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說已經被證明是鬼扯了,但我有一些新的發現。
最常見的說法是“改十為于”,“于”字在當時應寫成繁體的“於”,所以不可能改。但是呢,康熙皇帝在位期間,確實曾經既寫過“於”,又寫過“于”。
在江西巡撫郎廷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上奏折中,康熙帝朱批:
“凡地方大小事關於民情者,必須奏聞才是。近來南方盜案頗多,不可不細心察訪。”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蘇州織造李煦的奏折上,康熙的朱批如下:
“巡撫宋犖,朕南巡二次,謹慎小心,特賜御草書扇二柄。賜李煦扇一柄。爾即傳于宋犖,不用寫本謝恩,以后有奏之事,密折交與爾奏。”
在這個朱批里,康熙把“於”寫成了“于”,更有意思的是,當李煦把皇帝旨意傳達給身為江寧巡撫的宋犖之后,宋犖上了一個折子以表謝恩,他寫的“于”,同樣沒有用繁體字的“於”。
所以,說康熙皇帝的這個改動不合理,我認為是沒有實質性的證據的。
第二,也有人說,改詔書不成立的理由是,傳位給第幾個兒子,前面必須加一個“皇”字,也就是說,要用“皇四子”“皇十四子”此類書寫格式。若“改十為于”,就成了“傳位皇于四子”。比如,道光帝的親筆秘密立儲詔書:
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但是,我們再看順治帝的傳位詔書:
“朕子玄燁……即皇帝位”
還有康熙皇帝冊封太子的詔書:
“授允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
所以,這個理由其實也站不住腳。
最可靠的理由是什么?!那就是——那時候的書寫是漢文寫一遍,滿文寫一遍,就算漢文可以改,滿文你改一個我試試,我給你們看看皇帝的滿文:
我曾經請教過滿語的專家,在滿語里,十四子和第四子是完全不一樣的發音。
所以,改詔書是不可能的,雍正肯定不是篡位的。
我認為康熙選的繼承人是弘歷,所以他只能傳位給雍正!
沒有雍正,清朝只能有百多年的壽命!因為有雍正,才有康乾盛世之說。而承上啟下的,就是雍正!
二貨么,為什么要改,直接燒了重新做一份不就完了
術業有專攻,專業[贊][贊][贊]
康熙武略行,文攻就不行了,乾隆那根本不叫盛世,最多功過相抵!雍正帝才是為老子收拾殘局,為兒子攢家底!
《雍正十三年》一本書,都在論證雍正的帝位來之不正。
作者就是傻子,詔書就不能全都改了,即重新寫一份?
我覺得雍正是篡位的 就看他哪股勤快勁 累死的 篡位的大多是好皇帝 一個原因是得來不易知道珍惜 一個是好好干 讓自己心安 比如太宗李二 春秋楚國的幾個王
不管是不是篡位雍正對清朝發展做了很大貢獻,最后是累死的
康熙駕崩后是口諭的遺詔,沒有詔書,傳位于皇四子也是多爾袞第一個傳的口諭遺詔,字面詔書是后來補得,那肯定是多爾袞和誰近就寫誰了。。。