安順西秀區、鎮寧、紫云三地的交界處,躲藏在深山里,后來,朱文奎跟當地的苗族姑娘結婚生子,而老人朱永斌就是他們的后代。

這枚印的質地有些像黃銅,上鑄辟邪神獸,臥鎮印臺之上,而印文為九疊文篆書體,大印上的9個字為:“大仃國王都行省之印”。

“大仃國”是大陸境內的一個國家嗎?不,大陸并無這個國家。專家經過對各省縣志的查閱和對歷史資料的搜索,發現“大仃國”并非是國家名,而是說了一個歷史事件。

“仃”字,《辭海》之中指的是孤苦零丁,國家發生災難。皇族流離失所,帝王依然有權威但卻沒有執行命令的朝廷,所以,“王都行省”作為隨王護駕的外從官員冠之的署事官名位了,用這個大印給予官員一個“名分”,讓他們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

“九疊文篆字”到底是不是明朝的產物呢?其實這個字體是元末明初皇族喜歡用的字體,那么這枚印章是真的出自皇帝之手嗎?專家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大。

如果是真的話,它就是價值連城的文物了,而消失在歷史塵埃里的建文帝——明朝正宗的皇帝,他的失蹤之謎或者,都能在某一天解開,對歷史研究者而言,是一個寶貴的財富。

綜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留有后代的可能性很大,這也讓在皇位斗爭中慘遭失敗的建文帝,在九泉之下獲得稍許安慰吧!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